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BIM技术 \ 土建BIM应用 \ 建企转型升级秘诀:《突破重围——中国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新思维》

建企转型升级秘诀:《突破重围——中国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新思维》

发布于:2016-04-28 14:06:28 来自:BIM技术/土建BIM应用 [复制转发]
建企转型升级秘诀:《突破重围——中国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新思维》


作者: 杨宝明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新思维
出版年: 2015-2
页数: 278
定价: 6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12176601
购书热线:021-35885133


内容简介 · · · · · ·

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固定资产投资从20%高增长回落至15%时代,房地产开工面积出现明显的负增长,预计未来固定资产投资将持续走弱,房地产行业也难以回到曾经的“黄金岁月”。管理依旧粗放、盈利水平依旧低下,人工成本、融资成本却开始高企,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建筑企业总部 “税务局”现象频现,企业盈利能力长期低下……建筑企业该如何突围?
《突破重围——中国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新思维》,第一本专注施工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的书籍,作者杨宝明博士结合30年项目管理、行业相关工作经验,从目前国家宏观形势出发,深度剖析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战略、品牌、信息化等多个新的视角为中国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颖的建议。


作者简介 · · · · · ·

杨宝明 博士
鲁班咨询 首席顾问
· 建筑业最有影响力管理杂志《新鲁班》总编
·《施工企业管理》、《建筑时报》等建筑业权威媒体专栏作者
· 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
·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工程专家组成员
· 上海市普陀区第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
· 建筑业资深研究专家
· 研究领域:建企提升项目利润、建企竞争力、建筑企业信息化、建筑业融资等,在行业杂志发表百余篇、40 余万字研究成果
· 1993~2001年,上海建工、同济建设任项目经理近十年
· 近两年,笔者给建筑企业高层领导授课近200次,影响高管人数近万人
· 同济大学工学硕士、管理学博士• 专业:建筑结构工程,师从沈祖炎院士


目录 · · · · · ·

(一)中国建筑企业转型升级进行时
1.1 建筑企业总部的“税务局”现象
1.2 为什么中国建筑业利润长期低下
1.3 没有标杆
1.4 当前国内建筑企业战略批判
(二)中国建筑业新时代
2.1 数据时代
2.2 又临盛宴?
2.3 建筑产业进入新阶段
2.4 新形势下项目经营风险识别与控制
(三)突破重围:战略制胜
3.1 建筑企业竞争力新论及评价方法
3.2 企业成功定律
3.3 建筑企业优势模式
3.4 拥抱“透明”
3.5 国际化慢行
3.6 南通绍兴建筑企业发展模式挑战与突破
(四)突破重围:赢在品牌
4.1 多元化战略反思
4.2 向装饰行业学习
4.3 中国建筑企业品牌建设误区与出路
4.4 上海建工如何突破品牌之困
(五)突破重围:破解信息化难关
5.1 得数据者得天下
5.2 信息化面对的五大障碍
5.3 建筑企业实施ERP的有效路径
5.4 加快建设三大基础数据库
5.5 突破建筑业信息化的五大关键技术
5.6 协同新蓝图
(六)突破重围:武装核弹—BIM技术
6.1 BIM改变建筑业
6.2 实现基于BIM的建筑企业核心业务管理
6.3 PBPS服务推动BIM技术应用
(七)谁赢天下
7.1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建筑业新期待
7.2 中国建筑业发展和改革,走向何方?
7.3 建立新思维,感应新趋势

突破重围图片.jpg



突破重围图片.jpg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luban00
    luban00 沙发
    没有标杆


    为什么建筑业是管理进步最慢的行业?
    为什么建筑业没有又大又强的标杆企业?
    为什么“十二五”是一个行业重要转折期?


    中国建筑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有两种矛盾的思想存在。一种是非常悲观的情绪,认为建筑业是夕阳产业。由于行业种种痼疾久治不愈反愈演愈烈,对建筑业前景看法非常消极暗淡。一种是自高自大的情结。由于中国已有6家建筑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排名,行业内又会经常有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自我成就感,认为中国建筑业不管怎么说,还是有一些又大又强的企业的,如中国建筑、中铁建、中交、上海建工等。


    表1-2 进入2013年世界500强的十家建筑企业


    这些企业真的又大又强吗?中国建筑业有又大又强的企业吗?笔者的观点几乎是否定的。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大企业、强企业的定义。很多人,也有很多榜单将产值绝对额看作是主要甚至是唯一依据,其实这很不科学。企业是否大,还有多个参数可作为标准,销售额大仅是其中之一,如公司市值、企业雇员人数、企业市场份额、企业赚钱能力,这几种判断企业是否大的参数中,销售额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并不太重要的参数了。


