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设计思维探讨 -“加与减”及“分与合”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设计思维探讨 -“加与减”及“分与合”

发布于:2016-07-31 17:32:31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这是一篇我免费发表在“预制网”上的一篇文章,关于装配式的,又是定性,没有太多定量,或许很多人又会觉得我是泛泛而谈,很遗憾,由于能力,精力有限,没有深入太多具体的细节。装配式,如果你了解它基本等同于现浇,了解它是怎么拼起来的,再看看此文,有些东西,或许会豁然开朗。本文深入浅出,化繁为简,从设计思维的角度,阐述了“加与减”及“分与合”两种设计思维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方方面面,希望能给同行一些启示。(http://precast.com.cn/index.php/subject_detail-id-3387.html)

1、前言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拼装”而成,不符合现浇混凝土结构概念设计的两个重要原则“连续”与“均匀”,不连续的地方应加强,加上建厂、设备等其它费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其造价必然会比传统混凝土结构要高。但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具有绿色、节能、环保

等很多优点,当人工、环保、政策、技术、工艺、材料等边界条件形成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结果。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工程经验,探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两种设计思维-“加与减”及“分与合”。


2、结构体系

土木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进步,对于混凝土结构,常见的体系有: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体系、板柱-剪力墙结构、异形柱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多筒体系等;也有一些组合的体系,比如底框结构体系、组合结构(混合结构)体系等;还有空心楼盖、空心墙柱、预应力结构等。在纵多体系中,如果仔细研究其规律,会发现其并不复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不同截面形状的刚度、力流传递形式选择(拉、压、弯等)、物尽其用,然后借助“加与减”及“分与合”两种思维去串起来,形成不同的结构体系。


对于混凝土结构:正方形或矩形的柱子与梁采用“合”的思维在一起,形成了框架结构体系;需要更大的刚度时,采用“分”的思维,把截面“分”成长扁形,与梁“合”在一起,形成了剪力墙结构体系;有了框架结构体系,与剪力墙结构体系,分别取部分,采用“合”的思维,于是有了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体系;有了剪力墙结构体系,对于多层与小高层,需要较小的刚度时,采用“减”的思维,减小剪力墙的长度,于是有了异形柱结构体系、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水平力、竖向力在其传递过程中,力会以拉、压、弯等形式传递,并且分配到不同的构件,当取消主次梁,力采用“分”的思维,部分弯矩由板带去抵抗时,有了板柱-剪力墙结构体系;根据材料力学中应力的分布规律,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采用“减”的思维,于是有了空心楼盖、空心墙柱;对于普通楼板及主次梁,其纵向钢筋的总拉应力有一个上限值,采用“加”的思维,提前施加压力,于是有了预应力结构;水平力传递时,除了以受弯的形式传递(力×力臂)外,也可以以拉压的形式传递,于是有了桁架结构体系,有了支撑结构,采用了力“分”的思维。


混凝土结构体系、钢结构体系、预应力结构、空心结构、隔震、耗能件等,借助“加与减”及“分与合”两种思维去串起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或许又会产生新的结构体系。一个体系中构件的布置,会有最优经济平衡点,比如什么时候采用叠合楼板、预应力叠合板、预应力空心叠合板等。


现在市场主推的装配式混凝土体系包括:中民筑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大地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远大的“内浇外挂”体系;中民筑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南集团“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NPC)体系”;北京万科企业有限公司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西伟德宝业混凝土预制件(合肥)有限公司的“叠合板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台湾润泰集团的“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的“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等。


3、结构布置

结构布置采用“减”的思维,减少次梁的个数,采用“加”的思维,采用大跨度的楼板,总的原则 “外强内弱”,可以减少墙、柱、梁、板等构件的个数。


结构布置时传力应尽可能均匀,通过改进,采用“加”的思维,采用双向叠合楼板或双向预应力叠合楼板等。


4、构件

采用“合”的思维,将装配式构件和绿色功能融合、集成。采用“合”的思维,将外墙板装饰、保温、承重一体化,提高保温性能及耐久性;采用“合”的思维,将成品门窗与预制墙板的一体化连接。


5、模块化与模数化

采用“分”的思维,装饰与主体结构分离,整体厨房、整体卫浴和整体收纳三大模块化部品均采用标准化设计,统一定型尺寸,便于生产和安装。


采用“减”的思维,户型尽可能一致,形成模块,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构件重复使用率, 减少模具的个数,降低造价与节省工期。


