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深度好文-孙宏斌│从谢英俊与他的“轻钢龙骨体系”谈起

深度好文-孙宏斌│从谢英俊与他的“轻钢龙骨体系”谈起

发布于:2016-11-08 13:40:08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新常态下的中国钢结构住宅思考——基于谢英俊的“轻钢龙骨体系”

作者:孙宏斌


建筑师谢英俊,台湾台中县和平乡客家人。1977年毕业于淡江大学建筑系后服军官役,在部队中从事建筑工程工作。退伍后做了一年的事务所建筑师,但感到图纸脱离实践,于是做了八年实际营造工作后才重新开始做设计。他针对现在城市乡村建筑都出现的“同质化”困境提出了“互为主体”这个概念:由建筑师来发展一种独立的 架构体系,作为“平台”,让使用者自由 的把自己的想法加载到这个平台上,自己把自己的生活理念贯彻为现实。他们能够自己根据 自己的想象在塑造房屋的形体,这个理念对于具有特殊文化、宗教背景或者地理环境条件的地区,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业主自己参与自有产权房屋的建设过程,实施绿色建筑技术,而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建筑作品里表达出的特别的文化背景。


针对这样的目标,他提出了一个对于国内来说全新的建筑技术:轻钢龙骨体系。


1.jpg


图片1:谢英俊


首先,谢的轻钢体系是在国际上已有的轻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国情优化的产物。国际上轻钢住宅起源于欧洲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芬兰、瑞典、丹麦、法国,具有自重轻,外形美观,节能环保,节水节地,不破坏森林资源,抗震性能强,防火防虫、得房率大幅提高(使用面积可达92%),材料回收率高达80%以上,工期周期短等诸多优点,最高可以造7层楼(参见《钢结构》2001年02期的《低层居住建筑中的轻钢龙骨体系》),被公认为未来低层建筑发展的方向之一。


虽然在北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轻钢体系已经成熟,而且非常普及,但是因为中国国情不同,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不适合直接拿来运用。比如,从建构技术上来说,欧美的轻钢龙骨体系设计灵活性低下,组装工序复杂、工具要求很高,对操作技术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相对于国内依旧难以实施;而且墙体中空,内部采用石膏板,并不耐敲打。从经济成本角度考虑,欧美的轻钢住宅造价高昂,虽然有缩短工期简化施工环保节能的优势,但是造价和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相差无几甚至更贵,不具有很高的性价比。所以考虑到中国国情,以及中国传统建筑与欧美的区别,在中国必须对轻钢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简化优化,轻钢的应用性从技术上才有得到大范围实现的可能性。


谢英俊发展出的一种介于现场湿作业建筑、模块化设计建筑、和预制装配式设计建筑之间的全新建构方法。不同于欧美目前热门的模块化建筑设计的基本标准(在工厂内完成制造过程从而严格控制成品质量,在工地现场仅完成组装),但却同样使用了模块化设计的初衷理念(用模块化的替换、组装理念设计,并大规模批量生产降低成本,缩短工期,赋予建筑未来灵活的可变性,便于拆卸回收利用或异地重建),并且达到了更实际更惊人的效果(更好的可运输性,不需要大规模储藏空间,简化施工,更多元化的产品和更低的研发成本)。


1 谢英俊的轻钢住宅体系结构特点

1.1轻钢龙骨较之更厚。

轻钢龙骨作为主体承重结构,由两侧斜撑共同支持,比欧美轻钢体系更厚同时更轻。


2.jpg


图片2:材料的简化


3.jpg


图片3:材料的简化


1.2谢英俊的乡村轻钢体系需要更少的交接点。此外,交接点的咬合更为简化(得益于其比美式更厚实的材料处理)

交接方法:

