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8日下午13:30~17:30,由预制建筑网
主办,内梅切克软件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协办的预制建筑沙龙 / PRECAST BRAINSTORMING在上海德国中心上海厅举办。
本期主题:工业化与信息化背景下的设计与集成
与会嘉宾:
- 深圳华阳国际建筑产业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龙玉峰
- 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十设计所设计总监马涛
-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田炜
-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院长朱兆晴
-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事业一部副部长刘啸
-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工程师助理卢旦
- 宝业集团上海建筑工业化研究院院长樊骅
- 深圳市现代营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谷明旺
- 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华东部装配式设计部副总监李新华
- 上海兴邦建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俊
- 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PC建筑事业部副经理工程师张立
- 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结构工程师谢旺兰
- 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结构副总工李伟兴
- 南京長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技术总监吴敦军
- 内梅切克软件工程(上海)有限公司技术顾问沈灵均
- 联创国际设计集团工业化建筑研究中心PC总监张映恒
- 南京倍立达新材料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饶俊
- 兴业证券非金属建材资深分析师黄诗涛
共20余位专家及代表围绕5个议题展开了自由探讨和头脑风暴。
议题一:我国南北住宅建筑方案的差异性以及与之匹配的装配式建筑方案
龙玉峰
我们北方的方案还是做得比较少,华阳其实从比较早(2004年)开始进入建筑工业化领域。在北方,我们做过两个项目,一个是天津的万科生态城,另外一个是在北京做的全预制实验。南方的项目,我们做的比较多,从华东到西南到东南等这一带有大量的项目。
我觉得从建筑的角度来讲,工业化的方案受气候关系影响很大。我不知道大家考虑南北项目差异时会不会把气候的因素摆在第一位。
从我们现在整个装配式建筑方案来说,比较早的在2010年宇辉哈尔滨的项目,早几年大家一直关注比较多的是北方,因为北方的预制率也比较高,北方的预制部位也比南方多。
南方项目,大家也都去看过,特别是长江以南为主,包括上海,至今预制比例都比不上北方,当然上海也做了几个超高预制率的项目,那只能说是个案。正是由于气候的原因会导致南北方的差异会非常大。
北方气候对于外墙保温要求非常高,就凭这一点,北方很少或不会出现像南方这样内浇外挂的形式。比如我们南方做150度的外挂墙板,北方如果中间夹一个夹心保温,里面做个外挂的150度加个夹心保温,外面再加一个外页板,这种墙体你去挂的话,基本上这个楼的成本很难控制。而且外挂的体系从技术本身来说是有特点的,但也有不足。比如说它在剪力墙的受力部位可能形成双层的墙体,这种对于建筑的套内空间,面积的使用包括对于材料本身的浪费是比较大的。
再加上北方有个冬期施工,南方是不考虑冬期施工的,所以很多人说工业化建筑提高了施工进度,其实是讲北方,因为我们去预制构件厂看的话,冬天基本是紧锣密鼓地在生产,就是把大量的预制构件生产完,只要天气满足施工条件的时候,就开始现场快速施工。
对于南方来讲,你现浇的东西比你预制的主体结构还要快,所以北方在主体结构施工这一块,施工工期这一块,工业化施工方式带来原有施工方式的改善。南方要想提高建筑施工的速度,可能就需要进行穿插施工,正因为穿插施工需求的带入,导致南方在工业化这块更讲究体系性。
