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给排水工程 \ 建筑给排水 \ 【分享】15分钟全面认识水资源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分享】15分钟全面认识水资源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发布于:2016-03-17 09:52:17 来自:给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 [复制转发]

本文扼要描述中国水资源现状,並研究分析其成因,强调指出目前中国地表水的使用和地下水的开采已趋饱和状态,且面临严重污染治理问题。因此,要开发新水源摆脱缺水困境,必须健全水立法和监管体系,出台保护水生态和治理水污染的优惠政策,研发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以及科学的治水理念.将污水治理、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和苦咸水淡化和雨水实现资源化等作为开辟新水源的攻关目标,不仅可以改善中国的水生态环境,治理水污染,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缺水问题,进而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所需的水资源。

1.中国现状

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粗放发展模式,使得单位资源产出水平较低,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环境污染严重,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9倍。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103吨,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吨钢耗水20吨-40吨,而发达国家仅为6吨左右。

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换取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使环境质量遭受了空前的重创:沙漠化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面积356平方公里,1/5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固废、汽车尾气、有机污染物污染持续增加,水源、空气、土壤等污染日益恶化,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并形成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交相复合的态势,水质性缺水呈现恶化趋势,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1.1水资源严重短缺

水资源总量为2.81×104亿吨,占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却居世界第108位,是世界上21个贫水和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基本状况是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沿海多内地少,山地多平原少,耕地面积占全国64.6%的长江以北地区仅为20%,近31%的国土是干旱区(年降雨量在250mm以下),生产力布局和水土资源不相匹配,供需矛盾尖锐,缺口很大。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严重缺水城市有110个。

1.2水资源污染严重

改革开放初期的只注重发展速度、忽视环境影响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流经城市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三江(辽河、海河、淮河)和三湖(太湖、滇池和巢湖)均受到严重污染,蓝藻时常暴发;在七大水系100个国控省界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36%、40%和24%。浙江中部海域、长江口外海域、渤海湾和珠江口等地赤潮频发,对沿岸鱼类和藻类养殖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1.3水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率偏低

工业生产用水效率低,导致成本偏高,产值效益不佳,单方水的GDP产出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8左右。尽管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超过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80%,但全国大多数城市工业用水仍然浪费严重,平均重复利用率只有30-40%,2009年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平均为63.42%,无法与先进国家相比。加强污水技术改造和扩大重复利用的空间很大。

1.4水资源的宣传和管理不到位

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现状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科学有效使用水资源的引导和督察不到位,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管理处于缺失状态,水的立法工作严重滞后,再加上偏低的水价,各行各业及居民生活用水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民众节水意识淡薄,水资源管理工作有待加强。从未来发展看,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

2.应对中国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做好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等节水工作,加强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做好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加大海水的直接利用,保障地下水资源合理使用,将污水变为可用资源,实现零排放和污水资源化,支配使用好现有水资源。

  2.1 应全面保护和审慎开采地下水

  

  20世纪70-80年代的地下水开采量分别为572和748亿吨/年,20世纪末达到1058亿吨,之后维持在1000亿吨以上,每年以25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657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和新疆等许多地区地下水均处于超采状态。2008年已形成大小不等的地下水降落漏斗222个(浅层133个,深层78个,岩溶11个),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华东地区,而在华北平原形成的地下漏斗约为3—5万平方公里,已成为世界区域性最大的漏斗分布区。在118个大中城市中64%的地下水属于较重度污染,33%的属于轻度污染。地下水已不同程度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物的污染,并呈现由点向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不断扩展的趋势,北方污染程度比南方严重。因此,增加地下水开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难题。

  2.2 海水直接利用工作要加大力度

  英、法、荷、意等国在火力发电、核电、冶金以及石油化工等行业的脱硫、回注采油、制冰和印染等方面,以及生活方面的冲厕、冲灰、洗涤、和消防等方面直接利用海水代替淡水。2010年世界海水直接利用量近6000亿吨,淡水资源节约效果显著。

