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链关键节点及产业发展驱动力研究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链关键节点及产业发展驱动力研究

发布于:2017-06-21 14:19:21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行业也得到了稳定持续的发展,但我国建筑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属于粗放型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建筑业“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正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途径[1]。根据研究发现,产业链的发展是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一系列研究,进而明确产业链主体,寻找出发挥核心作用的关键节点,明确何种驱动力才可以使产业链结构上各生产要素有机联动起来,从而实现建筑产业化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并给出相应意见为解决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过站过程中的瓶颈,争取为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提供帮助。

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以及低碳经济的提出,面对建筑业高耗低效的行业特点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建筑工业化与PC建筑重新成为建筑领域发展的热点,近年来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2]。我国住宅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有成效,形成向上发展的趋势,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工程质量有保障,成本比传统的全现浇混凝土建筑要低;不断推广节能环保,促进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但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住宅产业化出现地域发展不均衡现象。一是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存在很多阻碍,部分开发商和消费人群对装配式建筑的认识还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PC建筑,质量上存在隐患;二是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待提高,缺乏具体性政策支持和可实施调控手段推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的发展;三是阶段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未形成一定规模,造成成本过高,超过各参与方的承受能力;四是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各参与方协调力不足,未形成健全完善的产业链。这些阻碍需要尽快解决,以推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


本文着重从产业链的角度进行分析,明确产业链的主体,打造健全完善的建筑产业链,实现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促使产业链能够有机联动起来。现行的产业链中很多关键节点存在阻碍,未明确什么样的驱动力可以使产业链能够联动起来。传统的产业链已经不适合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的发展了,需要改进,甚至采取重组的方式形成适合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发展的产业链。


三、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链结构及关键节点分析
(一)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链结构分析
通过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综合深入分析,根据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运作中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及预制构件的流向,构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链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2e5e9be603fd2a3347d50b1c9238cda8.jpg

图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链结构模型



图1可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链包括房地产企业、预制构件加企业和施工企业三大内部主体,以及政府和技术研究机构两大外部主体,在整个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运作过程中,政府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即整个产业链模型运作流程在政府对房地产企业的有效激励下,有效促进作为产业链源头的房地产企业,开发更多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新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链对产业链上各参与方的集成要求更高,需要各参与方的有机协调。首先由设计院根据现行的装配式建筑设计标准进行建模,然后建材商根据建筑产品的设计要求提供原材料,预制构件加工厂则根据设计院提供的构件模型投入原材料以工厂化方式大规模生产预制构件,中间委托物流公司根据现场施工进度和预制构件厂生产构件进度进行预制构件的运输,施工企业通过高度机械化的施工工艺完成现场预制构件的装配来完成建筑的施工,最后由专业服务团队完善产品的销售运营管理等[3]。通过上述的工作流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建造全过程的设计、生产、运输、施工、销售和服务等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新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链。


(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链关键节点分析
产业链关键节点在整个产业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产业链关键节点运行受阻,则产业链必将断裂,从而遏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4]。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关于规划、设计、构件制作、施工、质量验收等过程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发展迟缓,在整个产业链运作过程中存在两个关键节点,即PC构件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1、PC构件生产关键节点
PC构件生产即需要设计院提供标准图纸,设计模具,投放原材料制作预制构件。2013年元旦,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随后各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5]。目前,国内已经建成的预制构件厂有沈阳中南宇辉、浙江宝业、安徽固得美、上海下沙等企业,可是很多待开发的项目原本打算采用装配式技术,可是最终还是采取了传统的全现浇混凝土建造技术,致使工业化进程不能正常有序的推进。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是经济因素,包括成本因素和收益因素(图2)。


a7b0a214d48978db3cd5e300ca87930f.jpg

图2 PC构件生产关键节点



从成本角度分析,按照现有的技术和标准规范,采用传统现浇建筑是成本最小的建造方式,PC构件及安装费用较高是导致装配整体式建筑的土建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6],PC的成本受到相关税费、生产规模、设计施工是否一体化、定制式生产还是通用式生产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7]。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出台的相关激励政策激励力度不足;第二,没有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从而导致PC构件的土地、厂房、设备及模板的摊销费用所占比率居高不下,固定成本在装配式建筑成本中所占的比率偏大;第三,目前还未形成完善的技术体系,生产工艺较为落后,而且仍没有出台行业统一的定额标准。这些原因造成了装配整体式建筑工程成本较高。