而北方,从我们说2010年发展到现在,当然它现在走的两条路,一条是预制的主体结构,另外一条是内装工业化,两条路刚开始分开走的,走到今天开始慢慢融合。
南方走的路更理性,我们走的是工业化整体解决方案,所以大家去深圳看,深圳做的大量是用铝模板加轻质隔墙和装配式的部品部件。所以在工业化本身的理解层面上,南北方是有差异的。尽管我们看到南方的预制率不高,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装配程度是比较高的。
从建筑方案来说,气候差异也非常大。因为北方天气比较寒冷,所以它的建筑体型技术非常低,南方对于通风要求比较高,所以建筑外轮廓比较复杂。简单和复杂之间带来了建筑工业化方案选择差异。上海早期出现的PCF体系,是因为南方建筑体型复杂,特别是上海、深圳经济发达地区对于建筑要求也比较高,比如对建筑个性化的需求,包括我们刚开始启动工业化项目不是从政府的保障性住房而是从商品房介入。
所以PCF在当时的上海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当然走到今天,随着工业化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梳理,我们要把建筑做的和北方一样简单,标准化程度做的非常高,然后投入更多的精力做的更加精细化,让它像一个产品一样,这样剪力墙体系从北方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南方。
在我个人看来,这其实是社会上大家对事物接受程度的改变,也是技术不断更新完善。从深圳来说,我们大量地开始推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过去的话,可能难以接受,因为商品房没有凸窗,凸窗是大家当年偷面积非常盛行的产物,对于这个(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住宅来说这个竞争力就大打折扣,但是你发现现在很多住宅,比如卖的非常贵的豪宅就没有凸窗,为什么?因为大家突然发现没有凸窗的住宅,建筑本身的品质在其他方面体现了。对于一个大面积的户型来说,有没有凸窗对它本身品质的影响不大。尤其在商品房项目上,这种变化促使很多技术手段选择也在变化。
气候这个因素其实就是一种习惯,我主要讲清楚客观的因素,这样大家理解起来会有共同的感知。对于这个话题,我就先抛砖引玉。
马涛
我不太懂建筑,但是对住宅设计有这么几点感受。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我觉得国家的住宅设计在趋同,这也是一大趋势。
从东北的哈尔滨、吉林、辽宁到南面的深圳。去年,我们去了一趟新疆,新疆的住宅跟我们东南沿海没什么太大差别。其实我们的建筑设计没有太多体现气候、使用、地理环境等要求,反到是把一些南北优点都要加在一起,形成一个适合于各个地方的建筑。所以我觉得建筑住宅设计也有几个趋势,第一采光通风要求,除了居室以外,明厨明卫。
以前在北方地区明卫是不讲究的,但现在商品房也成必选要求。通光位做出来后又有现在的日照太短,日照的要求也很高,特别是在北方中高纬度地区,日照肯定控制的很严,因此体型上出现新的变化。现在很多建筑都没有回归居住使用,它功能定位不明确,不是简单说用技术、材料做到最好。
这个在开发商来说,从销售逻辑来说这是一个亮点,但是回归到住宅设计,功能的适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原则。只有功能适度才能和其他的要求进行结合,比如被动式的建筑、太阳能,这些技术如果面对放大的功能要求,都不适合,都会产生其他的问题。
我觉得第一个话题应该重视国家建筑的地域差别,而不是总结差别,我们现在可能总结不出来,我们现在需要研究这个差别,然后给出理性化的设计思维,并且通过产业化、绿建等技术让开发商和政府能够接受理性化的建筑设计。
谷明旺
虽然我是结构师,我在北方的时候曾经呆过设计院,我本身又是南方人,在东北西北也生活过,对中国大部分地理环境都了解。我发现一个问题,开发商的思想是拷贝粘贴,房子用复印机复印出来,从我们设计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工业化的方式,但是存在地域的适应性问题。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采光通风在北方地区规定上不应该有纯北户型,在东北华北地区,纯北户型一年四季见不到阳光,但在我们深圳,我们曾提出来这个方案。深圳的太阳纬度不像这样斜射过来,一大早起来,北边的房间竟然能晒得到,南面、东面、西面整个晒得很热,住的并不舒服,北面房间住的最舒服,后来我们争论最起码应该允许这种房子存在。
