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装修设计 \ 公装设计 \ 从病理工作者角度看综合医院病理科的建筑设计问题

从病理工作者角度看综合医院病理科的建筑设计问题

发布于:2016-04-06 15:16:06 来自:装修设计/公装设计 [复制转发]





从病理工作者角度看综合医院病理科的建筑设计问题

郭铃新 杜静华 董剑强

  病理科是大中型综合医院中不可缺少的医技科室之一,但在一些医院中病理科的建筑设计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建筑设计部门对病理科的工作性质了解不深,与病理工作者之间联系不够之故。有关医院建筑专著多未能将病理科设计问题作专章讨论,有的列入检验科中,有的则根本未涉及。
1 病理科建筑方面虽有一些特殊要求,但并不复杂,设计部门容易解决
  (1)病理科是一个医技科室,主要面向临床各科。有关送检标本及病理报告均由专人送发,无需病人或家属往来奔走。因此选址不必临近门诊或病房,但与手术室以在同一楼层为宜。
  (2)送检标本可能混有脓血、粘液、腐烂坏死成分。设计时须采取室内容易冲洗消毒,并有污物焚烧炉及污水消毒处理措施。
  (3)大量使用石蜡、苯、二甲苯、乙醇、甲醇等易燃试剂。各种仪器使用电源插头多,有的仪器还需要24小时运转,因此防火措施极为重要。
  (4)永久性资料多,包括送检单、登记本、玻片、蜡块、标本、照片、参考书等占地不少,而且还不能精简,只能考虑如何利用空间问题。
  现以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为例,该院是一个曾获建筑大奖的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于1984年9月施工,病房楼及门诊楼分别于1989年9月及1991年4月建成,病理科分两次由旧医院迁入。笔者愿就其建筑布局、施工质量及实际使用6年后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一回顾性探讨,并对今后同类建筑设计提出个人看法。
2 病理科房间设计及使用评价
  (1)病理科建筑面积约322平方米,使用面积约274平方米,位于门诊楼5层的东南侧。大部分房间朝阳,安静,距门诊科室及病房较远。但未能与手术室在同一楼层。
  (2)收发室、取材室、切片室、诊断室、免疫组化室、细胞学诊断室及主任室常规工作房间安排,使用面积,均较合理并适合工作需要。
  (3)仪器室为特殊设计,位于取材室和切片室之间,有门相通。目的是将自动脱水机、染片机等,使用大量福尔马林、二甲苯等有害试剂的仪器集中在单独一间,另设统一抽气装置,以减少空气污染程度,但蜡块包埋机仍放在切片室,以利工作。
  (4)切片室与诊断室有窗户相通,以传送切片及送检单,答复咨询电话。
  (5)读片讨论室用于主任复查及小型会诊教学之用,装备有多头显微镜、闭路电视。书柜存放期刊、参考图书、示教用幻灯片及照片等资料。此室作为高年医师科研写作及辅导教学之用。室内装备有显微照相、微机等。
  (6)厕所及淋浴室为病理科特殊需要而作的安排,以避免取材时沾染血污与其他科室交叉感染。但设计不甚合理,未能充分使用。
  (7)通道较宽可以充分利用,例如放置尚未登记送检标本及资料柜等,以节省房间内有限空地。
  总之,病理科的位置、面积、房间设计、使用安排均较为理想,但亦有若干遗憾之处,即:暗室门被设计为旋转圆门。不但漏光,而且大件洗印器材无法搬入,此室未能充分使用;门诊楼的安全楼梯,设在科室范围之内。平时不上锁不利于安全保卫,如上锁,则当下班后科室两端封闭,更不能起到疏散作用;原设计的病理科呈“┓”形,即在北侧尚有3个房间建筑面积约106平方米。其中两间拟作病理协作中心,此为病理科建议院领导支持,承接临床各科及研究生有关病理切片、特染、照相以及技术培训工作,由医院专项投资,以节省各科研究费中不必要的重复开支。另一间原计划为能容40人左右的临床病理讨论会用,平常作为工作人员更衣休息之用。现均已统一筹划,改作其他科室实验研究室。
3 尸检室房间设计及使用评价
  (1)尸检室位于病房附楼2层,即太平间上方,建筑面积约275平方米,使用面积约235平方米,光线充足,相对安静。尸体经专用电梯运送,不致惊动楼下死者家属,但因位于北侧,通风、采暖均不理想,有冬凉夏热之感。
  (2)厕所、淋浴、更衣三用为一独特设计,即由一侧进入更换解剖衣后,由另一侧进入尸检室。尸检后再返回将污染衣物送回尸检室,淋浴更衣后由入口出来。
  (3)主任室由侧门入尸检室,进行会诊教学,兼作存放照像机、录像机之用。
  (4)尸检室具有易于冲刷、电源插头多两特点。屋顶及四壁为白漆、白瓷砖,地面为水磨石方砖。窗口一侧设有水磨石边台,均有利于冲洗血污、喷洒消毒剂,以保持清洁。室内照明充分,尸检台上方12个灯管与紫外线灯并列,四壁均有高位之三相电源插头,以利吸引器、电锯、录像、抽气机等需要。