    销售额很大,资本市场上的市值很小,企业能否近期内持续生存都很成问题,很容易被同行和外部资本并购重组。销售额大而市场份额(占有率)小,就不可能有太大市场话语权(如定价、制定游戏规则等),这种大还是没有什么市场价值。最大中国建企,2013中国建筑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3.7%,紧随其后的中国铁建、中国中铁的建筑市场占有率仅为2.9%和2.8%,而且两家铁路寡头的大量项目属于非完全竞争性市场。相比之下,国美电器集团黄光裕身陷囹圄,坐拥家电销售市场份额近20%,有非常强大的定价权,这才叫大企业。


    企业强更要体现在竞争力、赢利能力、市值、市场份额等关键要素上,要在客户价值、员工价值、股东价值、社会价值四方面都有杰出表现。


    从上述两家最大最强房建类建企看来,确实无法称强,如果在完全市场化的资本市场,两家公司都很容易被并购重组。笔者最尊敬的业内企业家孙文杰先生退休述职时,就非常遗憾的表示:非常不满意股价破发,没有给股东带来良好回报。这是从成熟发达资本市场回归内地执掌大型国企,具有崇高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的真诚心声。


    实质上中国大型建企的大只是沾了中国建筑业高速增长和规模巨大(已达16万亿)的光,水涨船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大”的质量不佳,更大程度上是很多个子公司、项目舢板式地拼接而已。


    缺乏标杆是行业致命伤



    中国建筑业从管理上应是各行业进步最慢的产业,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内缺乏电信业中的华为、房产中的万科、家电业的海尔、家电销售连锁业的苏宁国美、互联网业的阿里巴巴等类似标杆企业,致使整个行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很多业内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建企)很想找到标杆企业学习,但实在找不到好的对标企业。在项目管理方面要么是直营制管控乏力效益差的,要么是承包制谈不上现代化管理的。在信息化方面也没有一家在核心业务管理上取得突破的,其它安全管理、质量管理、采购供应链各方面大抵如此,导致近十万家企业各自在黑暗中摸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标赶超是企业管理提升最重要方法论。“学习万科好榜样”是房地产企业的一致的心声,有这样的一个标杆存在,整个行业的学习试错成本大大降低,产业进步速度就会比较快。中国汽车业起步时间相当短,不到10年,但发展速度极快,最重要就是将“丰田”视为对标学习对象,管理提升极快。近些年,施工企业越来越弱势,其实也是管理弱势的一种体现。上游开发商管理进步快,自己管理进步慢,处于被动挨打地位就不难理解。


    由于当前国内大型建企还远没有在信息、采购、资金、人才和知识积累等方面体现出大型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优势,更何谈形成竞争优势和竞争壁垒。这样就无法形成产业的良性循环:通过集约化的规模经济优势,加快产业整合速度,驱动产业进步和升级,同时形成行业标杆,再加快产业整体进步和升级。


    大家都非常清楚万科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带动的巨大作用,华为对电信产业的巨大贡献。中国建企的几位“老大”产值比这几家都要大,但行业却鲜有人知道这几家企业的老总名字。而万科的王石、华为的任正非不仅对本产业,甚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都非常巨大,这说明我国大型建企对产业的影响力还太小,企业与企业家都无法引领行业的进步。


    为什么没有又大又强的行业标杆企业?



    以下几个 原因至关重要:


    一是行业内缺乏价值观先进、具有创新精神和产业理想的企业家。


    关系竞争力和赚钱理念已深入骨髓的行业企业家群体,无法担当行业变革、创新的重担。在建筑业浸淫太久的企业家,已将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基因荡涤殆尽了。旧的理念已成惯性思维甚至是信仰,产业理想、创新、客户价值导向的企业家信仰就会被视为理想主义而嗤之以鼻,如此环境,行业内如何可能诞生标杆企业?另一个悲剧是由于这个行业对行业经验要求太高,行业问题多,对人才吸引力不强,导致其他行业创新人才进入很困难,加上对外资封闭,产业变革的环境始终难以形成。


    二是行业管理本身难度太大。



    由于建筑业本身的特点和规律,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都是各行业中最难的。单产品、高复杂度、工艺流程不标准、生产场所不固定、项目团队不固定,比其他所有行业的管理都要困难复杂。过去更是由于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论局限,无法在管理上突破,严重阻碍企业管理创新速度和产业进步,使得企业间管理水平差距拉不开,竞争优势建立困难,使产业一直处于混战之中,标杆企业的产生和成长就相当困难。