第二是建筑体型系数,采光通风要求包括防水保温,这些都体现在哪?其实室内的温度,南方北方的房子里面都是二十多度,这是最舒适的温度,那么就是外墙是南北方最大的区别。我们做装配式建筑的时候,最难的处理的也是外墙,它的功能既有围护作用又有保温防水功能隔音美观,所有这些功能都在里面,它是功能要求最复杂,性能要求最高的产品,所以难度很大。恰恰有一些建筑,不管工不工业化,其实现浇它也不是很好的体型,但是现在很大程度忽视了它科学合理性。
我见过南方的房子凹进去对通风不影响,但是同样面积,外墙的面积大于体型系数,北方是直接传导,但是在南方比如像内天井的凹槽,南方无所谓,太阳晒不着,但在北方直接传导,这样会导致大量增加造价。还有在南方,我们正规的房地产项目,我们基本上把水电管道走在室内,但是很多项目,我们设计一个凹天井在里面,在广东那边管道是走在里面的,我的管道可以直接从外面不用保温,但是在北方就直接冻了,这样不行,这是有差异的。
还有我说一下北方夹心三明治挂板的问题,体系的选择,我认为没有大差异,只不过是解决的技术手段和方案可能会稍有差异。我举个简单例子,可能大家都知道万斯达西客站小学的项目,那是钢结构主体,加挂板夹三明治,照样做,厚度才200,里面的保温平均是85厚,相当于内页墙加外页墙总共加起来厚度只有115,我们也是做了一个为主一个为次,内页墙受力等于100的厚度,自重相当于6公分的厚度,在这种自重不增加的情况下,我认为这是可以去做的,所以我们的住宅大部分考虑的一件事是装配式剪力墙还是外挂板的问题,取决于结构的效率。
在南方,我们的外墙挂板,它的配筋不比剪力墙少,既然能达到剪力墙的配筋为什么不把它当成剪力墙来用,这样是不是有浪费?我穿一身铠甲,能不能把铠甲植入到骨头里,变成我强健的基石,这时我的效率会更高,背着它还不如让它来帮我的忙。
我和香港理工大学交流,他们做了很多年的外墙挂板,他们已经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香港这边也在考虑是不是兑上一个套筒它本身就是结构的,它外墙就是结构的,是结构的情况下力臂自然拉的开,配筋自然会下来,现在香港的公屋平均用钢量是一平米250公斤,商品房是150公斤左右,这样的用钢量在我们国内是不敢想象的。在这一块,我认为气候有影响是不是导致影响我们结构体系的选择,这值得我们深究。不一定说在南方一定要做外墙挂板,在北方就只能一定做剪力墙。
气候对施工季节的影响确实存在,我认为在北方地区从生产调度方面来说,南方穿插施工,北方能不能穿插施工,照样可以。我赞同马总的观点,气候的影响恰恰很多我们是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也有很多案例。举例来说,远大住工是第一个进入沈阳也是第一个离开的,为什么?有很多南方的建筑师,他们没有意识到南北方的差异,认为去过美国、日本学习了最先进的技术,盖过几个楼房没问题了到哪都没问题了,都是拷贝粘贴。
另外,我认为南方更重视遮阳和通风,但是在百米高层的情况下,单纯提到遮阳通风可能得不偿失。南北方应该都是墙体K值系数的问题,墙体的导热系数这一块需要增加隔热性能,降低导热系数,这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真理。在北方地区,可能它24小时都在那,南方白天晒晚上没那么晒,所以保温厚度不一样,这是可以考虑。
另外还有冷热桥的问题,甚至有些人说南方不用考虑冷热桥,这也是错误观点,我们进过一些实验室,如果隔壁房间有空调,这间房间没有空调,你的门上就会趟水珠,这就是南方冷热桥照样存在。所有的地方,只要墙体导热系数有变化,冷热桥都会存在。我们应该更多的思考前人提出的理论,我们还要大量去质疑,我们要去实践推翻这些问题。
刘啸
南北方建筑设计上差异,主要是在保温、采光、日照、通风等要求是不一样的,北方讲究保温好一点,南方对日照要求弱一点。但是这些对于装配式的建筑矛盾不是很大,甚至于有了装配式建筑这二者的矛盾可以统一,甚至可以弱化。住宅建筑从功能方面一般包括功能空间,比如卧室、起居室,辅助空间和交通空间,只要把这些功能的流线、模块设计清楚,这就没什么问题。
在装配式建筑中怎么体现这些东西,装配式建筑工艺、吊装、运输等优势,我认为空间越大,越有利于建筑。如果建筑面积大,板面的拆分可以减少,对保温、防水等各方面的漏洞都可以弱化。正好,我们建筑也提出一种大空间的概念,将大空间和装配式建筑有效结合,模块化和标准化相结合,合理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可变房型。
SI住宅在国外提的很多,在国内提的不多,这可能也是层高上国内的居民心理上不能接受。因为最近我们和宝业合作的两个项目中,在2.8-2.9米层高之内,也能实现中国式的百年住宅。在这种大空间下也能解决管线问题、保温隔断问题,我觉得装配式建筑能和住宅建筑有效结合,并且弱化南北建筑的差异。
樊骅
对我们刚才讨论的结构设计中最关心的飘窗问题,大家是怎么看的?
