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7-06-20 11:55:20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构造
[复制转发]
绿色建筑是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于一身的综合体。自国务院2013年颁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后,2014年6月住建部发布新修订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年9月出台《工程质量治理 两年行动方案》、《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2014年92号文)、2015年1月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这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方案与文件,紧紧抓住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入手,使绿色建筑完成从概念化到量化的转变。
凡事必须依托可靠的抓手才能付诸行动。实施绿色建筑,要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出发,通过经济杠杆的作用,撬动目前已固化的建筑行业。通过政府制定指导性政策措施,让企业“主动”地参与到绿色行动中来。如果说2013年《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是空中楼阁,那么住建部随后发布的这些文件,就是明确了如何落实绿色建筑。就是以建筑产业化为抓手,转换生产结构,产业升级,鼓励企业转换到工程总承包的建筑模式,促使绿色建筑的实际落地。
本文就从目前的建筑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在实施绿色建筑将会对企业的深远影响中,分析建筑企业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提出应对的措施。
一、国家推出绿色建筑的原因分析
1、用工荒频现,现有工人的素质、年龄普遍偏大。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近些年频现的用工难。
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的改变,现在80后、90后不愿再像父辈那样外出务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大幅增加快速上升导致建筑业的用工成本急剧上升。
诸多行业都出现工人年龄偏大的现象。特别是建筑业出现了劳动力青黄不接的断代现象。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建筑工人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上。其中45-50岁的年龄段最高。
2、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循环利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的阶段,工业能耗、建筑能耗和交通运输业能耗是我国总能耗的最主要的三个方面。随着建筑舒适度要求的提高,建筑能耗问题日益严重,给社会、能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建筑直接能耗已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45%。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m2,其中95%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全国建筑物每年用电量4000-5000亿度,占我国发电量的22%-24%,单位建筑面积耗电26-27kWh/(m2·a),是发达国家的2-3倍,这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策是不相符的。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十分突出,发展节能新墙材、推广节能建筑已成为建筑业和建材业的大势所趋。
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使用大量的砂石料、钢材、水泥、装饰装修材料,造成资源的日益短缺。目前建筑业的生产模式,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对水、电、煤炭的高能耗,使得水资源严重短缺、煤炭石油消耗过大,中国大部分地区供水极度紧张。环境承载力透支的窘境。可用的土地资源紧缺,水资源紧缺,地下水的超采和污染都是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些大城市,资源短缺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周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严重污染了人们生活的环境,触目惊心的土地污染、水污染。守住绿水青山,树立绿色消费新模式,倡导绿色施工,绿色建筑。
近年来,中国广大东部地区的雾霾(PM2.5)现象,造成对人们身体健康的严重侵害、严重影响正常的交通出行。进而对经济产生了制约,伤害了经济发展。
2013年11月7日在召开的全国政协第二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俞正声指出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与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协商座谈会上政协委员们对推进建筑产业化在节能节水、降低污染、提高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性形成了共识。要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制订和完善推进建筑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法规,抓好落实。
