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网友对此问题的简单对话
沪-设计-张
:做设计很苦逼! 画图匠!我现在都后悔, 做设计还不如做施工;暖通在设计院什么地位都没有;
西安-暖通-赵:向往未知的行业!
沪-设计-张:就是打杂的!
西安-暖通-赵:耸人听闻了吧!
沪-设计-张:你去看看产值分配就知道了。建筑结构占70%;暖通电气给排水各10%;
西安-暖通-赵:暖通本来就是一个小专业;你愿意做施工?整天在外流浪;
......
为什么
暖通 设计费
“10年不涨”!!
2005年西安肉夹馍1.5元一个,2015年5元一个,10年翻了3倍多。
2005年天津的煎饼果子2元一个,2015年6元一个,10年翻了3倍。
2005年理发20元,2015年100多元,10年翻了5倍多。
2005年深圳商品房均价6000多元每平米,2015年均价接近3万元每平米,10年翻了4倍。
2005年国内建筑公司设计费是多少钱,2015年还是多少钱,经过了10年年,3650天,87600小时都不涨。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10年国外
建筑设计
公司在国内的设计费稳步增长。
10年不涨的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
1.行业不够细分不够专业
首先我们来拿肉夹馍举例。肉夹馍是餐饮行业中一个非常细分的专业产品类型,有着精准的细分市场。除去社会发展的外因,肉夹馍价格可以10年翻3倍的内因在于它好吃,一般人做不出来(或者做出来的综合成本较高),从而在市场上形成了强用户需求,用户会因为强需求而认同产品价格的上涨。如果一个肉夹馍不好吃,它不涨价你也不会买。如果你还会买它,唯一的原因就是它的价格贼便宜,触动了你的价格下限敏感区。
国外建筑设计行业按照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细分成各种专业公司,而国内设计公司超高层、住宅、办公、医院、商业、学校样样都做,样样都不专业。因为专业,国外的设计费高于国内而且不断上涨,整个行业形成了良性垄断,大家都有稳定的细分市场,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因为不专业,国内的设计费10年不涨,整个行业形成了恶性竞争,大家都去抢单,形成了恶性的抢夺关系。大家在你争我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让国外公司抢占了整个行业的高端市场。道理很简单一分价钱一分货,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究其原因,国内建筑设计公司追求短期利益的占大多数,很遗憾追求企业长期发展和打造品牌的占极少数。当老板们都赚到钱回过头来做品牌的时候,发现公司品牌已经被市场定位了,那设计费也只能被市场定位了。
回到肉夹馍的例子,国外的建筑设计公司大多数扮演者好吃的肉夹馍角色,而国内的建筑设计公司大多数扮演者不好吃的肉夹馍角色。想象一下某一条街上有好多肉夹馍店铺为了抢生意而打价格战,关键还都不怎么好吃,是不是很可怕啊?
2.房地产下游行业的共性:市场份额特大,行业整体混乱。
不可否认房地产行业为国内建筑设计公司提供主要的业务来源。国内房地产是资源导向型行业,这导致房地产下游行业公司很难因为技术优势或者设计优势而占领市场,下游行业整体混乱,缺乏行业标准。建筑设计行业里的很多公司最后都从创意设计产业沦为了为房地产公司代工的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看看房地产其他下游行业吧,家装、施工、建材行业几乎都是混乱至极。国内房地产行业排名第一的公司占市场份额1%都不到。这在其他以设计和技术导向型行业是不可想象的,2014年排名第一的大众集团占国内汽车市场份额18.7%。
3.行业组织管理发展的错误
许多设计公司之所以能够从一开始在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抢占一席之地,靠的必定是设计和创意能力。
国内建筑设计公司规模大小远超国际标准,创意型公司并不是规模越大公司越强,摊大饼是不可行的。可惜大多数行业老板都在比谁的公司大谁的公司人多,这几乎把整个行业悲催地推入了组织管理的误区,也让中小型设计公司的发展陷入艰难。老板们为啥不比比谁的设计费收的高呢?归根结底还是行业高管价值观存在问题,导致公司的总收益、人员总数以及收费单价三者的增长关系曲线成畸形发展。
4.国内设计系统老苏联标准的弊端
行业内Autocad的图层管理竟然不统一,说明绘图方法不统一,说明行业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千万别跟我提那啥标准图集啊。我们设计系统的老苏联标准和西方英制标准还是存在差距。很多采用西方英制绘图标准国家的建筑设计图纸质量都要好于我们,甚至是菲律宾、马来西亚这样的小国家。一个连技术标准都没有的行业如何提供行业收费标准?
还是拿肉夹馍举例吧,你见过长得不一样的肉夹馍吗?所以肉夹馍的价格有行业标准。你见过长得一样的两个公司的Autocad图层表吗?所以国内建筑设计行业收费没有标准。
5.整个行业缺乏产品思维
对于国内建筑师来说,多数情况下甲方让改啥就改啥,已经成为多数设计公司员工的行为准则。国内设计公司员工经常抱怨甲方随意改他们的设计。但是站在甲方的角度来看,国内设计公司员工大多数都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连工地都没有下过的
建筑师
只能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和甲方进行低效交流。国内设计公司无法把建筑作为产品,用产品思维和房地产商进行专业的沟通和交流,而为了完成合同,最后只能转换为服务思维,痛苦地沦为乙方。自然也失去了设计费收费的主动权。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