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意义的“公共价值领域”如何从城市环境(景观)中形塑出来,其人文动因为何?是我们关心的议题。“人与环境关系”到“地方认同的建构”,为我们提供一个初步的理匡架。建设环境“公共价值领域”形塑的人文历程基本可分成三个阶段。
①人文景观勾,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经过人类社会的利用资源、开垦土地等人文作用,形成城市社会经济区域的人文景观。
②从“空间”到“地方”,在前人所遗留下来的城市人文景观上,因为持续的认识、体验、关心、参与,将中性、抽象与无意义的“空间”
( space)
变成人性、具象与有意义的“地方”
( place)
。建设环境从此获得了文化意义。
③“公共价值领域”的意义化,“地方特质”
(place characteristics)
的建构。当地社群透过文化认同,形构一个具有专属性的“地方环境”,这成为一个当地民众心目中的“公共价值领域”。
民众在此过程中,凝聚社区意识,爱护、参与和保育地方环境。“公共价值领域”的形塑是由当地社群“局内人”建构的有意义的、整体性的、具有地方历史与地方精神、独特的地方景观。“地方质”得以建构。
人们在具有特定人文意涵的地方感环境中,除了感到舒适和安全,更可感受到自己处于一个相同文化特质的稳定“共同体”,从而形成对所在群体的社会认同。“地方特质”不是凭空得来,而是透过市民亲身参与社会生活得来的。
城市居民对于自己日常生活的空间环境,经由长期的接触感受、认识体验、关心爱护并付之行动而赋予意义与共同记忆,因而产生地方感。唯有当居民对某一尺度的空间领域有了地方感,才会进一步关心它,让中性的“公共空间”成为与居民生活产生意义联结的“场所”。具有地方特质的建设环境才可真正称之为“市民的公共价值领域”,体现市民大众的精神归属。
物质环境的地方特质强化了市民对地方的认同与归属。建设环境的公共价值不仅体现在市民生理与心理的使用、体验层面,更多地体现在地方社区、社群精神的文化层面。“城市的塑造也不仅仅是建构一个更好的空间环境而已,更要经营一个生生不息、有生命活力的整体生活环境以至于心理与心灵栖息的文化情境”
(setting)
。从物质空间环境到社会生活环境,直至精神认同与归属的文化情境,乃是建设环境公共价值领域的至高境界。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