二、实施绿色建筑的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深远影响
1、解决劳动力短缺、缓解劳动成本过高的问题。
通过建筑产业化,加快促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实现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身份的转变。大量的农民工从施工现场进驻生产工厂成为建筑产业工人,使他们享受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福利条件,这必将能够激发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既降低劳动强度,降低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提高工人的素质,加快工业化建设。
由于工业化住宅建筑的主要构件均在工厂集中机械化生产,可以大量减少现场作业工人的数量。又解决本地工人的就地从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工成本的增长过快。降低企业的劳务费支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建筑工人数量的缺乏以及人工成本的增加将会倒逼和缩小工业化住宅建筑与传统住宅建造成本之间的差别。有利于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产业化相比目前传统施工模式用工减少50%左右,有利于提升产业工人素质,实现减员增效。
2、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的目标。
绿色建筑在节水、节电、减少垃圾、节能减排,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噪音和扬尘污染方面效果显著。
工业化住宅的建造方式可将大部分湿作业转入工厂,可以有效的减少有害气体及污水排放,降低施工粉尘及噪声污染,大大减少了施工扰民的现象,有利于环境保护。
据万科统计数据显示,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工业化方式每平米建筑面积的水耗降低64.75%,能耗降低37.15%,人工减少47.35%,垃圾减少58.89%,污水减少64.75%。其他统计数据显示,工业化建造方式比传统方式减少能耗60%以上,垃圾80%以上,对资源节约的贡献非常显著。可减少用水量60%以上、木材近80%、材料浪费20%以上、建造垃圾约80%、建造综合能耗70%以上。
工业化住宅的构件在工厂集中生产,生产用水和模板可以做到循环利用。雨污分离、节水、节电等等绿色建筑的具体标准,可以做到环境水与生活用水的二次充分利用,节约资金,环保可行。
3、提升建筑品质,实现建筑业战略转移,产业升级。
房地产业、建筑业作为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产业,近十几年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背景下,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我国房地产业、建筑业正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
大力发展建筑产业化是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起到强大助推作用。
提升建筑品质,杜绝质量通病,保障居住安全。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升工程建设效率,减少施工周期。
工厂化预制生产的构配件,设备精良、工艺完善、技术工人操作熟练,质量容易控制,构配件生产有质量保障。工程建设的品质保障也可通过建筑的抗震性得以体现。经过精心设计和建造的装配式整体建筑,与现场浇筑的抗震性性能等同。在日本这个多地震国家得到了体现。
较短的建造周期可以提升开发商建设期的抗风险能力,并提高投资资金的周转率,改善财务状况,提升盈利水平。建造过程时间、人工、能源的节约,后续质量成本的降低,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可以比传统的施工方式节约成本,从而为开发商、客户和建造公司带来经济利益。
发展建筑产业化可以将2000多种相关联行业产品进行整合与集成。带动建材、冶金、轻工、化工、机械、装修装饰以及物流等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条。将催生一些新兴产业,如新的住宅工厂、构件生产行业、材料生产行业和安装维护行业等,由此带来产业升级的机会。
三、为适应建筑业的新一轮改革,建筑施工企业应作出怎样的调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10月29日第十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千方百计增加住房供应,同时要把调节人民群众住房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经济、适用、环保、节约资源、安全的住房标准体系。
李克强总理在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支持发展建筑工业化,他指出“我国城镇建筑标准的执行难以制式化,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目前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采用建筑工业化和新型建材,标准构件能够搭积木式的安装。做这件事,技术比较成熟,成本也不高,明年我们要积极行动,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城建设都要推进这项工作。
