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主要是三个问题。
1.问题就是国外装配住宅主要的一些成就以及它经历过哪些变化。
2.我们国家装配式住宅发展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3.就是怎么样克服当前存在的一些困难,怎么样突破瓶颈。
首先来看国外的装配式住宅的一些主要的成就。为什么我们讲住宅呢?因为只有住宅和工业厂房做成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才能实现。像博物馆,我觉得不可能光是装配式能完成的,那么它的起源是什么呢?工业化引起的城镇化,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城镇化,但是真正工业革命推动的,是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来,同时制造水平也会大大提高。
上个世纪30年代有一个在法国长大的奥地利建筑师,柯布西耶。作为一个著名的建筑师,他提出整个建筑业需要变革,要求过去注重巴洛克风格转到利用现在的建材做成比较简单而且耐用,实用美观的建筑。这个建筑师柯布西耶和德国的巴斯一起形成了新建筑学派。
建筑是什么,不需要雕梁画栋,建筑就是居住的机器,所以他提出了这一段名言以后,也就是隐含着建筑也应该向机械制造业一样要由螺丝开始。
二战以后,民众对于住宅需求开始突飞猛进的增长。而且这种增长,一般的制造方式满足不了,于是我们装配式就开始了。
所以在德国装配式住宅主要采用叠合板混净土剪力墙结构的体系,这些结构把一个建筑完全按照机器一样,分成好几个零部件在工厂化生产,形成了一整套组装的工艺规范和流程,都已经在德国二战以后开始了。在这个过程中间,德国人还把装配式住宅和绿色建筑以及建筑节能提出了不同的标准。1985、1995、2002、2004、2006、2009年时效性逐步地提高。
德国的建筑节能标准变化得太快,快到什么程度呢?我这个材料刚装上去就已经不符合它的新的标准,重新拆了重新装,所以我们国家为了克服德国人非常快速地变化混凝土结构的保护性,我们主张应该是一段时间的稳定性建筑,而且出现了两套系统。
一套有强制性的标准,50、60,一般的建筑达到50,大城市达到60的建筑标准,还有一套绿色标准,为什么我们这么做呢?就是从德国频繁变动地建筑节能的标准,给制造商们造成的麻烦。瑞典和丹麦,这两个在欧洲是领先的,从50年代也是在二战以后,它是在法国影响下,民间企业大型的建造混凝土的体系开始,那么发展了通用部件为基础的体系,所以说现在瑞典的采用通部件的建筑住宅是80%,所以它生态城市都能够达到通用部件的大量使用,而且它的节能标准也非常好,所以整个瑞典和丹麦建筑可再生能源走在世界前列。
那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模数化应用进行全国推广的一个国家,所以国际化标准组织的SO的模数协调标准就是以丹麦作为标准。丹麦这个国家很小,但它在装配式建筑的模数法法制化,还有建筑的节能,尤其是冬季地区建筑节能的剂量,剂量器具的制造这两个是全世界前列的。
同时丹麦进行住宅装配化以后,把产品的没落时期作为中心的通用体系,这个体系把部件通用化作为一系列的标准,然后像菜单式一样供大家选择,所以这样建筑设计施工企业都能够得到非常好的产品目录,整个产业链条都可以参与进来。
那么北美的这一项工作开展地比较晚,因为北美一直到1976年的时候,美国公布了工厂化住宅建造的安全法案,然后开始了标准。美国85%以上的住宅当时都是采取小的HOUSE,它这个装配住宅注重于什么呢?这种装配大部分都是以木材结构,就像前一段时间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中国三年消耗的水泥相当于美国一个世纪。因为美国80%的是木材制造,所以美国为什么把住宅的产业化以及住宅的装配式推得比较好,就是以木材为主要的单层建筑,别墅建筑占绝对的比例80%以上是有关系的。
那么这个标准延到现在以后,美国的绿色认证,我们一定要清楚,美国现在颁布的,特别是进入中国,虽然它是全世界做得比较早的,但是你看它在认证评比的百分制问题,建筑的选址什么地方占22%,节水占80%,人的消耗占20%,建筑材料的使用占27%,空气质量占23%,大家可以想象为什么美国把建筑的选址提得那么高,而中国在这一项等于零呢?
