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设计故事】做建筑师那么苦,你还要不要坚持?

【设计故事】做建筑师那么苦,你还要不要坚持?

发布于:2017-01-02 17:15:02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网络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作者马琴,文章中一些话感同身受,分享给大家,愿新的一年,大家都不再迷茫。

年底的最后一个星期,感觉就是各种催和被催。一边催甲方打款、催项目经理分钱、催项目组成员赶方案、催效果图公司出图;另一边被甲方催着提图、被总监催着谈新的项目、被领导催着交工作总结、被编辑催着交稿件、被保险公司催着续保、被物业公司催着缴费……

日子就在这样的忙叨中过了一年又一年,年底总结的时候,总是觉得每年都干了那么多事,但是离自己的期望还是有点远。

建筑行业继续裹着貂冬眠,手上的工作依然是永远忙不完的状态;雾霾总在每个周末准时到来,房价总是在政府努力调控之后稳步保持着上升的姿态;卖菜的小贩说因为现在什么都贵,所以他的菜价也要涨一点点,可我们的甲方总是在问报价是不是可以再减减……

一个方案改到上百遍,年轻的同事说吃完抗抑郁的药之后,会有一种类似中标后的快感。


深夜失眠,想起大师说你看康的建筑中素混和实木的柔和色彩,于是爬起来,翻开自己12年前翻译的书找灵感。倒着打开,先看见当年写的后记,里面说:

路易斯·康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建筑师,当他声名鹊起的时候,已经年逾50。但是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名杰出的建筑师和教育家,在那段将近30年的漫长岁月中,路易斯·康和这个世界一起经历了大萧条、世界大战等等的磨砺和苦难,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灰暗的日子里,路易斯·康积极地探索者建筑的真谛,在现代主义的低谷中苦苦地寻求自己和建筑的出路。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里,厚积薄发的路易斯·康终于攀上了事业的高峰,他的作品遍及了全美、中亚、印度和欧洲。他的作品坚实厚重,为材料赋予精神性的品格,综合了古典主义的高度秩序和现代主义的高度理性,实现了精神回归。路易斯·康成功地运用了光的效果,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作为费城学派的领袖,他在建筑史上成功地扮演了承前启后的角色,被美国人奉为继赖特之后的又一位宗师。

但是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过渡人物”,路易斯·康注定不能像开辟“混沌世界”的四位现代主义大师那样,有无数后人顶礼膜拜;他的思想也不可能像20世纪70年代之后各种思潮那样热闹喧嚣。他的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必然具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是正如戈德伯格所说:“正是路易斯·康为这一切创造了可能性。”路易斯·康的努力为他之后的建筑实践贡献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战后的乌托邦、后现代主义、步行城市都可以在路易斯·康那里找到它们的雏形。作为一名思想家、教育家,路易斯·康在理论上对后世的影响尽管不容易被直观地了解,其意义却至为深远。

由戴维·B·布朗宁和戴维·G·德·龙教授编写的《路易斯·I·康:在建筑的王国中》选取了6篇讲述路易斯·康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主要文章,详细地介绍了路易斯·康的生平、建筑和哲学。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位大师辉煌灿烂的成就,还可以看见一位性格略显孤僻的老人磕磕绊绊的一生。本书并没有以评论家的口吻去论述路易斯·康的功过成败,而是以叙事性的语言介绍了方案本身,以及方案的来龙去脉。让读者能够在“建筑诗哲”的光环下,看到一个真实的探索者,这种真实性可以让我们更加客观地对待路易斯·康的建筑实践和理论,以及他老年时隐藏在日渐晦涩的语言后面的建筑真谛。

在路易斯·康不断演变的建筑主题中,有一点明显区别于其他现代主义建筑先驱,那就是他把建筑设计看作一种回归,向人类感性心灵起源、向住居的基本意义、向人类活动的最直接表达的回归。这些回溯性的动机,有些指向世俗文明的开端,如“大树下面的学校”;更多的则指向一种模糊的宗教意识、对古典秩序的虔诚和对宇宙法则的敬畏。为此,路易斯·康的设计中没有自然生态主义的随意外观、没有结构理性主义的刻板外表;有的是一份宁静的从容、一份谦逊的尊严,建立在物质功能高度解析(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基础上的精神综合。于是,跟现代主义开创性的自信背道而驰,路易斯·康选择了类神秘主义的心灵反思,这种神秘主义越到他职业生涯的后期越明显,表现在他对宗教建筑独特的理解和对建筑理论的诗化阐述上。从一个奇妙的个人化视角,路易斯·康为万神庙赋予宗教意味,同样的个人化方式决定了路易斯·康的建筑难于归类,超越于现代建筑的纯粹理性,也不同于嫡派传人所倡导的文化折衷。在建筑宗教精神化的道路,路易斯·康是一位孤独的旅人。

文森特·斯科利说:“他是一个孤独的英雄,追寻着一个孤独的目标。”翻译的过程,就像是向这位英雄致敬的过程。几个月的辛苦劳动,让我对这位早已作古的大师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在建筑的道路上,太多的掣肘因素让建筑师们意志消磨、言行不一,路易斯·康以生命谱写的建筑乐章,却充满坦率、真诚和一往无前……

这些文字,熟悉而陌生。

12年,像一个奇妙的轮回。年初的时候,凤凰传媒找到我,邀我完成路易斯·康全集的补充翻译工作。我在炎热潮湿的南方海岛完成了这项工作,时不时地会想起12年前挑灯夜读,翻译自己第一本书的自己。


中午被拉去主持顾问总的欢送会。80岁的老先生在设计院工作了五十余年,今天依依惜别。同事说,每当遇到困难,或者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想想老总们,似乎就没有了放弃的理由。

欢送完老总赶回办公室讨论方案的时候,路上多了放假的小学生和拉着箱子准备回家的路人。岁月的周而复始,让我们有了一个理由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让我在陀螺一样旋转的日子里,回过头看见12年前的自己:那时候,我满怀赤诚,毫不畏惧。

佛说: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

岁月磨去了我们的热情,也让我们学会了反思。愿所有还坚持着建筑理想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然后坦率、真诚、一往无前……

来源:MW门外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sango77
    sango77 沙发
    多谢楼主的分享!
    2017-07-05 10:32:05

    回复 举报
    赞同0
  • 偲伽
    偲伽 板凳
    设计行业辛苦
    2017-01-03 15:14:03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6 万条内容 · 43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入夜更诗意!贵州古城外的竹木装置(含图纸)

在贵州黔东南自治州凯里市锦屏县隆里古城外的龙溪北岸,来自北京的建筑师李豪创设了一处“明镜台”装置,将反光玻璃覆盖到竹与木构成的亭台表面。 面向古城的南立面,轴线与河流平行,覆盖有反光玻璃,而北立面采用当地竹材密布,轴线与古城的轴线平行,西宽东窄的夹角进而形成。装置通过一座石桥与古城相连,共两层,上层供人眺望赏景,下层则是休憩与停留的空间。 建筑师试图以“明镜台”装置构建出隆里的一个“镜像”,集中表达隆里与周边社会的裂隙与张力,并为提供了单人使用的休憩与眺望场所。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