步骤1


4.jpg


图片4:构法的简化



5.jpg


图片5:构法的简化


6.jpg


图片6:构法的简化


7.jpg


图片7:构法的简化


基本上钢材在现场组装时不需要焊接,只需要铆钉铰接,通过这种设计,非建筑专业的从业人员也可以轻松参与其中。


1.3.简化的轻钢龙骨构架的卓越性能

轻钢龙骨的最早诞生就是针对地震的灾后重建而设计的体系,这套架构的结构承重性能和抗震性能已经经过了全方位验证,安全性在这套架构的各项设计中是第一位的任务要求。


1.3.1稳定的结构
地面层具有两套约束,当上层的地面板面由水泥以外的材料构成时,抗剪强度由拉锁提供。通过砌墙或者水泥浇铸来加固轻钢在侧边轴线斜向比较薄弱的受力位置。


8.jpg


图片8:运用Autodesk Revit所展现的房屋设计、抗震受力分析、建造过程。


1.3.2 钢材在土壤里面的部分由水泥覆盖掩埋,抗腐蚀涂料镀膜,所以不会生锈。


9.jpg


图片9:运用Autodesk Revit所展现的房屋设计、抗震受力分析、建造过程。


对于轻钢材料镀膜后的耐久性,美国人已经有过相关的研究。根据美国钢铁协会的研究资料,轻钢建材经过如此处理可以使用325年至1000年。

项目: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马尔康”行动。


10.gif


图片10: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马尔康”行动。


11.jpg

图片11: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马尔康”行动。


1.3.3屋顶,墙体,地板的就地取材:主要使用附近的土壤填充,兼用当地其他材料
施工现场轻钢龙骨体系的建造方法绝对让村民耳目一新。这种半组装半现场施工的建造方法和传统方法与西方模块化建筑都不同,更准确的说,是两者的美妙结合。用模块化建筑的设计和生成方式,在工厂完成易于运输的轻钢龙骨以后,在施工现场就地取材,使用由草土混合或者斑竹泥土混合物来做墙体填充材料。这很显然是一种经济上很理想的方法,但其实性能上也有惊人的表现。


草泥、竹板等组合的结构强度,其实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差,事实上大块的草土混合物在干燥后和砖石并无两样,和岩石一样坚硬。填充物通过填入事先和轻钢龙骨结构附着的细致网格或横向密栏空隙,从而加固整体结构受力体系。


这种墙体的填充不但可以增强墙体钢材的抗腐蚀性和防火耐火性(干燥的草土混合物阻燃性非常高,有的项目用到斑竹的时候还可以用金属膜外包提高防火性),更可以对墙体产生皮肤一样的张力效果,让墙体中的钢材彼此侧向更牢固的连接在一起。


12.jpg


图片12:轻钢结构搭配草泥墙的构法



13.jpg


图片13:轻钢结构搭配草泥墙的构法


14.gif


图片14:轻钢结构搭配草泥墙的构法


15.jpg


图片15:轻钢结构搭配草泥墙的构法


另一方面,草泥墙还具有很好的隔音效果和隔热效果。

“对于朝南的墙,50厘米厚的草泥墙的保温性能与有7.5厘米厚绝热层的绝热混凝土墙的保温性能一样。如果50厘米厚的草泥墙上再加上5厘米厚的保温层,那么它的保温性能和有15厘米厚绝热层的绝热混凝土墙的保温性能一样。因此,草泥这样传统材料可以用在现代的建筑中。此外,草泥还是一种惰性材料,通过分解完全可以再利用。因此草泥材料是对环境无害的。”(参见法国研究人员 F. Collet等 对草泥墙的性能研究)


如果调整好各部分杂草和泥土的比例,墙体自身因为比热容差异导致产生气流对流,完全不耗能的形成天然空调,草木填充物比例越多的部分,质量更轻,比热容更高,隔热性能更佳。所以在墙体上下部位因地制宜的使用不同的混合比例草土混合物做墙,在不知不觉间就控制好了温度和气流。(参见台湾《優生活》杂志第335期对谢英俊草泥墙专题的报道《現代土角厝重現古工法》


更进一步来说,结合常见的被动式节能设计中的双层屋顶、双层墙的理念,形成中间空气层对流,噪音和内外温度能被更好的隔离。谢英俊在某些项目里也已经实施了这个理念。


除此以外,防虫害工作也是相当重要的。但再次和想像不同,草图墙并不会滋生蚊虫,反而有很好的驱虫效果,也许是因为本能对繁殖环境的严格要求,昆虫天生讨厌干燥硬化的土壤。谢英俊还更进一步的提出,可以在草土搅拌时加入少量的硼砂,确保万无一失。


