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兹克深夜放毒
朋友圈刷到手软
只为了认识这三位西班牙大爷大妈
说好的B哥呢?
说好的MAD呢?
说好的霍尔和奇普菲尔德呢?
有木有感觉普利兹克越来越向我朝推荐不认识的“新人”?要想从中国人所熟悉的明星建筑师里面“预测”出得主,似乎越来越难了?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对比一下:
左边是近十年来普利兹克得主的作品。
右边是网红建筑师们的作品。
发现了什么吗?
是的。
从官方的角度,左边是“诗意”的建筑,是建筑与景观的融合;右边是“奇奇怪怪”的建筑,是建筑与环境的对抗。
从产品的角度,左边是“微创新”,右边是UI大变。
从感性的角度,左边是安静的老人,右边是躁动的猛男。
来看看普奖评委会的合影(还是7年前的哦)
清一色老头老太太。7年前就这么老了。
选出符合他们年龄与审美的作品与人,
太正常不过了。
或许,B哥与小马,
是输给了时间?
还是当一辈子陪练?
再看看今年评委会都有哪些成员?
彼得·帕伦博勋爵:蛇形画廊董事长
斯蒂芬·布雷耶: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张永和:选隔壁老王有他的功劳
克里斯汀·费雷思:策展人、作家及编辑
格伦·马库特:2002年普奖得主
理查德·罗杰斯:2007年普奖得主
本妮德塔·塔利亚布:加泰罗尼亚人,本届得主的老乡
拉丹·塔塔:没看错,就是印度那个塔塔,卖汽车的
除了我们认识的豆浆哥、罗杰斯、马库特,便是一些法官、作家、董事长和卖汽车的。
有木有一丝失落呢?
下面以“建筑互联网”群里网友cartoon的一番话,作为今天的结尾吧:
当我的朋友圈纷纷转载普利兹克奖的时候,我的心情却低落起来。
1、中国建筑设计状态与西方建筑设计状态是两回事。中国处于大建设中后期,前二十年高速发展使大量建筑师以为还处于社会核心的幻觉中,其实看看这几年降低的收入你就清醒了。西方的大建设时代基本过去三四十年,可以说是边缘的边缘产业,没啥建设量,大家都听过西方学生学建筑学是兴趣,不是兴趣也没办法因为不好找工作。我估计西方大部分建筑院系快办不下去了,要不是亚洲大量留学生救场估计西方存世的建筑系要少不少,现在国内建筑系与国外建筑系联合培养教育,其实没多高大上,是院系为了活下去抱团取暖共享学生资源,如果学费按照国内收费不涨的话,这事还是另人尊重的。但这也挡不住人口持续减少,建筑需求降低。看看入围的这帮老外,除了即个别近年基本没啥太大项目,不是不想做,而应该是做不到。
2、中国建筑师语境与西方不同。核心问题是制度的不同导致语境差距。西方建筑师因私有制设计时针对使用者清晰,国内你根本不知道谁最终会住或用,其实只凭想象来设定问题,并且对于材料细节把握、施工基本没话语权,结果可想而知,因为最终建筑是全民的,谁的也不是,完成度的失控基本是常态,因为其他可以量化,而美这件事却无法量化,因此没有人需要对丑陋负责。西方建筑师建丑了,估计没人找只能失业了。
3、中国建筑设计者规模与西方建筑设计者规模不同。前一阵看到中国建筑设计从业者规模有一百多万,而西方全部从业者加起来不知道有没有咱们多,一百多万人除了王澍和豆浆哥外这奖似乎跟咱没啥关系,实属瞎凑热闹。中国的建筑市场虽然救了西方建筑设计行业一把,但不见得感激你,他可以为了利益跪式服务,但绝不会把话语权交出。我很纳闷一个利益集团公司设的奖,凭什么成为建筑界最高奖,谁给它的话语权?尤其是国内建筑媒体要反思一下。
西方语境下,小众不能在小众的奖项引导的价值观,解决不了中国建筑设计以及中国建筑师当下的任何基本问题。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51.18 万条内容 · 43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建筑热点】购物中心幼童坠亡,国家标准1.1米护栏是否合理?热点引导 2月27日晚20点57分,天津市南开区大悦城商城内发生一起惨剧,两名幼童从4楼坠落至负一层,当场身亡。事发时两名幼童均由孩子的家长抱着,一个孩子坠落后,家长视图去拉孩子,结果失手导致另一个孩子也掉了下去。悲剧的发生,有人说是家长的失职,不应该在围栏边抱着孩子,也有网友表示应该商场应该加强安全措施。 正文内容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26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