《绿色行动方案》作为国家一号文件,全面启动了绿色建筑国家行动。 这是我国建筑行业、房地产行业的一件大事,意味着绿色建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住建部已将绿色建筑中的建筑产业化纳入今后时期重点工作,在技术研究、市场培育、制度创新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1、紧紧抓住建筑产业化这个抓手,顺应改革, 尽快进入产业化中去。
目前根据国内施工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万科、远大等企业已经先行一步,已进行10多年的探索。他们的总承包模式、外挂板技术体系已经成熟。后来的企业,可以向他们取经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不必再走同样的弯路。
在国家、地方的各种有关绿色施工、建筑产业化的规范、标准、规程出台后,要尽快学习,掌握,实践,应用。
企业要顺应潮流发展,抓住建筑产业化这个牛鼻子,快速进入这个新的领域。积极参与当地的建筑产业化进程。要做到不被甩下,跟上时代发展的大潮。
2、借助目前国家仅有的政策支持,规划完成企业自我的顶层设计,完善产业链。
无论是从绿色建筑标准,还是从建筑产业化,均要求从设计开始就要符合绿色建筑的标准。根据住建部实施工程总承包模式的要求,积极完善工程总承包的各个环节,补上短板。
完善施工单位的设计职能,是施工单位未来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目前施工企业无法达到这一目标时,可以采取权宜之计。与设计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破解目前的难题。
针对建筑工程的服务要求延伸业务链条,成立相应的运营管理公司。或者采用托管的模式,委托专门的运营公司进行管理。
这都会在一定时期内引发施工、设计、运营企业之间的相互兼并重组。施工企业要积极探讨,建立研究开发、建筑设计、技术推广与运营管理一体化的生产模式。
作为施工企业而言,在积极做好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的同时,开拓思路,兼营轨道板、盾构片、市政预制件(预制检查井、预制管涵等),为迎接最为壮阔的建筑产业化的到来积蓄实力。
3、提高工作效率,进行企业的自我调整,建立合适的组织结构。
随着建筑产业化的推进,与建设项目相关的招标体系、监管模式会发生变化。质监站、安监站、检验测试公司等相关管理机构的工作内容也会作相应的改变。
为适应上级监管机构职能的改变,并从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的角度出发,施工企业要积极改革,自己调整。施工企业要实行精兵简政,将改革原来臃肿、繁琐、效率低下的组织机构。根据单位所面对业务的不同,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直线制或矩阵制的组织管理模式。不必为了上下统一,而强求组织机构的面目一致。不要为面子丢里子,特别要防止束缚自己手脚的九龙治水的局面。
4、逐步转移劳务人员,逐步转移淘汰相关设备,补充新岗位和新设备。
绿色建筑会影响到一些工种的存在:振捣工、模板工、架子工、电焊工的人数减少。施工人员由施工工地,露天作业向工厂转移。大量工人转移到产业化基地成为产业工人,进行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的生产。伴随而来是劳动环境的改善。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数量会相对减少,增加预制件运输车,增加物流运输的环节。独立的商品砼站会逐渐减少,可能会消失。起重设备吊装吨位要大幅增加。现场的施工速度会相对加快。
所以施工企业要做好工人的转岗准备,从新技能和新知识的储备、工作场所的变化、危险源辨识的更替、应急预案的更新等方面,进行积极的筹备学习。
5、积极培育绿色建筑技术人才,开发自己的技术体系,掌握新的核心技术。
绿色建筑技术大行其道之际,原来的规范、工艺、工法会逐渐失去市场,甚至被淘汰。会出现新的工艺、工法、专利。更环保、绿色的工艺、工法会被大量应用。
⑴原有的设计、施工、验收规范和标准会被逐步淘汰。有关装配式整体结构、BIM技术标准的规范标准规程会逐步建立起来。
⑵装配式整体建筑施工中的支架、模板体系会大量减少。模板技术体系也会从现场切割拼装,变成模数化的定型模具。装配式构件的预埋技术、构件间的连接技术会得到充分发展。
⑶CAD技术的出现,使原来的设计企业完成了甩图板的改革。现在随着BIM技术、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施工企业的技术体系和项目管理会从二维逐渐过渡到三维、四维,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最终会影响甚至会改变工程总承包单位的管理模式。三维技术交底、建筑内外部实景模拟已经变成现实。将以往凭空的空间想象,变成眼下的真实体验。管理机构的各部门间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各部门之间的界限会变得模糊。
BIM技术会逐步被建筑企业所掌握,并大量应用。BIM最终会从一种技术,变成一项管理工具。
所以施工企业要制定绿色建筑新技术学习培训计划(装配式整体建筑结构技术、BIM技术、水电暖绿色应用、热量自动控制技术等)。积极培育新人才,建立企业本身的技术体系,研发绿色建筑的核心技术。
四、结束语
十八大后,中共中央提出央企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要求。目前的央企高管的薪酬改革、央企的合并重组均可视作是中国企业要做大做强,提高效率与经济效益,抱团走出国门的实际行动之一。
推进绿色建筑和产业化,核心是实现建筑设计的标准化、部品部件生产的工厂化、现场施工的装配化和土建装修的一体化。作为建筑施工企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洪流,抓住建筑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搭上改革的高铁,化解面临的行业转型的挑战。积极调整,响应并倡导节能、低碳,主动地参与到绿色建筑行动中去,高处着眼下手,大处布局落子,争取在新一轮的改革大潮中,早日占领行业新的制高点。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