1.3.4谢英俊的轻钢龙骨体系的设计特点和建造步骤
按照谢英俊的设想,建筑师只需提供一个和传统建筑形式非常相似的但又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全新钢结构体系,在多种不同的文化地区都能适用,而且保持当地的原有的特色。


16.jpg


图片16:中国传统建筑的穿斗式构架


17.jpg


图片17:谢英俊轻钢住宅的开放式构架


建造方法和流程与传统的竹木编织板,竹木架构体非常相似,广大农民都容易接受和熟练操作。建筑师需要先从当地的建筑风格中提炼出一种或几种“原型房”,在工厂中生产出设计中的结构部分,这部分也可以适当改变,在架构基本确定的基础上,村民依旧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来自己塑造未来住所的形态细节。


原型房的设计是重中之重,表面上,这些形式结构是由地貌,气候,区位,居住习惯,交通,经济要求所限定的成品,虽然看似架构简单,但事实上原型房的意义在于,留给住户自行打造住所多样性的潜力空间,同时降低入门门槛。最终的成品是千变万化,各具特色的。这种丰富的外部并不单单是一两个设计师的个人成果。而是当地群体经年累月自由发展逐步形成的当地住房特色,是原汁原味的群体智慧结晶。


如图就是一个原型房的若干拓展:


18.jpg


图片18:一个原型房的若干拓展


在马尔康计划中,谢英俊和Autodesk 公司合作,原本的方案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在设计方法上,采用参数化、变量化设计,平立剖面和工程量统计双向关联,用参数化控制房间开间进深,相关图纸协调一致,保证图纸的准确性……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经过理论计算,这套方案的房屋造价每平方米约500元…… 实现建筑节能50%,并且该方案具有可扩展性,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冬季严寒地区以及不同气候条件的灾区。”


2.乡村模块化建筑设计的具体案例不完全统计

根据史建先生粗略的统计,谢英俊的项目,台湾921震灾重建300多户,四川512震灾500多户,台湾88水灾1000多户,“其为灾后重建贡献极大,用简单、环保、科学的方法解决了大量农民居住问题。目前,杨柳村已经是阿坝州政府重要的震后重建及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是“规划最好,运用材料最新,建设最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


19.jpg


图片19:杨柳村重建项目


3.适用性思考

3.1 作为一门应用科学,轻钢住宅体系必须找到适用场所。谢英俊选择从乡村开始实践,依据其本人发表的文献和演讲资料,笔者总结为以下的几个理由:

3.1.1 他强调全球超过70%的人口居住在乡村,所以市场潜力巨大。(但这个数字并不准确,根据笔者核实,03年全球农村人口就只剩52.6%了,且中国台湾在08年农村人口仅有不到30%,中国大陆30年前城市人口确实只有25%,但在2012年城市人口已经达到了51.27%)


3.1.2 中国乡村具有复杂的风土人情、地方特色,与我国已经被新城改造粗暴破坏的大多数城市具有巨大的区别,但是还非常缺少建筑师对乡村建筑实际问题的深入探索。谢英俊更倾向于通过轻钢强大的造型可塑性能力,来保留地方文化原本的辨识度。


3.1.3 目前乡村住宅盲目模仿城市流行的钢筋混凝土、砖墙等现代主义建筑形式,明明价格高昂且不抗震不环保,和自然环境更是格格不入。谢英俊认为可以绕过西方制定的节能标准,走出一条全新的低碳建筑模式。

3.2 对此,笔者经过调查,对谢本人提供的信息有所补充,笔者认为应该大力发展轻钢住宅的原因是:

3.2.1 虽然全球农村人口并非70%,但社会转型需要大力发展轻钢住宅。
首先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经之路。根据联合国09年的人口趋势预测,2007年至2050年期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例预计将从44%增至67%,而发达国家将可能从74%增至86%。而城市化其实包括两个不同的类型,即乡村人口往都市迁移和乡村转变为都市。尽管我国公布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1%,但是这个统计数字背后代表的发展路线是“不科学的”(厉以宁语)。当城市集中过多的人口时,会超过环境最高的承载能力,并造成拥堵、就业、居住等各种“都市病”的社会问题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对此最近由北大的厉以宁教授着重提出的“就地城镇化”概念,让农民工回故乡,农村本身社区化,有非发展不可的必要性。


因此笔者判断,无论是在已有的城市还是在即将城镇化的乡村,都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前提下会加大对轻钢结构的需求。除了上文介绍的谢英俊的大量乡村轻钢住宅实践,轻钢结构在城市则可以参与大量的室内改建和室外加建项目。相关的内容在“下篇”详细展开。


另一个会对钢结构产生大量需求的是“一带一路”对外战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大多是发展中国家,资源较为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且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初中期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对钢铁、水泥、玻璃等基础原材料产品需求大。普通的钢结构住宅,成本高,施工技术难度大,并不适合在这些发展中国家推广,但以谢英俊实践为代表的经过优化的非整体工业化轻钢结构生产体系,就很适合配合一带一路战略进行推广。相关内容在“下篇”详细展开。


3.2.2 谢英俊基于轻钢住宅开辟的“开放体系”非常有参考价值和紧迫意义。
谢英俊的乡村房屋建筑开放体系要求自身设计必须具有灵活性,建筑产品必须具备能够反映出其所处的不同的地区的独特文化。随着居民在建造时自行对设计修改并直接实施,最终成品属于建筑师和居民共同的设计成果,更准确的反应当地的文化。


随着就地城镇化的步伐,乡村原本的风土人情会受到新生活习惯和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冲击。为了不再重复已有的千城一面的这种丧失城市个性的发展路线,一方面需要更多更好的设计师,另一方面就必须管好不该管的手,把一部分的设计权适当的交给市场。其实这样让公民参与设计的理念已经引起业界长期的关注,并有许多建筑师和开发商进行了不懈的实践,但是效果甚微,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原因在于缺乏适合的建筑技术。无论是采取纯现场湿作业的传统建筑技术还是在工厂里高质量完成的预制或模块化设计,都客观的增加了使用者参与设计的难度。没有合适开放体系真正实施的建筑技术,开放体系的理念也终难以实际推广。


3.2.3 钢结构住宅有利于环境治理,特别有助于解决雾霾现象。
钢结构在住宅建筑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自重轻、建设速度快、性能好、节能、节材、节水、节地、抗震,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小,更可以重复利用(我国每年建筑垃圾高达4亿吨,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40%),因此,钢结构是绿色建筑最理想的实现方式,推广钢结构住宅意义重大。


发达国家钢结构住宅用钢量占钢产量的10%~30%,而在我国比例只有3%左右。上海钢贸商会副会长任庆平认为,钢结构住宅在国内没有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目前还没有推广使用建筑结构用钢的鼓励政策,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这个原因进一步造成开发商只考虑眼前利益,不顾及长远社会效益.


笔者认为,也许在过去政策支持的缺失是令人遗憾的,但在未来会得到大力改善。因为我国的体制决定了,一旦政府下决心做一件事,此事就会得到极速的发展。李克强总理2014年3月就公开表示5年内改善空气质量。


新常态时代,笔者大胆预言,钢结构建筑的春天也即将到来。

4 轻钢龙骨体系的社会意义:完整的可持续性,并不仅仅看建构技术

4.1 可持续性:很多人忽略了字面本质就是耐用的意思,“经得起时间考验”。其实可持续性更该看整体的效果。

1988年,CIB“智能和可持续建筑环境国际大会”起草了一份新的关于建筑和建造的声明。现在这个议题已经不仅仅是考虑建造成果最终成品的范畴,更是涵盖了整个涉及建造的经济、社会、生态课题。