    三是近年行业规模扩展太快、增长高速,活的不好,也很难死掉,创新和变革的压力不大。

    企业近年由于集中度低下,恶性价格战竞争一直无法避免,但行业增速快,大家都没有生存之虞。这轮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制造业企业倒闭不计其数,受益于国家4万亿,中国建企反而业务量更大,没有生存危机,就没有了变革的压力。


    推动变革刻不容缓



    但形势在快速变化,“十二五”时间窗口企业的战略和变革执行力,不可能再像前20年一样没有大忧了。中国企业前20年高速发展的条件转眼之间已完全消失,人工、材料和能源的廉价时代已一去不返了,粗放管理被淘汰的时代已真正到来了。更重要的是近期由于鲁班咨询等行业各界的努力,管理方法论、管理技术,特别是BIM技术、互联网新技术(BSNS、Wiki等)和新商业模式不断革命和成功,建企管理腾飞已具备客观基础条件,只要有企业率先行动,将会取得成功,从而突破重围,带动产业巨变。


    更多文章内容,尽在《突破重围》……
    《突破重围——中国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新思维》,第一本专注施工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的书籍,作者杨宝明博士结合30年项目管理、行业相关工作经验,从目前国家宏观形势出发,深度剖析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战略、品牌、信息化等多个新的视角为中国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颖的建议。
    购书可私信~
    2016-05-05 15:57:05

    回复 举报
    赞同0
  • luban00
    luban00 板凳
    为什么中国建筑业利润长期低下

    即使在长达20年的20~30%高速增长时期,我国建筑业利润依然长期低下,已成为行业和企业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是什么原因导致建筑业利润长期低下?用什么方法才能改变这样的困局?
    我国建筑业利润长期低下,已成为行业和企业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我国建筑业利润低下的严重情况,从下图几组数据中可以得到清晰的反映:

    注:2013年世界500强中国建企利润率下滑至0.74%,主要受西班牙ACS亏损达4.9%所至,除ACS集团外,其他几家海外建筑企业利润率为3.10%。

    图1-4 各类型企业利润率比较

    图中表明,同行业内相比,中国特大型建企赢利水平远低于国外大型建企,同时也远低于国内整个行业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国建筑业远低于中国工业平均水平,应属利润率最低的第二产业。

    值得深思的是国内建筑业利润长期低下是在我国建筑业增速为GDP增速2~3倍的情况下发生的,这违背一般的经济学规律。另一个更不合常规的情形是,这样利润低下的行业在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竞争却愈趋激烈,企业数量越来越多,非但没有企业退出转移到其他行业,相反,特级、一级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这些年特级、一级企业几乎没有听说有倒闭的,并购的也很少。

    这种状况确实威胁到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和协会一直据此向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施压,要求改变清单报价(合理低价中标)招标政策,最好是回到定额计价制度;住建部为控制总承包企业数量遏制恶性竞争出台新《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标准》,意欲减少特级资质企业数量。企业的愿望和政府主管部门调控政策能达到目的吗?造成这样状况的原因到底又是什么呢?

    问题表象

    业内专家与企业家普遍认为是由两种情况造成的:一是产能过剩,二是生产方式落后。产能过剩造成业主方压价、建企间恶性竞争。生产方式落后意指在整个产业链中,被业主、设计方等利润分割太多,留给施工单位太少了,大家要求政府来改变现行行业体制。

    控制竞争,控制上游产业的利润剥夺,工程造价的结算方法最好回到定额时代,似乎建筑业的发展希望押在政府身上,与企业自身关系甚少。

    这种情形已存在了很多年,建企企业家喊了很多年,协会也帮行业呼吁了很多年,事态非但没有朝着企业期望的方向去发展。相反,企业数量愈来愈多,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产业方式调整也相当缓慢,工程总承包模式(EPC)始终未能形成主流。

    很有必要深究一下,问题表象背后的真相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出路又在何方?
    我们一定要清醒意识到:现在世界大势是低碳经济,投资主体是民营企业。这种大背景下,最低价中标(用最低的消耗建成合格的建筑产品)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政府投资项目引用最低价中标更是早已通行的国际惯例。在这样的趋势下,如何改变行业现状和企业生存状态才是企业家应该思考和突破的地方。