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因为美国的城市已经扁平化,每个平方公里的建筑区人口只有1500,我们是1万人,所以它必须要讲究建筑的选址,它把建筑的选址分数提得很高,中国误用美国的分数是不符合标准的。万科王石一开始说美国的金奖和黄金奖,你要注意美国的白金奖也达不到中国的绿色三星节能标准,我们把节能放在第一位,节水放在第二位,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绿色标准的体系完全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而国外,特别是美国的城市扁平化和我们高度密集型的城市可以说完全不一样,所以不能类比。
那么在美国、加拿大大城市住宅的结构类型和工业化的装配是两个方面为基础的关系,所以在小城镇都是轻钢结构为主,木结构为辅,在大城市,它可以把木材和钢结构的建筑能够一起组合建造,甚至更好,这里有一些照片,我们中国的实习生也在那里实习。它把钢铁、木材和底层的混凝土怎么组合,怎么防木材在上面摇晃和震动、整合做了很大量的工作,所以我们在加拿大和美国引进木材构建是非常核算的,一旦用了构建以后,在建筑的评分性能上升对于木材在建筑上的应用可以大量的减少二氧化碳,木材是把二氧化碳吸收了以后以储存作为有机碳的形式储存。
日本1968年提出来装配式住宅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发展,到1991年,日本把部件化,工业化生产方式高效率的组装,然后内部结构合变,这些东西就构成了日本中高层住宅的装配式体系,而且它的独特体系非常管用的是什么呢?它注意到木材的抗震性,而瑞典丹麦,因为它的地质比较稳定,所以它的抗震性能不够。日本做任何事情,中央政府都扮演了一个独特的角色,所以中央政府同样扮演了非常严格的检测角色,保证了装配式住宅构建的质量。
以至于我们到日本工厂去参观,会发现它的装配式的部件工厂化生产出来以后,就像机器的零部件一样非常的精准,而且美观,装配了之后,就好像机器装配一样,非常精准。和这个国家的政府强制推动以及民间大量的响应有关系,所以日本由于要预防地震,所以说它的工业化的模式和政策,模数标准,施材体系,质量监管都是根据防震的标准来进行的,所以万科在一开始就选择了日本,而且每年派100名工程师人员到日本进行学习,我觉得是非常对的。
我们国家70%以上的城市都处在地震断裂带上,尤其是北京,所以这样一来,大家可以看到日本的装配式住宅把各种各样的零部件都做成模数化,而且工厂化的生产连到现场装配,在实践的过程中间,装配式工业化以前是需要20到30个小时,工业化以后每平方米大大降低,所以这里就隐含着一个要素,为什么装配式在15年前启动不了,就是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不高,一旦劳动力成本上升,会迅速,而且它节约的劳动力是非常明显,人均年竣工面积大大提高,就是我们国家的好几倍,然后单位建筑的节能性能也是成倍地提高,因为它很多的建筑什么漏风、漏气、漏水基本上都可以解决。
新家坡的建筑因为80%以上都是国家制造,每个新家坡人一出生就有一套房子分到手,因为它80%是政府生产的,是政府提供的保障房,所以它在几个岛上,在马来西亚做了大量工厂化生产的基地,然后直接在现场进行组装以后,就满足新加坡人的需要,所以它发展得非常成熟。
成熟到什么程度呢?新加坡发展部的部长告诉我,他前任发展部部长被议会让他弹劾,就是因为在金融危机之前,他没有算到金融危机来,多建了237套房。所以他的后任就想了一个想法,我把这个房子做成部件,这些部件存放在马来西亚,然后根据需要在现场组装,这样议会就检查不到我到底积压了多少套房子,我的积压是在工厂仓库里面。把零部件全部积压在马来西亚,所以这样就避免议会的质询,整个装配力达到了70%以上。
装配式住宅一路走过来,我们国家主要的装配式生产,在法国当时有一个非常好的经验,因为法国这个民族很浪漫,他注重非常建筑的多样化,同样一个建筑,你看上去结构一样,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不一样的,它不允许非常呆板一套模式的建筑,几十幢建筑都是一样的,所以法国人是最早把装配式住宅的生产厂家都组装在一起,然后把他们软硬件标准进行对接,然后专门出了一个G5软件,这个G5软件就把统一模数的协调管理与多样化的矛盾解决了。每一个进入这个网络的厂家,你把这个住宅外形设计好以后,你用这个软件进行加工,然后出来的不管你的图纸原创的设计怎么样,但是最后都是复合标准模数的零部件出来了,再加上丹麦的技术就是做成模落化,就支撑了法国的住宅装配化。
日本要抗震,同时土地又很少,它和中国一样向空中发展,它是世界上最早能够建造200米的装配式建筑的国家,这个在当时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那么我们国家当时是学苏联南斯拉夫的,苏联这种装配建筑和北京保留的大板楼是一个体系,是在规划界说这些建筑非常难看,外形是千篇一律。我们国家1959年首次在北京推广,70年以后,又开发了大模板住宅,同时我们把粉煤灰、混凝土大板,这些都用上去了。到了1977年的时候也就是房山大地震,我们又引进了南斯拉夫的体系,这个体系比苏联的体系式又先进一些,所以说当时城市的装配式住宅达到了一个高峰。
尽管我们引进了南斯拉夫的装配式结构,但是它还是没有进行下去。为什么没有经验积累下去呢?主要是几个点,1.进入80年代以后,我们这些装配式的住宅体系,它的交通运输比较难。2.漏水和抗震性能比较差,而且住宅不保温,再加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唐山大地震消失的大板式建筑基本上都塌了,把人像老鼠板夹住,死亡人数超过30多万。
所以这样一来,我们有一个总的趋势,整个国际上总的趋势是什么呢?