第1图是最原始的环保建屋概念框架,代表时间、成本、质量这三个建筑核心要素。

第2图表核心圈外增加了对能源、生物多样性、垃圾排放物问题的考虑。工程整体应该综合考虑,不过度的影响环境。


20.jpg


图片20:可持续建筑的要素新框架


第3图表是由经济/生态/社会 问题构成的问题的组合,它们处于影响建筑的最外围因素,但也是其他更紧要的因素起始的基石。


21.jpg


图片21:可持续建筑的要素新框架


建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最终的产品,它天生自带过程性。而且不仅仅在建造的过程,连设计规划运作的过程都属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范围。


在温州,茂县和汶川震后的青川重建项目中,总计超过500所住宅的经济农民房新农村建设工程,全部由谢英俊建筑事务所,仅仅20名员工与当地居民合作实施。几乎所有的建筑工人都是农民自己。随着建筑师的参与,以前看起来无法实现的事情正在变成现实。例如,协力建屋项目于2000年12月启动,大部分员工大都是来自于失业、酗酒或单亲家庭的社会待业人员。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建造了超过160幢房屋。


这就意味着,简化的轻钢龙骨架构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它可以解决中国当前低成本大批量建房的刚性需求。


22.jpg


图片22:农民自身成为建房主力


4.2国内就地城镇化

按照谢英俊的设计方案,采用他倡导的社区互助,人力方面的酬劳基本靠邻里来互换满足,建筑专业人士通过参与,协力造房的成本可能仅需市场价的60%(并不绝对,有些情况会更低)。不过,谢英俊虽是中国最早的轻钢龙骨体系的开创者、倡导者、践行者,但现在他已不再是市场里的独行者。


最近笔者关注到这样的一则图文消息:

“ 举几个例子说,第一、农民盖房子,在西方发达国家都计入GDP的,而中国农民盖房子,邻居亲戚互助盖房子,村里帮一些人盖房子,统统不计入GDP,这个量是年年在变大。这个量很大的。”


这是2014年10月21日全国政协常委、北大教授、现任国家总理李克强的老师厉以宁先生亲自撰文独家授权新浪财经《农民的房子为何不计入GDP?》特别阐述的。并且配图:


23.jpg


图片23:厉以宁文章配图


这篇文章提到很多农民互助建房,表述本身没错,但很可能引用错了图片。这张图并非谢英俊的“协力造屋”项目,而是位于四川广安,由国务院国资委直属央企旗下的北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广安分公司主持。谢英俊的“乡村建筑建筑工作室”新浪微博账号向笔者表示,“我們與北新沒有合作關係”。


该项目和谢英俊的共同点是都采用了轻钢龙骨和类似的设计理念,但区别在于施工团队不再是农民自己,而是专业化运作的施工队。笔者认为,与新一届领导层提出的“就地城镇化”的“以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回流”为主要特征的“双转移”战略相比较,谢英俊长年以来实施的协力造屋项目已经惊人的符合这些国家级的战略目标和要求。笔者不知道北新的施工团队是否是当地农民自己组成的,如果有可能的话,笔者希望政府多多组织培训当地农民成为专业的轻钢住宅施工队,就地自行建设自己的新家园。


4.3 国际:一带一路援建

从国家的战略层面来看,现在APEC会议期间刚刚正式提出的“一带一路”,计划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中国过剩的产能,援助当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笔者认为除了高铁技术,还可以考虑输出这种轻钢龙骨住宅体系。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和城市是有本质不同的,限于各种基础条件和观念意识,工业化在这里常常行不通,并不能总能像在城市中那样顺利的实施。居住在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村民们没有足够的钱来建造西式华美的现代住房,但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体力。而这些也是建造房屋所需要的投入,建筑师若从整体设计的角度考虑,也应该把它纳入成本范围。


以谢英俊的海地自住房重建设计为例:在2010年海地地震以后整整5年了,但那里很多灾民到现在都没有住上新房子。他们依旧在等待救援。尽管有些解释是海地的大部分住地都由6大有权有势的家族控制等,但为什么没有房住的人至今还在空等救援?难道他们自己没有劳动力,不能自救吗?其实若使用开放性的轻钢住宅建筑救援方法,仅输入轻钢龙骨,他们就可以迅速“就地”制造墙体和屋顶展开自救。