从收益角度分析,根据现阶段装配整体式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人类对建筑形式的创新与改善会引起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不对等,私人成本或私人收益通过外部效益转嫁给社会。然而,每个建筑公司都会在现阶段自己尽量选择传统建筑形式,希望别的公司多使用装配式建筑,而获取社会效益。基于这种行为,从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理论来分析如图3所示,A和B都是建筑公司,若A和B都对选择传统建筑形式,则各自收益均为0若一方选择装配式建筑,一方选择传统建筑形式,则选择装配式建筑的一方获益n,选择传统建筑形式的一方获益为m,且由于外部效益可知m>q>n,则对于建筑公司A和B而言,无论对方选择装配式建筑还是传统建筑形式,其占优策略都为传统建筑形式,即理性的建筑公司对建筑形式的选择均衡策略为(传统建筑形式,传统建筑形式)。


73f2206a1d086296a69ad54cb4f06b9b.jpg

图3 建筑公司对采用装配式技术的效益博弈



2、装配式建筑销售关键节点
装配式建筑产品的市场销售率直接关系到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完整。虽然政府现在正在积极推广并且大力扶持,不过装配式建筑仍然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这样很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而无法使装配式建筑得以推广。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产品销售市场不乐观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第一,产品生产企业以销售产品为主,缺乏工程应用的必要环节,造成一定程度上产品与住宅建设脱节,产品使用与工程技术脱节,致使工程质量难以保证,质量问题的责任难以追究。


第二,消费者认识不到位,很多消费者不了解建筑产业化,不愿意购买产业化住宅,主要是因为对其质量抱有怀疑态度;产业化建筑物实际生产成本不但高于消费者心理承受范围,也高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心理定位。


第三,近年来,我国建筑企业进入转型期,建筑工业化再次快速发展,全国各级地方政府针对住宅产业化都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并明确了相关的指标要求。但是,房企参与度不高、可行性技术较少等问题依旧困扰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加之近期楼市的下行,业内人士对于“住宅产业化”这一房地产升级转型新方式的持疑态度有所增加。


第四,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促进建筑产业化方面相关配套政策不足,虽然全国各级地方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政策,但还未解决制定何种具体政策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如何落实已有政策,以及如何组织协调等问题。


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一)住宅产业化产业链内部驱动力
1、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统一标准
为加快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很多设计、施工、构件加工企业都有技术盲点,不少单位还不知道怎么做,有些工程的设计、施工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制定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成为当务之急,因为标准化就是重大瓶颈之一。虽然建筑行业提倡住宅产业化,把住宅作为产品看待,并且到工厂生产线上制造住宅,却不按照产品标准来编写,至今仍然拒不执行GB/T20000.2-2001 的技术标准。如果我国建筑可以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先进的建筑标准与规范,那么我国住宅产业化绝不会像现在这么艰难。


2、产业集群发展
Hamel(1989)、Olive(1990)、Galaskiewicz(1995)认为由于企业自身资源有限,不可能有完成整条供应链生产和销售的能力,但是通过企业之间建立非竞争性合作联盟就可以很好地克服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有限的局限性,使双方合作达到各自的目的[8]。各个参与企业可以通过培育集开发、产品策划、规划、科研、设计、构配件生产、新型建材与产品制造、建筑工程总承包、装饰装修、物业运营管理于一体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整合工业化设计、构件及部品生产制造、装配施工、全过程信息管理的全产业链资源,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一条龙”式的建筑生产与经营管理模式。这样,可使各自的产品有较好的包容性和延续性,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将刺激更多的企业进入装配式建筑市场,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9]。


3、技术创新,推广信息化技术
装配式建筑可以采用“互联网+BIM ”模式,设计单位运用BIM技术可以设计二维图纸和三维图纸,便于工人现场施工,还可以通过碰撞检查,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减少设计变更,减少后期现场预埋件和钢筋的安装错误;预制构件厂提高工业化程度,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构件的精确度,使得构件部品能够批量生产;施工企业可以利用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工期延误,并且现场实现高度机械化装配;各参与方运用互联网建立信息平台,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和正确率, 减少索赔纠纷。通过逐步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装修和管理全过程,可以带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有效推动建筑行业加快转型升级。


(二)政府对住宅产业化产业链的外部驱动力
1、加大采用财税激励政策支持力度
很多开发商不愿冒着增加技术和提高额外成本的风险去开发装配式建筑,只依靠民间房地产公司是不可能将装配式建筑推广开来的,政府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税负水平与创新产出呈负相关关系,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建设单位和预制构件厂在装配式建筑方面的创新研究所产生的费用进行税前抵扣,加速构件厂里制作设备的折旧和更新;应该重点支持我国装配式建筑上游原材料供应企业和零部件加工企业在创新研究上的税收优惠,并采取一定的税收激励措施;对于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下游,应重点支持装配式建筑产品的创新和市场的开拓,实行低税率鼓励并予以税前抵扣,从而增加企业的科技投入,更加有效地用于创新[10] 。


