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节能技术 \ 循序渐进构建生态海绵城市

循序渐进构建生态海绵城市

发布于:2016-09-12 10:11:12 来自:环保工程/节能技术 [复制转发]
雨水收集 构建生态美好家园.jpg

近年来,“逢雨必涝”“城里看海”在诸多大中城市频繁上演,200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200多起不同程度的城市内涝灾害。建设海绵城市,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可今年超半数的试点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内涝,这让对海绵城市建设有着殷殷期待的公众有点失落。
其实,海绵城市试点才一年左右的时间,可以说刚刚起步,离实现海绵城市的预期目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还有相当距离。海绵城市建设,急不得。对不少地方来说,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尚不清晰,况且它本身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的观念更新、规划跟进以及项目落实,包括弥补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欠账就是一个严峻问题。再者,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上游或城市周边水利工程设施,共同支撑城市防涝能力。尤其在面临暴雨等特大自然灾害,城市和同流域城市的水利设施发挥的作用要更明显。再加上每个城市的水文地质各有其自身特点,常常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提升城市防洪能力,确实需要一定时间。说海绵城市建设急不得,并不意味着可以虚与委蛇、应付了事。一两年“看海”,公众还可以打打趣、开开玩笑,时间长了,公众就会对政府的治理能力多有抱怨。因此,打造城市建设的“里子”,更是慢不得的事。既不能着急,又不能怠慢,这确实对很多地方都是不小的压力。最可靠的路径,首先要规划先行,按照既有规划有步骤地推进。其次要因地制宜。从源头通盘考虑城市建设,既打通现有城市排水的毛细血管,又在更大范围内跟水利、农业等系统治理相结合。
尤其注意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防止海绵城市建设奔着GDP效益去,即为了完成所谓的生态改造,不重视生态平衡和自然规律,完全把“宝”押在铺设管网、修建泵站上,一边扩张排水管网,一边在利益驱动下填河造地、“向水面要效益”。
海绵城市,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体现。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对一个城市而言,隐藏在“面子”底下的“里子”将对城市风貌以及百姓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筑牢‘里子’,才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百年大计。


雨水收集 构建生态美好家园.jpg

节能技术

返回版块

1.23 万条内容 · 11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顺势而为 乘风破浪建设海绵城市

九月是收获的季节,农民在这个季节里收获了自己的劳动成果,种下新的希望,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在这个季节里收获的是反思。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建设效果需要时间的检验,我们需要多给海绵城市建设留点时间,而海绵城市建设也需要张弛有度。 据《中国经济周刊》不完全统计发现全国有30个城市入选海绵城市试点名单,但是其中19个城市出现内涝,在这组数据对比面前,可能会有些人怀疑海绵城市假设是不是失败了?就海绵城市建设本身而言,国内没有试验先例,我国海绵城市试点初期处在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才能够找到一个合理的建设方案。海绵城市建设并不是推到重建,新城区和旧城区应该协调发展,历史是一个城市的精神财富,而精神财富的延续需要借助现在科技手段。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只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近期目标,因为海绵城市建设要想长期发展,其建设理念不仅仅局限在城市,而是包括地区整体。因此,不能依靠近期的建设效果去评论以后的发展方向。虽然说要给海绵城市建设多留点时间,但是这个时间并不是没有限制的。海绵城市建设并不是单纯铺设透水砖、简单的雨水利用就能够完成的,而是应该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既要让城市遇到强降雨“不看海”,又要让雨水留得住、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大工程,首先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国家财政补贴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需要社会融资。其次,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水利、园林、城建等部门的密切配合,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生态学、水文学、风景园林、能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科学论述及有据的指导,这样建设才能避免二次伤害。海绵城市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它不是政绩工程的体现,而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理念。海绵城市建设投入巨大,各个城市争相开展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管理者应该要清楚的明白建设不是权力的施展,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众的配合。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