  (5)尸检室原设两间,但鉴于近年尸检例数有所减少,此室已改为储藏室。
  (6)诊断室用以书写尸检记录及尸检报告。有关尸检全部记录索引、教学用照片、幻灯片、参考资料均存放室内。同时作为小型临床病理会议室用。
  (7)L形水磨石边台,作为尸检标本取材、固定、切片、染色制片全过程操作之用。多年来近千瓶大件教学标本亦在此陈列。
  (8)原设计为蒸气消毒室已不合实用,现改为洗涤室及药品贮存处。
  但在投入使用后发现尚有若干遗憾之处。即:附楼洗衣房设计时未考虑到巨型洗衣机震动太大的影响。为了修补此项“意外”,只好在地下一层增加支柱防震措施。结果将运送尸体的通道堵塞,不但长年积水,并且使病房及急诊室尸体露天搬运,死人与活人共用电梯,原先病理科设计的地下运送尸体进行解剖的计划被迫作废,由于震动剧烈,将尸检主任室与洗衣房屋顶相连处震裂,每逢大雨即向屋内漏水;尸检室在迁入后即发现多处墙皮油漆剥脱,屋顶掉灰,说明此处工程粗糙,而且未设纱窗,夏天难免苍蝇进入。
  我们的原始意图是打算将尸检与手术活检工作分开。尸检的全过程以及有关资料均在此保存,可能更有利于科研及教学。我们认为尸检室的设计具有三个特点:扩大了尸检室的功能作用:厕所、淋浴、更衣三用设计及电梯搬运尸体方式。均可以作为修建同类医院尸检室时参考,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理想并未全部实现。
4 对今后同类设计的一些建议
  医院建筑应与医学科学进展同步平行发展。本院在1978年即已立项设计,到建筑完成正式使用历时13年之久,既不利于投资回收,而且若干年前设计难以预见今天的要求。我们在当初设计时对免疫组化、流式细胞计、闭路电视以及微机贮存信息资料等所知甚少,到建成后立即感到既不合实用又不敷应用,而且随着医学技术日益发展,新的科研成果很快即将应用于医疗实践,各科自己的专业实验室房屋不够,只能挤占医疗用房,以致医院投入使用后拆改、重建、改造工程常年不断。又因施工周期长,各级领导难免更动,原始想法及当前现实需要难期一致。看来要求盖一所既大又全、多年不变的综合医院是不现实的。必须考虑缩短周期,早日投产。既有利于投资及早回收,也可避免拆改重建,尽快获得经济效益。
  基于上述事实,我们认为卫生部1996年12月起施行的《全国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中,床位以800床为宜,并采用框架结构体系是合适的。教学用房可与医疗用房统一设计,科研用房可在邻近另建专用大楼,既照顾特殊需要,又可集中管理,也不影响医疗教学,但要留有余地。
  医院建筑有其独特之处,各科室功能不同,要求各异,各自强调自己的重要性。如何理解其专业要求,将设计意图与设计规范协调统一,不是开座谈会、个别交换意见可以解决的。我们建议设计师不妨采取下厂、下乡方式到医院深入体验生活一段时间。另外.卫生部似亦可下设医院建筑设计院更有利于工作。
  只有经过试用后,才能发现此项建筑设计是否合理,施工质量是否优良。我们建议新的医院建成使用至少一年后再评比颁奖,因为屋顶漏雨,墙皮剥脱都无法在验收时发现。
  尚未全部建成之前,不宜在施工期间提前进入部分房间开始工作。虽然边建筑边工作可以早使病人受益,但毕竟医院不是机关,流动人员太多,宣传不能到位,管理难期深入。清洁卫生、绿化庭院、治安保卫等等很难顺利进行。业务科室兵分两路顾此失彼,浪费人力时间。到全部建成后,前一时期提前使用的房屋已非新貌。病理科的尸检室即为教训之一。
  笔者自1955年起从事病理工作,曾经历过病理科的筹建、翻修、扩建、搬迁直至此次新建医院病理科的设想规划经过使用6年后的实际体会,作一回顾性探讨,认为我院病理科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能够高效率、高标准地开展医教研各项工作,可以作为大中型综合性医院建立病理科的参考样式。但又以不无遗憾的心情,对建筑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的想法,供今后同类设计时参考。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装设计

返回版块

8.02 万条内容 · 20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初探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初探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提要:探讨医院建筑设计中的服务主体、智能化、格局形式和交通组织,提出初步解决设想,并提出在建筑设计中应不断适应医疗模式的变化。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车分流;医患分流;动态发展   1、导言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