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风景式园林艺术的基础上,随着封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臻于全盛的局面。我们可以把这个全盛时期的造园活动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大致概括为以下六方面。
1
、
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它作为这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大,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皇家气派是皇家园林的内容、功能和艺术形象的综合而予人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它的形成,与隋唐宫廷规制的完善、帝王园居活动的频繁和多样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标志着以皇权为核心的集权政治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因此,皇家园林在隋唐三大园林类型中的地位,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重要,出现了像西苑、华清宫、九成宫等这样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2
、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细致处理。唐人已开始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诗人王维的诗作生动地描写山野、田园的自然风光,令人神往,他的画亦具有同样气质而饶有诗意。中唐以后,史献记载的某些园林已有把诗、画情趣赋予园林山水景物的情况。以诗人园、因画成景的做法,唐代已见端倪。通过山水景物而诱发游赏者的联想活动、意境的塑造,亦已处于朦胧的状态。
隐与仕结合,表现为“中隐”思想而流行于文人士大夫圈子里,成为士流园林风格形成的契机。同时,官僚这个社会阶层的壮大和官僚政治的成熟,也为士流园林的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文人参与造园活动,把士流园林推向文人化的境地,又促成了文人园林的兴起。
3
、
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城市寺观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寺观园林亦相应地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郊野寺观的园林,把寺观本身由宗教活动的场所转化为兼有点缀风景的手段,吸引香客和游客,促进原始型旅游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郊野的生态环境。宗教建设与风景建设在更高的层次上相结合,促成了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山岳风景名胜区,普遍开发的局面,同时也使中国所特有的“园林寺观”获得了长足发展。
4
、
公共园林已更多地见于文献记载。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两京,尤其重视城市的绿化建设。公共园林、城市绿化配合宫廷、邸宅、寺观的园林,完全可以设想长安城内的那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长安城地形起伏,自南而北横贯着六条东西向的冈阜——原,象征《易》之六爻,它们突破城市的平面铺陈而构成制高部位。北面的两条最高,分别建置皇帝居住的宫阙和中央政府的百官衙署,显示统治者高高在上,同时有利于安全和提供高爽的居住条件。南面的四条低一些,寺观和公共园林多建在这里,其中之一即著名的乐游原。这六条冈阜及其上的建筑、园林,既丰富了城市总体的天际线,更增益了原本已很出色的城市绿化效果。
5
、
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有所提高并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造园用石的美学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园林中的“置石”做法已经比较普遍。“假山”一词开始用作为园林筑山的称谓,筑山既有土山,也有石山(土石山),但以土山居多。石山因材料及施工费用昂贵,仅见于宫苑和贵戚官僚的园林中。但无论土山或石山,都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堆造出起伏延绵、模拟天然山脉的假山,既表现园林“有若自然”的氛围,又能以其造型而显示深远的空间层次。园林的理水,除了依靠地下泉眼而得水之外,更注意于从外面的河渠引来活水。郊野的别墅园一般都依江临河,即便城市的宅园也以引用沟渠的活水为贵。园林植物题材则更多样化,文献记载有足够品种的观赏树木和花卉以供选择。园林建筑从极华丽的殿章楼阁到极朴素的茅舍草堂,它们的个体形象和群体布局均丰富多样而不拘一格。
6
、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中国古典园林的诗画情趣开始形成,虽然意境的蕴涵尚处在朦胧的状态,但隋唐园林作为一个完整的园林体系已经成形。
全部回复(27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