24.jpg


图片24:海地住宅自救方案


25.jpg


图片25:海地住宅自救方案


26.jpg


图片26:海地住宅自救方案


谢英俊指出:“这些海地人并不虚弱,反而个个身强力壮,充满想像力。”

就像输血的最理想境界是让病人恢复造血功能一样,这种建筑模式给居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建筑师完成金属骨架的设计生产,然后指导居民自行施工,居民可以在其基础上进行“再设计”,添加自己的审美习惯和生活景愿。结合现在中央推广“一带一路”的新政治形势,国内的轻钢龙骨企业也完全可以走出去。用我们的技术,结合当地的劳动力,非洲,南美,世界上还有很多贫穷落后的国家,轻钢龙骨战略应用恰当的话,在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和一带一路周边合作国家基础项目建设上可以做出很大的贡献。


5.建构相关的文化性

非整体工业化轻钢结构生产体系:复杂适应性和互为主体

这里先列举谢英俊以外的几个轻钢龙骨案例:

5.1 中华钢结构论坛的hans2007设计师做了轻钢龙骨的商业小别墅区实践。


27.jpg


图片27:商业小别墅区


5.2 美国著名的轻钢龙骨建材公司Worthington在中国湖北做了一个现代工业园。


28.jpg


图片28:现代工业园


5.3 轻钢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混搭的多层建筑,地点不详。


29.jpg


图片29:轻钢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混搭的多层建筑


这些项目都是产业化的实践。他们都是整体工业化轻钢结构生产体系,其本身难以做到设计的开放性。谢英俊提倡的完整的协力造屋体系,通过在当地就近取材,低碳化的设计策略和预留灵活性的技术手法。而上述几个商业项目正好给我们敲响警钟:空有技术革新的轻钢龙骨,依旧很有可能不再能够表达当地的风土人情,更反而呈现对如今绝大多数人都司空见惯的城市千人一面的面貌。一方面不要过分的仿古,就像中国古代石塔这样的特殊建筑,明明不是木材,却硬是雕成木构的形态。轻钢是区别于钢筋混凝土的另一套材料,它也应该发展出自己独有的新建筑形态。另一方面要避免跟风的趋同。如今的上海和纽约,中国的中小城镇和大城市,又有什么区别。其实每个城市都非常复杂,完全可以增加使用者自身的参与度,让每个城市都更有辨识度和自身的文化。


30.jpg


图片30:上海和纽约的对比




31.jpg


图片31:人民的城市 City for People




32.jpg


图片32:人民的城市 City for People



6 改建、加建与违章

在这里笔者着重介绍他与此相关的一个实践项目。2011年,谢英俊和当时还没有普利策加冕的王澍两人一起参与了忠泰建築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叫做“朗读违章”的建筑展。不夸张的说,这两位都是建筑现代主义祖师爷勒·柯布西耶的敌人。但反对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王澍后来获得了西方普利策的肯定,而另一位参展人谢英俊则到现在都没有引起更大的关注度。


根据当时的策展宣传书,王澍主打的违章理念是,“工匠与传统营造技术的内蕴多元价值,可能比全球化下的单一标准产物更值得学习与尊敬…… 将现代城市兴建中,大量拆除无用的砖瓦,运用到新的建筑里,再配合在地工人的知识与技法,创造出向传统「回圈营造」学习,且不以老旧为耻的建筑。”


让我们来看看谢英俊的违章理念:“不反对建筑的工业化走向,但提出「简化构法」,让单一家户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展最大的个体与差异性格。他认为现代盖屋技术被垄断化…许多人没有自己的房屋可住,因此提出盖「人民的建筑」,利用「简化构法」的轻钢架结构,以及尊重使用者的「开放建筑」模式,以回应当前的时代问题。”