  在中国沿海的电力、化工、石化等领域,海水用于直流冷却和循环冷却、消防系统用水、海水冲厕等方面。2010年,海水直接利用量550亿吨,其中用作冷却水的占90%左右,其贡献率为16—24%。到2020年将达到1000亿吨,贡献率将提高至26—37%。海水直接用于化工、石化等行业领域的份额,相对于其体量和规模来讲,还远远不够,有待提升的空间很大。直接利用海水,将是解决沿海水资源短缺的主要措施之一。

  2.3 海水淡化技术有待升级和推广

  全球设有海水淡化厂1万多家,近1/40地区的世界人口靠淡化海水作为饮用水。已形成以多级闪蒸、低温多效和反渗透为代表的三大海水淡化主流技术。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约为6348万吨,电耗在3度/吨以下,淡化水成本约0.5美元/吨,而海水淡化过程中产生的附加值,每年能提海盐5000万吨、镁和氧化镁260多万吨及溴20万吨。

  中国海水淡化技术已进入加速发展期,主要采用低温多效和反渗透技术淡化海水。2010年日产淡水60万吨,成本相对较高,淡化海水价格从6元到10多元/吨不等,影响了其推广和应用,沿海居民用作饮用水的仅占海水淡化工程供水总量的13.6%。到2020年,海水淡化量将实现250—300万吨/日的目标。目前海水淡化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和应用问题是:

  首先,关键设备制造及新技术开发有待完善和攻克难关。如用反渗透法时,关键部件包括能量回收设备、反渗透膜和高压泵,分别约占设备总投资的1/3。须将浓水侧的高压加以回收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当前,能量回收装置(能量回收率分别在50—80%和91—95%的离心式和正位移式) 全靠进口,90%的反渗透膜和大部分高压泵也依赖进口。国产日产千吨级的能量回收装置(能量回收效率在93—95%)、国产化反渗透膜(脱盐率约为99.4%)与国外膜的质量(脱盐率约为99.7%)相差不大,但高压蒸用新材料、级间抽汽和其他新技术的应用也有待提高 。

  其次,海水浓水的处理技术有待改进和提高。海水经热法和膜法淡化后,除淡水外,还有约50%的浓水需排放,它是含各种化学药剂(杀菌剂、混凝剂和助凝剂、缓蚀阻垢剂、消泡剂和还原剂等)的复杂体系,直接排到海里,将造成热污染或化学污染。此外,低温多效蒸馏超大型蒸汽喷射器、三相流海水均匀喷淋布液系统、传热强化及材料优化、装备腐蚀与防护、运行软件,多级闪式水平、浓盐水体积以及环境特征等处理费用约占总淡化成本的5—33%左右,需科学攻关才能解决有关问题。

  2.4 苦咸水淡化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世界各国苦咸水淡化方法,主要有蒸馏法 (多效蒸馏、多级闪蒸和压气蒸馏 )、膜法 (反渗透和纳滤) 和电渗析法(电渗析和频繁倒极电渗析)等多种,其中膜技术占绝对优势(反渗透占76%,电渗析占15.6%,多级闪蒸占2%,其他占5%)。目前超过15个国家的100多个科研机关正在从事苦咸水利用与淡化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国苦咸水资源较为丰富,总面积为1.6兆平方公里,具有开采应用价值的微咸和中咸苦咸水资源量为20.05亿吨/年,其中微咸苦咸水为14.4亿吨/年,中咸苦咸水为5.65亿吨/年。以苦咸水淡化技术生产淡水,可作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2.5 污水资源化是解决缺水的主攻方向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一直在9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8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在50%左右。工业和生活废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量,从2006到2010年呈下降趋势,治污能力在提高。2010年城市污水再生水量占城市污水总量的比例为8.5%,到2015年将争取达到10%。2010年全国城市污水回收利用率为8.5%,与城市用水的需求有相当大的缺口。目前已具备技术力量和经济实力来进行污水治理资源化的工作。实现污水治理资源化,提高水重复利用率,是今后长期治理污水的工作重点,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
  • 郭木
    郭木 沙发
    谢谢分享!
    2017-08-22 22:46:22

    回复 举报
    赞同0
  • tjl123724047944
    每天学习一点点
    2016-03-21 11:02:21

    回复 举报
    赞同0

建筑给排水

返回版块

47.24 万条内容 · 129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参考一下看看排水管怎么布置合适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