不能仅停留在“轴线尺寸满足规范要求”这个最初级阶段,工程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因模数协调没有考虑而导致的情况。比如机电管线的预埋与结构配筋之间由于没有考虑模数,出现了“碰撞”情况。通过模数化配筋并结合模数化配线,确保了“碰撞”问题的解决。


采用“减”的思维,楼板尺寸应模数化,尽可能的减少预制楼板的种类。


采用“减”的思维,减少墙柱纵筋根数与套筒个数,增大纵筋直径与其间距。


6、工艺深化设计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进行工艺深化设计时,应该预留一定的空间,截面采用“减”的思维,保证不同构件的正常拼装。在拼装时,内隔墙与上层板底及相连预制内隔墙之间一般会留有20mm宽度的缝,“外墙中的“外叶+保温层”之间一般留有20mm宽度的缝。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进行工艺深化设计时,应采用“合”的思维去拼装,承受竖向力与水平力的上下层墙柱之间用灌浆套筒连接,主要是靠粘结力传力;承受竖向力与水平力的在同一个平面的剪力墙之间,通过一段较小长度的的后浇混凝土连接,主要是靠粘结力传力;内隔墙与其垂直相交的内隔墙或预制外墙之间用“套筒+盒子”连接,主要是靠套筒与盒子之间的摩擦力传力;预制内隔墙与上层板在竖向通过“插筋”连接,主要是靠粘结力传力;阳台外隔墙顶部通过开槽“预留钢筋”与垂直相交的顶部相邻的楼板现浇混凝土连接,主要是靠粘结力传力;阳台外隔墙底部通过开槽设置角钢及套筒与底部相邻的楼边相连,主要是靠套筒与角钢之间的摩擦力传力;阳台外隔墙与其垂直相交的外隔墙之间,通过开槽设置角钢及套筒与相连的隔墙相连,主要是靠套筒与角钢之间的摩擦力传力。


采用“分”的思维,借鉴SI分离式的设计思想,让结构与机电、内装适度分离,即最重要的工作是使得工作简化,在复杂建筑系统中寻求最科学、最合理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建筑、结构、机电与内装适度分离,不仅有利于构件标准化设计需求,减少引起标准化复杂化的因素,让工作尽量简化,不为自己制造障碍。让结构解决结构的问题、机电处理机电的问题、内装完善内装的事情,专业间能够相互协调即可,完全没必要纠缠在一起。


7、节点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节点,最终都归结到一个词语,“力分配”。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能够传力,主要是依靠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锚固作用,预制构件与预制构件之间如果没有现浇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力,一般靠螺栓与构件之间的摩擦力传力。


粘结力与摩擦力的大小与很多因素有关,粘结力与钢筋的形状(直锚、直锚+弯锚、直锚+端板等)、锚固钢筋的外形、混凝土强度等级均有关,摩擦力与螺栓等级,摩擦系数等均有关。粘结力与摩擦力的设计思维是“分”,通过采用不同形状的钢筋、端板与不同的构造,“分”到不同的部位,从而形成不同的节点。


节点的形成,与“空间”有很大关系。可以预留足够空间,通过现浇混凝土与钢筋去形成支座与粘结力,也可以借物,通过牛腿或者挑出的“垛”去形成空间,通过第三物“连接板”去形成支座关系。


8、发展方向

采用“合”的思维,建筑工业化将在一个大平台系统下,会出现“三个一体化”: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设计、加工、装配一体化;技术、管理、市场一体化。


9、束语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结果,但目前仍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深入浅出,化繁为简,从设计思维的角度,阐述了“加与减”及“分与合”两种设计思维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方方面面,希望能给同行一些启示。


作者简介:

庄伟,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谢俊,中民筑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设计院院长

全部回复(6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stephen2012
    stephen2012 沙发
    很好的资料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2017-11-07 14:23:07

    回复 举报
    赞同0
  • 龙枪虎豹骑
    都是靠粘结力和摩擦力 能可靠吗
    2017-09-18 17:58: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16 万条内容 · 209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黄红相间的泥土该做什么类型的基础?谢谢

家里准备做一套11*12的6屋房子(前后飘阳台),但现在被基础难住了,地质比较软,是黄泥和红泥相间的那种土,本来想用桩基础,但从挖井得知打桩打到30米都不一定到岩层,费用太大了,想只挖深一点做满堂红吧,邻居现在在起5层楼,他只挖了1.5米深做条形基础,和他只相隔1米的距离,怕到时挖深了邻居家房子出问题闹矛盾,所以现在还在想做什么基础既有足够的承载力又不用花费太大的成本。望指导,谢谢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