刘啸
飘窗对使用功能上来说是空间的延展,这也是十年左右把,但是我个人觉得飘窗的使用空间上,对功能空间上只是视线上增加,用处不大,我觉得还是外墙做平整一点。飘窗技术还存在安全问题,还是少做为好。
田炜
在我们这个一线城市,比如新上海人、新北京人等他不可能一步到位的,你必须要有个过渡。小房型一定是他起步的地方,但是他有自己的追求。比如上海现在都卡死了,所有的用地都不批了,这个飘窗一定是有它的市场。
马涛
所以我觉得飘窗是一个如何引导消费的问题。
谷明旺
飘窗这个事有利有弊,起源于南方,起源于东南亚一带,飘窗本身可以作为一个这样功能,在香港14平米就要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住不到20个平方,那么小的房间如果有一个飘窗,就顶上三分之一的房,当然是有用处的。
但对于我们来说,这么大的一个房里面,我们再小的房都比香港大。如果我们做飘窗的造价2000元搞定还不一定,2000元的造价可以搞定一平米的房子,为什么不多给老百姓一平米房子。
我个人认为不是飘窗一定好用,是南方房地产企业,现有香港的开发商过来然后引导大家都在做,华南五虎再往北面跑,把这个理念带到北方去,就没考虑北方不追求体型。
樊骅
飘窗对节能这块是非常不利的。
马涛
我们可能只学了一个制造空间,但还有一个很重要,建筑设计跟室内设计如何结合,去合理布置空间,充分利用空间,这个是我们做居住建筑非常差的一点。不管多大的面积,香港设计师和台湾设计师他们做出来的空间舒适、人性化,这是我们特别应该学习的。我们应该把室外、室内设计结合。
龙玉峰
因为这个题目是南北方建筑方案的差异性,我自己越来越感觉到我们产品的建筑设计方案再往下走,传统的走法肯定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出路了。
咱们中国过去10多年房地产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让我们的设计师变得没有什么创造力了。可以这么说,我们国内留下来的一批对建筑设计追求还是非常高的,他们是不在大规模建设时期随波逐流的,我们今天在座的设计院,基本上都是帮着开发商画图的。很少站在建筑本身的角度来思考我们到底该做一个什么东西出来。包括我们做产业化,一些业主的建议、业主的直接参与、指导项目的开展,对我们拿出一个理性的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你不可能说你做一个建筑不考虑景观,完全不考虑建筑场地周边的环境关系,这种地域性是一定要考虑的,所以工业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手段,设计阶段对于后面的生产,制造阶段就给它定性了。那在这个时候,设计就是真正可以控制产品的。
我是觉得进入工业化生产、建造阶段以后,设计师不能够只顾设计了,设计师一定不能把它当建筑设计来做,一定是把建筑当产品设计的。你做产品你就不能不考虑它的生产,你一定要考虑它生产的工艺,你一定要考虑到使用上的舒适性、便利性,你一定会考虑它的成本问题。
李新华
我本身是个结构工程师,但是现在我对我自己最简单的要求就是不能把自己当成结构工程师,提供设备、业务或者产品,它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现在我们客户的变化不同于计划。不仅仅是房地产的项目,所有的项目,包括网络化,因为这个直接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像我们原来简单的做户型,现在更多的趋势是互不一样,做小房间,能够在最小的价格里区分更多的功能。现在大家这个生活习惯,在家庭内部结构做更多的区分。应该像我们信息化里面,其实它这个也是通过技术把人的需求摸清。以后的住户会尽量减少区域的划分,现在的南北方,在气候有差异,但我感觉会慢慢减少。
我是感觉像百年住宅这个理念,应该还是挺有一个研究方向的,我们做工业化,更多的还是提供一个集成的空间,然各提供各种生活服务功能,并不强调各种细分,给业主提供更多的可变性。
谢旺兰
我觉得还是要承认成本的差异,这个气候差异影响还是很大的,除了这个以外,跟市场化的程度也有关系。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南方的不管是开发商,还是对终端客户的更多关注。