第1是,从闭锁的体系向开放式体系发展,统一的模数装配式生产,模块化装配。
第2个湿体系向干体系发展,但是湿体系的连接部分更加好,所以湿体系还是有前景的,但是干体系的装配率更高,所以这两个是有不同的,在地震频繁的体系主要还是湿体系。密度比较低的地方,没有地震的地方还是干体系。
第3个就是装配住宅的内部集材化开始发展。不仅是各个部件,而且包括整个建筑分成几个模块,这种模块生产已经出了非常好的成果。
第4个就是信息化管理。
第5个就是结构设计方面更趋多模式发展趋势。我们把百年的框架和易损的零部件或者根据人的爱好,建筑的多样性直接进行匹配,有些部件是可以进行更换的。像模块式建筑现在在我们国家已经推行,现在发展地非常好,而且我们当时模块化建筑抗震性能比较差,通过我们实际的经验比一般的建筑更好。
你看工厂化生产节能节排的作用就更明显了,不仅是在设计阶段,建造施工阶段以及我们的维护保养都体现出非常的优越性。像工期节省20%,大家可以看到对现场灰尘的减少,对施工场地的清洁管理,节水率达到80%以上。这个万科已经做到了。这些都是一些具体的节能减排的一些质量的提升,各方面情况都做得比较好。
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机制,实际上劳动成本直线地上升,很快就占了30%以上,一般超过25%装配式就可以大量的上线。
主要的问题什么呢?技术标准滞后,建造成本偏高,项目管理不顺。因为我们是项目制,这三个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地方都有一些创造,你像大家都已经非常明白了,我们能够做一个像法国或者是其他国家那样组成一个通路,大家把标准化去对接,把模数化和多样化进行匹配。
我们还有钢结构为主的,主要的对策呢?1是我们还要希望有关的本土企业一定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
第2个就是我们尽可能的有一个大家普遍采用的G5软件。第3个就是新结构新部件高强度的节能和研发。
另外一个就是项目建设的体制,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们商业的生产模式,同时作为地方政府来讲更重要的是带动市场,这样可以迅速的形成聚集力,大力的提高装配式住宅的精度和节能减排的性能。我们大家都可以把绿色建筑和装配式住宅进行混合。
所以我们第1,应该大量地来研发新的建材在这一方面的应用,特别是新的建材非常重要的是我们要学美国的模式,也就是关键的部件用磷酸盐水泥,我们国家没有标准因为磷酸盐水泥用了以后,200年拿出来还是一样非常坚固;
第2是新的复合结构,把钢、木、PC混合结构组合在一起;
第3就是新流程BIM、VR都可以做到国家安全和信息管理的畅通;
第4就是新工艺,我们不提倡建筑打印,但是局部打印;
第5就是新的组建和长寿命的周期怎么结合;
第6就是新的抗震标准。我们用了一个自阻尼,也就是我们有很多建筑结构,如果做到这几条,我们国家的装配式住宅会成为世界上最大。
因为我们的基础最大、市场大,再加上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我们装配式住宅更是迎来大量发展的春天,谢谢大家。
(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