虽然二人都是“以小型、独立的建筑操作模式,来对抗与修正现代建筑的大走向,都相信建筑必须以人为本,同时尊重传统技法与在地材料,展现此刻「由下而上」操作建筑的可能。”(策展人语)事实上在笔者看来,王澍和柯布西耶斗争方法是一种建筑师之间的单打独斗英雄主义式抗争。而谢英俊则不仅仅作为一名建筑师,更是从产业整体的角度提出一种颠覆式的战略。我们看柯布西耶老先生提出“建筑是居住的机器”的口号的本质原因,他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希望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模式可以让穷人尽快的过上好日子。所以他在《走向新建筑》最后大声疾呼:不搞建筑就要革命。柯布先生原本从纯粹的生产角度推理得出的专业化分工和靠财团运作的思路,却不曾想后来引发了高房价和开发商垄断化经营。当年的战火洗礼后柯布西耶看到了社会的转型对建筑设计能够产生的产业化影响,铸就了一部伟大的著作《走向新建筑》。至于柯老的个人建筑实践和他著作中提出的产业战略级别的机器住宅模式口号并没有很直接的关系,而是依旧以建筑设计为业,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柯布西耶面对的是欧洲的战后重建,总结并和升华出和欧洲城市相适宜的理论。中国如今面临的转型其实和当年的欧洲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不该囫囵吞枣的照搬西方的经验。我们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论。


谢英俊提出的协力造屋整个框架的理念体系虽然路线和柯布西耶相反,但其实和柯老当年的初衷是一样的。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谢英俊可以综合更新的理念。柯老的思路是把建筑作为一个产品进行思考,而谢英俊更是看到了建筑的“过程性”。当柯老只能想象出生产集中化的工厂生产流水线的时候,谢英俊却想着“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式的非整体设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直接把造房子的体力操作主动权交还到受众手里。。他看到农民限于交通和经济的问题,是最有动机自己动手建房的群体。与其在城里造完模块后运到农民的地基上,还不如把建房的方法这个“信息”无运输成本的传递过去,把建筑材料也化整为零的运输进交通不便利的目的地,就地设立小工棚简易安装,就地取材的用草泥填充,整个过程从更宏观的范围更大限度的节能减排。


谢英俊通过小工作室少量员工的实践,居然让大量的农民快速地住上了便宜安全美观的房子。从个人作品的数量来对比,柯布祖师自己口中“居住的机器”却造的又贵又少,而谢英俊建房子才真正又多又便宜。


其实从现在时髦的角度,我们也许可以把谢英俊的这套实践理论解释为“互联网思维”建筑。通过轻钢龙骨这种新技术手段,他提供给广大人群一个自己搭建自己生活空间的“平台”。以后居民和居住空间会产生越来越直接的对话,建筑城规专业人员需要产生让位出来的意识,然后整个市场才能再次进入新一轮的繁荣。当眼界放大到整体设计以后,原本对于建筑的限制也会被颠覆。


说到这里,回头来看看刚才提到的謝英俊参展作品“ 後巷桃花源”。这个项目:“在现有的后巷中,搭设一个属于居民共有的生活场景,除了带领参观者穿梭、体验原有居民共同创作的后巷空间外,更积极作为每户居民实际生活的延续与创造公共活动的平台,让原本负面的违法活动转变成共同创作的作品。也许,在不被认可的隐暗后巷中,没有被扼杀的丰富创造才是现代都市民居应有的样貌。”


每一个项目都必定有一个切入点。谢英俊拿建筑的夹缝开刀,是因为他把“后港”解读为“都市住宅延伸的空間”,“因其曖昧不明的定位,涵容了居民多變的使用方式與其形成豐富的樣貌。相對於絕大部分由建商所提供的」合法住宅」 而言,民居的智慧與多樣性反而得以在此充分的展現,而長久以來,我們所認定的 」合法住宅」 卻顯得呆板與愚蠢。”——谢英俊


33.jpg


图片33:谢英俊“违章”后巷桃花源


这里补充讨论一下当时的策展人阮慶岳教授提出的展览关键字“违章”:「违章是一种所谓非法、无身份、与不被官方(或主流价值)允许的作为。但在此刻建筑几乎全面被权力(政治、资本)收编的时刻,我们意图对建筑的本质究竟为何,作个思考与再定义;也想借此声张:违章是有道理的!」(策展人语)