    我们也一定要意识到,在当前的中国大环境下,等待政府部门的努力来改善行业环境的想法是天真的,近10多年的产业变迁已证实了这一点。我们现在更应多反省自己:目前的现状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吗?企业的努力能影响产业朝良性方向发展吗?鲁班咨询研究表明,企业内部的变革和提升更能让我们自己逃离困境,更能改变行业现状。

    当前的行业困境主要是企业长期以来在落后的经营理念、长期定额计价方式和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下,由于企业变革和管理提升停滞不前所造成的。

    真相

    建筑业作为一个高危(原罪多导致的法律风险)和高风险(成本、质量、安全方面的专业风险)行业,获取这么低的利润是十分不合理的。

    一方面大家叫苦不迭,另一方面又有越来越多的行业新人和新企业往里挤,一个工程几十家、上百家企业竞标打破头。建筑行业利润比其他行业低很多,风险又大很多,且行业增长是GDP增速的2~3倍,产能过剩却越来越严重,这不符合一般经济学规律:水往低处流,钱往高处走。真相是什么?

    真相一:企业利润低,项目利润高
    现在所谓的行业利润低,大家的说法和统计数据反映的是企业总部利润低,实际上项目上利润应该不低。
    由于国内建企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落后,无法进行集约化经营,大多数民营建企和越来越多的大型国营建企采取项目承包制的方式作为项目数量和地域扩张的主要手段。这种简单粗放的企业运营模式的结果是大量利润留存在项目上,有的企业总部本身只承担“税务局”的角色,收点管理费了事,或靠内部银行赚钱,甚至有一批靠陪标、围标收取费用过日子的建筑企业。

    而项目承担全部的责任(拿项目、筹资、质量、安全、进度)。企业总部每个项目总共才收取1~3个点的管理费,管理费开支完,有的项目还要帮忙揩屁股(亏损大后项目经理跑了),一年下来就不可能高利润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总部拿低利润就是正常的了,项目留取高利润也是应该的了。

    真相二:企业和项目的利润都低,项目成员或分包供应商利润高
    这也是企业管理能力不强的典型现象之一,富了和尚穷了庙。企业的各级单位都没挣到钱,项目上掌权(发包、采购)的个人挣到钱了,分包商、供应商挣到钱了。

    这种状况在国有大型建企中更为普遍,民营建企中也不在少数。项目上利润漏洞很多,总部和项目部都对成本管控乏力,项目上到处跑冒滴漏。最为严重的是,在总部管控无力的情况下,项目掌权人员缺乏职业精神,为个人私利,对分包商、供应商放水,造成项目亏损。

    真相三:总承包企业利润低,专业公司利润高
    在整个行业利润低的背景下,行业细分市场却大相径庭,差别巨大(见下表)。

    表1-1 不同类型建企经营数据

    从表中可以看出专业化公司利润率要高很多,约为总承包类公司2~3倍(其中中国建筑利润大部分来自房产,否则差距更大),市盈率是总承包类的2~5倍,说明专业化公司拥有更高的赢利能力,且资本市场对专业经营模式有更高的认可,但我们的企业却非常热衷于做大、做全、多元化,无心在主业或在某个领域做强、做专业、做品牌,导致利润低下。

    总承包类企业数量众多,企业间品牌差异化小,缺乏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低价竞争就成了必然手段,低利润生存就成为行业常态了。

    真相四:企业、项目、个人和分包商均利润甚低,但并非主流

    道理很简单,这样的企业本身是不可能长期生存的,会自然解体,或转行,或被兼并、收购。市场经济规律决定了市场具有自然调节的能力,这样的企业和行业都不可能久存,并不需要我们去担心。

    真正需要担心的是由于行业复杂度和企业管理落后导致的企业总部利润低下,利润流向项目、个人和供应商的情况,严重影响到了行业良性可持续发展。项目、个人、分包和供应商,拿的钱再多,不会成为行业生产再投入(技术、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没有反哺到行业进步,对行业发展非常不利。
    2016-05-05 15:53:05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土建BIM应用

返回版块

1.45 万条内容 · 38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真正的 BIM 实现后,会给建筑领域各个专业间的协调工作带来哪些方便?

  作者:李拓  来源:知乎  国内BIM现状|真实的BIM:  设计院:BIM应用相对最成熟的环节。  先说目前我了解到的最高水准:  建筑专业:初步设计和施工图100%可以用BIM达成  结构专业:初步设计和施工图90%,结构计算和绘图还是无法连接,配筋依旧是个难题。 在revit系列2014的发布会上,Autodsek宣布和PKPM进行合作,有可能会解决这 一问题。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