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尾巴,马小良随着一行人到台湾进行了一次考察之旅。在旅行的最后一日跟小伙伴策划了宜兰建筑一日游,来一场名副其实的暴走宜兰之旅。
既然是宜兰的建筑之旅,必然离不开这位扎根在宜兰的建筑师——黄声远。1963年生于台北,台湾东海大学建筑学士,美国耶鲁大学建筑硕士。
1994年,31岁的黄声远带着耶鲁大学建筑硕士的学历和美国著名事务所的工作经验回到台湾,一头扎进宜兰,一待就是19年。
黄声远和他的团队“田中央”一直坚持只做“离宜兰车程30分钟以内”的项目。除了2011年接下云门舞集在台北的项目,这群建筑师扎根在田野中央,一步也不挪窝。
如今,整个宜兰遍布黄声远和伙伴们的建筑作品,其中绝大部分是公共建筑。
比起知名的大师,黄声远作为一名近年来才红起来的建筑师,最大的特色是“接地气,有人气”,他对场地的思考以及对公共空间的营造,都是无法复制的,有着一种涓涓细流的力量。
接下来马小良将追随黄声远深耕在宜兰的建筑脚步,一探究竟:
第一站 罗东文化工场
第一站是马小良最喜欢的罗东文化工场。
这个工场是台湾近年来最具突破性的公共建筑。大尺度的棚架之下不但有舞台,还保留了大片的空间成为居民的生活广场,成为了这个小镇平等的公共交流空间,展现了建筑的公共性和公民性。
整个建筑分为三个部分:文化工场(办公、商店、展览、图书室等)、天空艺廊(展览)和棚架下的广场。另外还配套有附属公园,并整合了旁边开放式的校园,成为了一个大空间,将社区连结得更加紧密。
这条天空艺廊从棚架下穿插出来,造型格外抢眼,在使用上与其他功能空间不会冲突。
棚架之下的其他建筑看起来没有秩序,但是想到前段旅程中的所见所闻,就会明白大概这就是黄声远的风格和特色。
可以遮雨的大棚架不但是对罗东林场工业记忆的回应。此外,罗东一向阴沉多雨,这里的居民确实需要一个可以避雨、自由伸展的公共空间。
立面上的树影与支撑大棚架的柱子,加上公园里真实的绿树,构成了有意思的画面。
这里也同样欢迎居民的加入,老少皆宜。
2012年12月,宜兰罗东文化工场获得第三届 “中国建筑传媒奖”最佳公民建筑奖。这也是这个备受海峡两岸建筑业界重视的奖项,在连续提名三年后,第一次颁给黄声远和田中央。这一年,黄声远49岁。
第二站礁溪生活学习馆
从外观看这个生活学习馆是个奇奇怪怪的建筑,实际上它只是座造型与众不同的政府办公大楼,在2006年就获得了台湾建筑佳作奖。
它的独特形式来自对凌乱空间关系的梳理。出于亲近大自然的考虑,庭院中四处可见大树,这些树木使建筑形象充满了活力。因此,建筑和大树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和谐地栖息在狭长的河流边。
设计巧妙运用了基地的高差,不但成为居民直通大街的捷径,同时也产生了丰富的空间变化。大概是因为“客厅”的概念,所有的入口都不那么起眼,又或者说,它有很多个入口,就像是为不同的要经过的人准备的。通向B1层,是一片户外庭院。
随即是一个小广场,虽然在底层,却有良好的采光。
如果来这里办公,需要从1楼一个不起眼的入口匆匆进来,然后奔向自己的办公室。
这是社区的客厅,不只接地气,也有人气,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从每一层穿越这个学习馆,可以从不用高度去观赏这片树林,有不同的空间感受。
室内设计看起来也随性自由,连栏杆都是七扭八歪的。
室内的4、5层是专用的不公开的会议室,室外是共享的捷径。
就像田中央的设计想法,这里,是一个永远欢迎陌生人到访的空间。
第三站 丢丢当森林+几米广场
丢丢当取自宜兰童谣《丢丢铜仔》,而丢丢当森林并不是真的森林,而是以9棵铁树来象征宜兰旧时的地名——九芎(xiong)城。
在这个大篷顶下,有个小规模的创意市集,还有一些儿童游乐设施,就是丢丢当森林广场。
穿梭其中的飞天火车是它最大的亮点,让我们看见了建筑师未泯的童心。
在丢丢当森林的马路对面,就是几米主题的小街道。喜欢几米的人一定不要错过这里。其实几米也是宜兰人,黄声远和几米是多年好友,几米对建筑也很感兴趣。
“因为几米广场是老建筑,几米的画附着在上面的时候,反而有种说不出的真实感。”
不过这是个观光客特别集中且停留的地方,所以想拍照的朋友要挑冷门的时段过来哦。
第四站 津梅栈道
为了方便居民安全渡河,不必在狭小的桥面上与机动车争道,同时沿用田中央过去处理旧城空间的手法,保留旧的都市纹理和场所的故事,黄声远用简单的构材将这条连接两岸的栈道依附在了原本的水泥桥上。
桥下的空间也得到了激活,成为了儿童的游乐场。
栈道上也有简单的运动设施,过桥人得以在这里停下匆匆的脚步。
踏步是用木材和铁材交替构成,镂空的处理可能会让人产生不安的情绪,所以在桥的两侧种满了爬藤来分散注意力。
走到桥的中段才是河,河两侧是开阔的草地。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51.18 万条内容 · 441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5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