2、加大产业链上关键点政策支持力度,以公共
产品开发为龙头带动整体自主创新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尚处于初级阶段,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在推出政策红利的同时,也采取相应强制措施,引导和规范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保障性住房与市场中商品房比较起来,与装配式标准化的特点更加紧密契合。因为保障性住房的建筑结构简单,建设规模大,采用的户型偏小。政府可以大力推广装配技术应用于保障性住房中,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的规模化生产与规模化经济效应,同时在产业链关键点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项目审批、规划管理、财政补贴、土地供给和信贷供应等政策杠杆,建立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促使企业自觉进入装配式建筑开发市场,进一步完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形成企业自主加入装配式建筑市场推广的内部驱动力。


3、提高各方认可度,推广装配式建筑
政府相关单位可以利用媒体向建筑企业和消费者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政策导向,组织学习装配式建筑活动,举办示范工程展览会,加深产业链上各参建方和消费者对装配式建筑的了解。政府加强监管力度,督促建设方在保障装配式建筑质量的基础上突出特色优势,从而吸引社会上各类消费者购买装配式建筑,达到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效果。


五、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本文从产业链的框架结构方面对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进行分析,找出PC构件生产节点和装配式建筑销售节点为关键节点,并对其产业驱动力进行研究;根据关键节点的特点及其上下游关系和产业链的驱动原理,从内部和外部研究如何形成完善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进行研究。


预制构件加工厂应该加强生产制作环节的质量控制,完善技术研发机制,加强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的长远战略合作,推动构件加工厂自身发展,从而为建筑市场形成良好的建筑生产与经营管理模式。


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统一技术标准,根据标准规范严格把控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中质量隐患,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激励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推广信息化技术,引导各参建方积极加入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解决生产和销售两大关键节点障碍问题,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高安全性、高质量、环保节能等优点,从而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


(二)展望
目前,我国对于装配式建筑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未解决,虽然本文构造了一个符合市场需求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并提出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具体的建议,但还未应用于市场,还有待于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对本文所提出了的建议进行继续研究,并应用于市场实际运作中。


另外,发展装配式建筑是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也是未来建筑业改革的重中之重,不仅需要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的理论研究,还需要建筑业各参与方从思想上给予重视,也需要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课题组,进入市场调研,支持和配合建筑各参与方。只有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上下游的齐心协力,才能真正对传统建筑业进行改革,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超辰,徐霞,张莉,王森 . 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的 SWOT 分析[ J ] . 建筑经济, 2015 ,( 2 ) .
[2] 齐宝库,王明振 . 我国 PC 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 . 建筑经济, 2014 ,( 7 ) .
[3] 王利 . 建筑工业化住宅探讨 [J]. 山西建筑 .2014 , 17.
[4] 高青龙,谢龙 .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链关键节点及产业发展驱动力研究[ J ] . 生态经济, 2014 ,( 6 ) .
[5] 纪颖波,李晓桐 . 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J]. 施工企业管理, 2014 ,( 5 ) .
[6] 李丽红,肖祖海,付欣,杨学会 . 装配式整体建筑土建工程成本分析 [J]. 建筑经济, 2014 ,( 11 ) .
[7] 李丽红,耿博慧,齐宝库,雷云霞,栾岚 . 装配式建筑工程与现浇建筑工程成本对比与实证研究 [J]. 建筑经济, 2013 ,( 9 ) .
[8]B Ramasehan, Puay Choon Loo. Factors Affecting a Partner ’ s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of Strategic Business Alliance Some Singaporean Evidence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998 ,( 7 ): 443-458.
[9] 张书航 . 完善全产业链模式,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J]. 住宅产业, 2014 ,( 11 )
[10] 李磊 . 基于产业链的自助创新的政策支撑体系研究[J]. 产业经济, 2011 ,( 1 ) .


2e5e9be603fd2a3347d50b1c9238cda8.jpg


a7b0a214d48978db3cd5e300ca87930f.jpg


73f2206a1d086296a69ad54cb4f06b9b.jpg


b7c8644690b1c342c5eecc7ac66b71fe.jpg

  • 飘逸者
    飘逸者 沙发
    谢谢楼主资料分享
    2017-06-22 09:49:22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4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南通市停车综合楼

南通市停车综合楼集绿色技术集成化、设计产品工业化、建筑设计信息化三大亮点,再次诠释了建筑产业现代化设计、建造的新理念。 NO.1 项目概况南通市停车综合楼位于工农南路150号,总高度为57.15米,总建筑面积48972.21m?,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为42085.27m?,地下总建筑面积6886.94m?。 停车综合楼东北透视图技术指标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