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BIM本质是将建筑、环境及建造过程数字化,全社会的模型化率越高则模型价值越大,因此BIM模型开发工作将是一个持续且巨量的工作,模型开发重点是模型数量、质量、效率与效益。
模型开发之外项目及组织的BIM应用工作在当前基本涉及软件开发及硬件应用开发,这些工作需要非常强的IT及软件开发背景,对一般BIMer来说无法真正参与进去,通常能熟悉各种具体应用工具、辨识其优劣、实现其模型数据要求、提出新的应用工具需求等就已OK。
短时间内(3-5年),BIM模型开发团队将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或组织职能团队,主要使命是为内外部模型需求方高效率的生产好质量的模型,模型开发是一个重要的子项目。模型开发团队如何高效管理呢?在软件开发领域已成熟应用的敏捷项目管理模式将是比较好的选择。
1、当前BIM的主要工作内容
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模型开发工作是当前BIM的核心工作,并且所有其它工作都基于模型展开,
模型不正确或数据错误缺失将让所有BIM工作失去意义。
2、BIM模型开发VS数据开发VS价值开发
BIM+GIS、+VR/AR、+AI、+UAV等等热闹的应用,若不涉及到软件开发,都相对简单,只要采购相关成熟应用软件及硬件产品,第三方就会负责协作应用实现及培训应用操作能力,但其应用实现的基础还是在于模型质量,也可能会对模型提出新的特征需求;若涉及软件开发,则也非一般的BIMer所能参与的工作,应用软件开发通常需要C++工程师、JAVA工程师、Oracle数据库工程师及前端UI设计等专业软件开发团队能力。
产品经理负责处理内/外部客户、主要干系人和开发团队间的认知差距,产品经理是产品和客户商业需求方面的专家,不一定要是BIM模型开发或应用软件开发专家。
3、BIM相关工作逻辑简图
尽管BIM应用的完美状态是建设产业主要的专业人士都具备BIM模型软件及相关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这也是目前BIM推广所主要传递的理念,但笔者对中国BIM培训网所服务的近百家企业实际情况的了解,全员的BIM模型开发能力培训的效果非常不好,企业最终的模型开发团队几乎全为新的独立的项目或企业职能团队(内部或外部)。
BIM对于建设产业来说是一次技术革命,最终实现产业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而效率提升意味着同样的工作将需要更少的人,但同时也会创造出一些新的工作机会。技术成熟与全产业替换周期大约多长时间呢?吴军在其《智能时代》一书中分析了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替换周期大约在一代人的时间,第四次智能革命的替换周期有可能会加速。国内大拆大建粗放式的建筑产业时代随着快速城市化的结束很快将切换到增量递减的精细化与存量化时代,笔者判断的建设产业的替换周期将在8-10年左右,这个判断也基于当前建筑产业工人老年化、缺口扩大化、成本高企化的趋势,此趋势解除了建设部推进住宅产业化中关于就业率问题的后顾之忧,近期大家能看到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力度比以往要大的多。
从长远来看,BIM模型开发也很有可能是一个独立的产业职能工作。规划设计及造价专业人士直接切换是必然,因为他们工作的主要交付物将必须是BIM模型。但对于建设产业其他专业人士来说,BIM模型将仅为其工作的基础环境,他们的核心使命不是生成模型,而是真实的项目实现或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管理工作。另外,模型开发若能量化也将产生其他附加衍生价值。
4、BIM模型开发与敏捷项目管理
从长期与短期角度来看,BIM模型开发将是BIM的核心工作内容,超过90%的BIMer将主要从事此类工作,那如何确保模型开发子项目的质量、效率、效益?如何提升独立的模型开发团队的竞争力并获取更多内外部的模型开发子项目?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在敏捷项目管理。
敏捷项目管理的内容很多,更多详细内容我们后续将持续探讨,本文先做一点简单的分析和基础概念的介绍。
传统瀑布模型VS敏捷模型
传统瀑布模型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主流模型,依赖于不同阶段完成的工作,像规划、设计、建造、验收与运营等,瀑布模型中,你完成前一个阶段才能开始下一个阶段。瀑布模型适合大型项目及固定总价项目,极度排斥变更,客户关系本质对立。
敏捷模型专注于商业价值的尽早交付、项目产品和流程的持续改进、范围的灵活性、团队投入及能反映客户需求且经过测试的产品的交付。敏捷模型适合不超过25人的小团队及内部项目,适应变更与快速迭代,与客户紧密协同。
作为独立的产业职能工作,BIM模型开发子项目需要快速交付,并会遇到频繁的变更与持续的模型深化需求,即使大型的工程项目,BIM模型开发团队也无需太多人员,并且模型团队需要与BIM产品经理或模型需求方紧密协同配合。基于这些特征,BIM模型开发比较适合敏捷项目管理模式。全球BIM应用领域领导者美国承包商DPR早在2007年就开始使用敏捷模式,当然,因为DPR本身具备相应的组织基因,其敏捷模式不仅仅只应用于BIM模型开发上。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