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7-11-02 01:36:02
来自: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中国建筑艺术网讯:《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7月1日开始实施,这一标准对于公共建筑的节能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30%%,玻璃幕墙最多只能占到墙面的70%%等。这个规定实际上宣判了在城市建筑中盛极一时的玻璃幕墙的死刑。
有人用玻璃幕墙建筑耗能的数据明确表示:怎么限制都不为过,因为玻璃幕墙建筑不仅耗能,而且引发城市光污染,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
有人说,编制这样一个技术标准,应该是对过去10年20年里,发生在很多建筑师的建筑实践中的不合格做法的一个总结。但是如今这个规范,表现的是对建筑师的不信任,毫不夸张地说,新标准的严格执行将会给一个好建筑师的建筑创作套上枷锁。
玻璃幕墙:中看不中用
1929年,勒·柯布西埃(世界级建筑大师)率先提出大片玻璃幕墙的设想,并将之描绘成理想的建筑形式,70多年后这个设想终成现实。建筑师们大批量地将其思想翻版为现实。
八十年代,位于北京CBD中心的国贸中心首开了大厦玻璃幕墙的先河,此后写字楼几乎就成了钢筋水泥、玻璃幕墙、智能5A三要素的组合。
玻璃幕墙有其独特优势:时髦风尚是其走俏的主要原因,另外玻璃幕墙视野开阔,通透性强,而写字楼进深大,采光要求较高,玻璃幕墙相对易满足其设计要求。
当然与之相对应的,其劣势也很明显:玻璃幕墙给城市造成了大面积的光污染,而且玻璃幕墙多数不能开启,通风效果差,现在最受关注的问题是玻璃的保温性能差,能耗大,运行维护的费用高。
安装大量玻璃幕墙的写字楼很多还没到夏季就早早打开了空调,冬天玻璃也走失了大量的热量,不再成为温暖的地方。
就在国贸对面便是京城有名的建外SOHO,玻璃大厦盘踞在京城的黄金地段,抢足眼球。2005年,这个大厦投入使用后的第一个盛夏,阳光就给了居住者一个中看不中用的教训。吴小姐当初就是看中了玻璃屋的外观才买下的房子,用她作为自己公司的办公室。但是,今夏的桑拿天却让吴小姐吃尽了苦头,空调打到最大也无法让屋里的温度降下来。尽管态度好的物业一遍一遍地来视察过,情况仍没有改善。无奈中,吴小姐只好再吹起电扇双管其下,但吹的是热风,于事无补,整个办公室像个温室。事先被看好的玻璃也成了祸害,吴小姐无意再享受日光,在办公室墙上贴上了报纸。这时候,吴小姐终于发现,美观不再重要,实用是第一位的。
吴小姐最终选择了SOHO,她允许公司员工在家里办公,离开了酷热难耐的建外SOHO,做起了真正的SOHO(在家办公)一族。
盛夏未过,吴小姐就担心冬天的事了,冬天来临时,办公室不会感到冷吧?
玻璃幕墙:城市镶的金牙
有人说,玻璃幕墙就像城市里镶的金牙,通常暴富的人喜欢用镶金牙来显示自己的显贵。当城市快速发展时,政府官员、发展商、甚至业主关注建筑的中心只是建筑是否显贵露富,他们对建筑象征性资源的要求甚至大过功能、交通。每个建筑也并非设计师理念的完全体现,而是各方利益的妥协。
“以玻璃作为现代标志,我们只是在照葫芦画瓢。”德国注册建筑师资历、现为五合国际董事副总经理的卢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不赞成过分追求玻璃幕墙设计,“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此类建筑应持审慎态度,充分考虑负面影响。”
卢求认为,过去几年之所以大量涌现此类建筑,实在是大众片面追求现代化形象的一个结果,在追求另类、独特的同时,往往牺牲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国外有几十年的经验和研究,中国有实力的专长者不多,缺乏一整套生态节能技术手段,缺少实用价值。”
玻璃幕墙写字楼一进入中国似乎就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卢求介绍,在玻璃生产工艺出现大规模突破后,此类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为建筑师与投资商提供了创造与表现的原素,中国过去10年间,高端写字楼市场有强劲需求,也为此类建筑的出现提供了机会,但因为技术手段的缺乏,种种问题也随之出现,“使用功能缺失累及出租市场前景,只能投重资进行全面改造。”
上海浦东陆家嘴的标志性建筑金茂大厦从投入使用那天起就成了浦东地区的用电大户,目前大厦正着手进行节能改造工作。
眼下玻璃幕墙建筑在北京的高温气候中带来的诸多问题,其解决途径是可以通过由使用者的维权活动和设计的调整得到改进,但关键是使用者是选择忍耐、埋怨,还是积极捍卫自己的权利。
卢求称,对于已成现实的建筑,也只能通过此类手段向地产商人施压,因为之前并没有一套建筑标准及规范要求投资者进行严肃对待和遵守。
建设部科技司司长赖明在参加《楼市》周刊的座谈时表示,建筑节能工作进展缓慢除了认识不足、法规缺失、监管不力等方面的原因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对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难以规范和制约。
而事实上开发商并不买账,因为大多数的写字楼建筑方与使用方不同,作为开发商更关注的是在建筑过程中如何节省成本,而国家关于建筑节能的规定又相对较低,所以本来使用双层玻璃幕墙可以达到节能的,开发商宁肯选择价钱便宜的单层玻璃。
在使用一方,大到大厦经营者,小到各租户,节能意识也不够强,与发达国家比起来,中国的电、水等能源价格相对于收入水平来说相对较低,以单位租户看起来,能省出来的不过是小钱,而能用“小钱”摆平的事就不用那样劳心劳力了。
玻璃幕墙并非原罪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叫停玻璃幕墙”后,在业内也有很多的反对派,某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朱锫在《中国房地产报》上撰文指出:节能是建筑师肩头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建筑师的一项基本功。如果拿节能来炫耀,绝对是低水平设计的一个表现。“在中国过去的10年到20年的发展中,能源的合理利用确实被忽略了。但不能因此推卸责任,甚至将之归咎于玻璃幕墙这样的技术。”
玻璃幕墙的大量发展,恰恰表明其确实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某种需求。甚至可以说,开放透明的玻璃幕墙是为城市而生,城市不会抛弃玻璃幕墙。同样,作为城市发展另一项本质需求的节能,也不构成玻璃幕墙被抛弃的必要条件。
朱锫说,在建筑而言,与节能同样不应轻慢的还有安全、舒适、生态等等。《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际上并没有回答建筑如何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问题,甚至让人理解这只是对各种表象进行简单裁决的粗放型做法。
许多人认为,标准不应该是僵化的条文。节能是一个方向,应该就一个建筑、甚至一个区域来平衡。
城市生活催生了公共建筑。它的墙体不是孤立的,建筑也不是孤立的。是否有必要对各个朝向的墙体的窗地比作出强制性要求?同样是为了节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整面墙体需要全通透,而在另一种条件下,整面墙体也可以不开窗。
我们对能源的评判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思想,而不是简单化规定这一面墙必须要做成70%的实墙、30%的开窗。任何一个建筑,应该从系统学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文化、环境和气候,何况出台一个国家级的标准规范。
朱锫在文章最后说,主要针对建筑设计环节制定这项标准,也是因为建筑师在建筑节能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所决定的。但是,在26名“节能世纪标准”编写专家中仅有两三名是建筑师这是否合适?而这些专家是否有足够强的当代文化意识?这些或许都是新标准难掩的瑕疵,而新标准即将面临实施,发现技术条文中的缺陷更有助于在具体实施时进行弥补。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