值得我们思考的正是“违章”两字的定义。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教会的地心说真是权威的章法。事实上时代的进步一直是在不断的通过违章所推动的。轻钢龙骨一开始并不符合国家现有的建筑法规,但是汶川地震等众多灾后重建的机会证明了其切实有效,于是慢慢的规章制度反而为了它而改变。


也许现在和未来,谢英俊终将可以甩掉“违章大腕”的头衔(他本人的自嘲,因轻钢龙骨体系一直以来都不合乎现行法律规范,所以他本人曾表示“十几年来做的都是违建”)因为就像现在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发展一样,以后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是差异化个性化的竞争。中国的城镇化在走入一个误区泥潭的时候,也迎来了新型城镇化的契机。以往被划定为建筑公司和政府(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私人范围之间的灰色界限可能需要被进一步打破。我们不可能在中小城市复制杭州上海,已经丧失特色千篇一律的城市,就要反过来重新探索自己的特色。杭州是动漫之都,乌镇是互联网中心,海南是旅游度假免税区,上海是经济之都,政府的顶层设计都会逐步到位,建筑也慢慢全部差异化。


另外,过于宽大的没有人情味的马路和阴暗脏乱后巷空间,过于趋同而没有辨识度的城市面貌,这些过去粗放的城市规划,未来很有可能被“就地城镇化”的双转移彻底冲破。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结构都会转型,我们的人口结构会老龄化少子化再开放二胎等等调整,那么下一步对于居住行为本质的改变一定会造成建筑也相应改变发展的思路。在原有的城市基础上将出现大量的改建项目,到时轻钢建筑也将大展身手。


综上所述,笔者判断,未来随着中国市场钢结构建筑的大力发展,建筑师也必须更换原本习惯的设计思路,主动适应新常态,并且产生更多更优质的设计。未来是效率化的时代,钢结构建筑只是一个平台和渠道,平台渠道就算再好,内容(优秀的设计)却永远最重要。


另外,本文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话题,有些关乎建筑,有些非建筑,恐怕本身也是一篇“违章”的建筑评论了。最后,笔者愿与所有阅读本文的相关从业者共勉,一同“走向中国的新建筑”,并向谢英俊先生致以无比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34.jpg


图片34:谢英俊“违章”后巷桃花源



35.jpg


图片35:谢英俊“违章”后巷桃花源



36.jpg


图片36:谢英俊“违章”后巷桃花源




37.jpg


图片37:谢英俊“违章”后巷桃花源


注:

孙宏斌, 德国布伦瑞克工大建筑系硕士,2014年起师从德国多特蒙德工大空间规划系莱歇尔教授(欧洲最大的城市规划学科)钻研城市设计,现在是独立建筑师。


原文出处: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39212457437931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gif


11.jpg


12.jpg


13.jpg


14.gif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31.jpg


32.jpg


33.jpg


34.jpg


35.jpg


36.jpg


37.jpg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15 万条内容 · 208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结构大师:汪大绥总工之高层建筑(附资料)

结构大师:汪大绥总工之高层建筑汪大绥,国家设计大师,华东建筑设计院总工,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从事结构设计四十一年,完成了大量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其中不少是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建设项目或技术难度很高的项目。所涉及的项目先后有15项获得部市级优秀设计。因设计风格独特,敢于突破,被一些人尊称为“东邪”。一、上海世博园 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举行。作为一次国际参展的盛会,世博园建筑群是非常具有创新性和代表性的。现在大部分建筑都在紧张而有序地施工中。世博园建筑群中大部分都作为临时性建筑,会展结束后将拆除;而作为永久性建筑的只有“一轴四馆”,即:世博轴、主题馆、中国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应该说作为地区标志性建筑的“一轴四馆”建筑无论从建筑体型还是结构体系来讲,都是相当前沿和先进的,且富有极强创新性的建筑,融合了一流的建筑结构技术,代表了国内建筑领域相当高的水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