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信息模型,一个偏技术的字眼掩盖了其巨大的商业价值,设计企业作为引导BIM应用的动力源之一,应利用BIM技术开发新的盈利模式,才能更好地为业主服务,提升设计企业的价值。
BIM应用的原动力
为什么要使用BIM呢?当越来越多的设计院在关注BIM,希望应用BIM的时候,这个问题自然就被提了出来。
笔者最近和一家建筑设计公司接触过程中,企业决策者对BIM充满信心,希望用BIM工具来替代CAD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在目前的BIM应用中,以三维浏览、碰撞检查居多。难道辛辛苦苦花大力气建模,就只是为了这几项有限的应用?这样的做法固然有一定前瞻性,但决然不是市场驱动,可以作为BIM基本应用的切入点,但是作为BIM应用的企业目标,那就大相径庭了。
对比传统二维CAD业务,可以看出BIM在技术上可以取代CAD为信息交流的设计业务,实际上BIM也提供了此项应用。在传统流程与BIM流程并行的年代,BIM的独特价值更值得设计企业挖掘与推动。
尽管不同设计企业会有不同的业务需求,但是利用BIM技术创造新的盈利模式,才是激发设计企业应用BIM技术的原动力。
换个角度看BIM
我们的确需要换个角度看BIM,不要被建筑信息模型这几个词的技术表象掩盖其巨大的商业价值。
设计企业是引导BIM应用的动力源之一。设计企业可以让业主意识到BIM的价值,然后委托设计方应用BIM技术。由于BIM技术需要专业团队(包括BIM咨询师和BIM工程师)来付出额外的劳动来为业主服务,因此BIM合同就成为设计企业新的赢利点。利用掌握的BIM技术、流程和信息,设计企业更容易往项目咨询管理方向延伸。目前BIM已经成为不少有战略眼光的项目咨询管理公司青睐的增值点。
但业界也存在这样的疑问:业主会额外掏钱来用BIM吗?
首先,要看业主的战略眼光,笔者相信在今后的若干年内,越来越多的高端业主会意识到BIM的实用价值并付诸实践。BIM的付出不过是工程投资的千分之几,用小投资来提高整个项目的建筑性能、抗风险能力、协同与控制能力,与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施工浪费与损失,只是小巫见大巫了。何况,BIM带来的不仅仅是投资的收益,还有后期整个运营的可控性——这是后话。
其次,还要看设计企业能否提供具有额外价值的BIM服务套餐。额外价值是指目前利用二维CAD平台无法提供的价值。除了建模、碰撞检查以外,还应该有一系列服务来帮助业主的设计部门、成本部门、项目部门解决各自相关问题,增强业主内部协同能力。
不要指望所有甲方都会用BIM,但有战略眼光的甲方必然会使用BIM!尤其是在上海中心使用BIM之后,全国的在建高楼纷纷关注BIM技术。在这个形势下,设计院的积极引导尤其重要:事实上BIM要实实在在能够为甲方创造价值。
BIM亟待从一个美丽概念尽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设计企业要认识到机会就在眼前。
对BIM的认识误区
笔者之前在一家外资设计企业工作了六年。从2007年开始就接触到BIM并着力推动Revit软件的应用,经历了不少酸甜苦辣,深感大家正在走以前本人经历过的一些误区。
误区一:BIM就是替代CAD的三维绘图工具
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设计院都在往BIM方向推动,但能想清楚要用BIM干什么的领导并不多。BIM应用和当年用CAD甩图板的情况有所不同:CAD应用纯粹是个人行为。笔者当时同济大学本科毕业到设计院实习的时候,花了2个星期时间学习AutoCAD 14.0,画楼梯比同学用手画快多了,受到领导的大大表扬。而Revit软件呢?学习半年速度不一定赶得上CAD二维画图!BIM是个系统工程,正确的组织流程才能产生效果。如果对BIM的认识如果仅仅是替代二维的三维工具,那么设计企业应用BIM将付出很大代价:时间、精力、成本与激情。
误区二:BIM应用就是使用Revit软件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虽然使用软件是接触BIM的一个起点,但因此就误以为BIM应用就是使用Revit软件,就极其容易忽略BIM的本质——流程、信息。
这个错误观点在两年前还很盛行,随着BIM应用的升温,现在业界对BIM的认识更加全面。两年前,同济大学的几个本科生要与国外大学联合做毕业设计,题目是“利用BIM技术做可持续分析”。当时,笔者顺便问了下,BIM是什么?回答是,BIM是那个叫Revit的软件。笔者相信毕业设计完成以后,这几位同学肯定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错误的观念会导致错误的结果,以为用了Revit软件就等于在用BIM了。这就像刚学会游泳,就觉得自己是游泳运动员。
BIM实施成功的四要素
1、战略目标正确:
只要传统二维CAD的流程不消失,那么设计企业的BIM应用就会分几个层级的应用:
1)Level 1:帮助现有工作流程以提高效率和效果,如局部的碰撞检查;
2)Level 2:部分替代现有CAD工作流程,如用Revit直接绘制建筑施工图;
3)Level 3:利用BIM独特功能创造新的盈利模式,为甲方创造全新的价值,如原来二维图纸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可持续分析、LEED认证分析、项目模型的错漏碰缺检查、招投标信息提供、四维模拟、运营模型数据提供等。
思路决定出路。很多设计企业想用BIM,一开始激情四射,但是发现自己的BIM只能做到Level 1,最多做到Level1。其付出往往得不到收获,然后处于迷茫状态。BIM应用首先是思路问题,只有将设计企业应用BIM的最终目标定位在创新盈利模式,方能想得远、看得透、做得对。
2、循序渐进实施
BIM实施如同熬制一锅好粥,要的是真材实料,讲究的是时间火候,不能奢望一蹴而就。以目标实现为主线,从团队建设着眼,从具体项目入手。前一两个项目往往就是为了练兵,在别人的帮助下传帮带,然后第三、四个项目能够自己摸索着做,第五、六个项目就能给甲方说出个道道来。有了专业团队的帮助,BIM应用就能尽快进入良性环节。
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描述BIM应用的层级:个人层面→项目层面→企业层面。受何关培先生一篇文章的启发,笔者用金字塔来描述几个层面关系。
BIM应用是否要遵循这个层级:先个人,后项目,最后企业呢?笔者并不认同。BIM实施是应该把个人、项目、企业几个层面同时调动起来。按照箭头方向,把小金字塔,发展成大金字塔。
1)个人层面:BIM执行个体:建筑师和工程师通过实践获得软件应用能力;
2)项目层面:在BIM项目经理带领下,BIM小组获得项目执行能力;
3)企业层面:在BIM规划师(咨询师)的专业分工领导下,企业获得BIM整体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几点:
1)只有个人的软件应用能力增长了,才能作为项目与企业执行层面的强大支持;
2)没有项目应用作为支柱,BIM应用只能是个人应用,而不可能到达企业层面;
3)如果没有企业领导对BIM应用的高度认可与倡导,那么金字塔永远也不可能建成。
3、尊重企业传统模式
BIM是不是要颠覆传统?把二维CAD生产模式彻底废掉?这种思路过于激进。设计企业需要考虑产值与效益:调了三个青年骨干去研究BIM了,没这么快出效果。结果对个人而言收入少了,对企业而言人手少了,双方积极性都受挫,很难坚持下去。这就是现实,我们必须正视。
应该尊重传统模式,注意平衡BIM应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快让BIM应用在短时间内帮助现有业务提升水准,并尽快找到盈利模式,让BIM进入良性发展。
4、寻求专业合作伙伴
尽管BIM的概念从2002年就引入国内,学会用Autodesk、Bentley、广联达等公司BIM软件的人数达到数十万之多。现在国内深谙BIM内涵,并从全生命角度认知BIM的人屈指可数,说明会用软件并不一定懂BIM。
BIM这个事情是非常专业的工作。在国外,BIM与建筑、结构、机电平行,是个特定的专业,收费也体现了一个专业的价值。作为专业的BIM咨询公司,其团队知识范围除了涵盖建筑工程整个专业外,还应当具备设计、施工、运营阶段的综合经验,并且对软件应用甚至研发有一定的深度。BIM专业团队的层次架构包括:BIM监理、BIM规划师、BIM咨询师、BIM实施经理、BIM工程师、BIM建模员等。
目前,大家对BIM专业人员的认知仅仅停留在BIM工程师与BIM建模员,这个与设计企业现有的工程师与绘图员的概念对应。也难怪很多设计企业对BIM既喜欢又怀疑。设计企业的BIM团队人员在这个新兴行业面前处于困惑状态,大都蒙头就做,做一步看一步,没有规划走弯路的居多,或者成果已经在前面了,但是永远差几步。
需要指出的是:专业BIM合作伙伴的核心价值并非从设计企业身上赚钱,而是帮助设计企业做好BIM规划、带领设计企业进行BIM实施、与设计企业合创盈利模式,并与设计企业分享合作带来价值。
后记
除了有政府背景的设计企业不愁业务外,绝大多数设计院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从价格竞争中转型升级。
设计企业掌握着大量业主关系,充分挖掘现有客户资源,比喝酒搞关系再发展新的客户资源要有效率。设计企业与业主充分碰撞与引导,使用BIM技术为业主更好地服务,并提高产值,是设计企业BIM应用的最终目标。
从传统设计流程与BIM流程的比较中可以看出,BIM流程为传统设计提供了很多独特的价值。这些价值只要被甲方认可,甲方就乐意购买新增服务。
来源:中国钢结构资讯网
官方网站
bim.glodon.com
联系我们
86-1056403989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glodonbim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