我倒觉得未来的趋势面积会越来越小,因为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不会说一个楼盘有四五十万平米的面积,也不是好几十栋可以大规模复制的,如果我们还是那样大建设,开发商也会逐渐注重个性化的需求。
从这里看,装配化或工业化只是一个工具,只是我们实现建筑的一个手段,那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它就该满足不同的需求,具体来讲,凸窗确实是有利可图,不是说我们的土地不要钱,也不是说建筑的凸窗只要2000块钱,还需要的经费可能不见了,土地比2000块钱多得多,5万块钱吧。成本虽然是在提高,但比重是在下降,卖10万平米的房子,需要1万2万又怎样呢?我觉得重点还是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更多还是要从技术手段来提高。
李伟兴
万科这个企业有它的几个导向,这是我自己整理的,第一个是客户导向;第二个是市场导向;还有一个是成本导向。
它之所以推这么多技术,一方面是政府的政策,还有它也是做了很多客户的需求,特别是南方,万科现在做的房子大多都是快销型的,都是那种可以大规模复制的。
如果是有两个楼盘,一个是有飘窗的,一个是没有飘窗的,可能直接会影响到它的销售。而且在开发商的组织架构里,跟他们打交道,它里面最大的既不是设计部,也不是工程部,也不是成本,销售部是最大。因为再好的一个楼盘,你建筑设计再漂亮,工业化程度再高,如果说你的销售卖不出去那它就是失败的。
我们的建筑设计也是要它引导着去做,建筑设计在里面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我们搞工业化,建筑设计把它当成一个产品来做,而不是当成一个建筑来做,但我们现在的设计院的建筑设计有几个具备这样的意识。
像我们原来做建筑设计,考虑地面效果、保温,但现在更多的考虑是工业化建造,做出一个工业化的产品出来。我们现阶段更多的是怎么能在市场的需求和工业化建造生产这种方式慢慢的相互适应。
因为上个月标准院到上海来做了一个调研,各大预制构件厂的反映就是现在的设计没有什么标准化、模数化,他们现在的厂都发挥不出来。我就给他们解释,你们要站在设计院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个落差是很大的。就是怎么能在市场的需求和我们规划生产之间大家能够到达相互适应,现在还是处于磨合时期。
马涛
万科的销售是很牛,但它有一个问题,销售系统部门成本逻辑一直不变。
一个工业化住宅就应该换一种销售途径,要发挥它的特点去销售,现在这个其实是开发商没搞明白,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互动问题,刚才我们前面都是说了,工业化的一个特征是什么,就是把所有的环节都要互动起来,一个环节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必须要和开发商进行互动。
朱兆晴
其实我们国家的产业化还在一个摸索的阶段,我们希望把工业化的建筑做的能让市场接受,最终能让客户能满意,还是一个比较高的标准。
我们怎么把工业化的建筑做成60分的产品,现在往往都是不及格的产品,做一个可以接受,即使差一点,但是能达到最低要求,现在这个阶段真正需要解决的是这个问题。
有些地方的工业化项目,仔细看还是有问题。上海是做的比较好比较成功的,上海的经济和建筑技术,尤其是建筑和管理技术相关联,所以上海能够敢于应用于商品房,而其他的城市就不敢。合肥和济南的产业化相对来说做的还是不错的。
马涛
像南方大力发展铝模,我就想为什么会发展铝模,实际上这个就是这几年推动工业化的一个结果,它有一个用替身产品作为样板的主要标准。它只要能淘汰落后的,这就是进步。
北京其实这30多年来一直在做PC,北京的建筑业从来没断过,无论是墙板,还是楼板。你要是硬推这个事就不合适。
朱兆晴
咱们现在讲的是工业化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并不一定是预制混凝土建筑。
就住宅这块的单独的产品来说,咱们国家把部品分成大概4个大类,19个小类,每个部品都可以做成工业化的。现在往往是把预制构件的定义代替了装配式的定义,写规范的往往不是专业人员,他有一个混淆,他以为预制构件的定义就代表工业化的定义,其实应该把这个区分开。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