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构造 \ 新加坡的住宅工业化尝试

新加坡的住宅工业化尝试

发布于:2017-06-30 15:50:30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构造 [复制转发]

新加坡的住宅工业化道路,始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为解决房荒问题,政府推行建屋计划,开始尝试建筑工业化,要求用工业化的施工方法进行住宅建造。
  不过,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新加坡的住宅工业化经历了几次失败。1963年,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把一份要求采用法国大板预制体系建造10幢以标准三房为单位、每幢10层的建造合同给了当地一家承包商。该体系是法国于上世纪60年代建立的大板住宅建筑体系,被许多国家采纳和学习。但由于经验不足以及执行过程中的种种原因,这次尝试并不成功。
  1973年,为加快住宅建设速度,减少劳动力的使用数量,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又通过一份要求采用丹麦的大板预制体系、在6年内建造8820套4房的公寓住宅,这一合同价值8200万美元。由于处于建筑工业化发展初期,该项目的建造费用比传统建造方法高16.7%,再加上1974年的石油价格上升引起建材价格上升,最终导致承包商财务危机加重,只能终止合同。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建屋发展局进行了第三次尝试,在公共住宅项目即组屋建设中推行大规模的工业化。为得到适合新加坡本土国情的工业化建筑方法,建屋发展局分别和来自澳洲、法国、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本地的6家承包商签订了6个合约,并分别要求采用6种不同的建筑系统。这批合约是承包3房式和4房式的组屋,总计6.5万套房,6-7年完成。这些合约约等于新加坡建屋发展局1982年至1987年五年新建计划的30%。
  通过这几项合约的实践,新加坡对工业化建筑方法进行了及时评估,结合新加坡建筑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预制混凝土组件,如外墙、垃圾槽、楼板及走廊护墙等进行组屋建设,并配合使用机械化模板系统,新加坡的建筑工业化由此开始稳步发展。



  • rrhc888
    rrhc888 沙发
    学习学习学习
    2017-08-14 17:17:14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构造

返回版块

7.64 万条内容 · 17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俄罗斯研发出的新技术:首家使用模板机器人制造外墙的预制混凝土工厂

正文下载: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