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给排水工程 \ 纯水系统 \ 沧化集团18000m3/d苦咸水淡化设计方案

沧化集团18000m3/d苦咸水淡化设计方案

发布于:2015-09-23 08:02:23 来自:给排水工程/纯水系统 [复制转发]
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为保证全国最大的PVC生产装置项目的供水及解决企业长期发展免受水资源的限制,同时为解决黄骅市部分地区常年饮用高浓度苦咸水的难题,决定开发储量丰富、可通过降雨及海水渗入自然补充的50~250m地下高浓度苦咸水。
1442970378.png

海水苦咸水淡化装置

1方案的选取 虽然浅层地下水(井深50~250m)的供水量能满足需求,但水质恶劣,距生产工艺要求的水质相差甚远,其水质情况见表1。

表1原水水质指标
项目数值项目数值 K+、Na+3500.32Ca2+272.99 Fe3+0.26SO42-1071.18 Cl-6618.75I-0.74 NO2-0.003HPO42-0.027 暂时硬度462.45负硬度11.40 可溶SiO210.33悬浮物42.81 硫化物0.06COD1.83 Mg2+640.63Fe2O30.70 NH4+0.11Ba2+0.26 HCO3-573.76Sr2+7.19 F-1.84NO3-0.07 全硬度3317.93永久硬度2678.81 总碱度470.52TDS12402.25 注细菌总数>100个/mL;浊度=5NTU;pH=7.51;水温=16.6℃ 从表1可见,原水含盐量为12402.25mg/L,为高浓度苦咸水,其淡化方法可采用电渗析法、反渗透法和蒸馏法。对于该水质而言,如采用电渗析方法脱盐,其耗电指标介于7.0~18.5kWh之间,比我国岛屿现有实际运行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能耗还要大,故而不予采用。蒸馏法中多级闪蒸淡化技术动力消耗大、运转费用高;压汽蒸馏成熟产品的最大产量为3000m3/d,需6台并联才能达到产水要求,缺乏规模效益;低温多效蒸馏淡化方法虽适用于该项目的苦咸水淡化,但经初步计算得知针对该水质的设备投资高达19000万元,单位造水成本也达67元/m3。同样规模的反渗透淡化装置投资则在2200万元左右,单位造水成本25元/m3,远比低温多效蒸馏淡化方法便宜。
1442970460.png

海水苦咸水淡化工艺流程图


其原因是:
①产品水的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要求即可,不需要生产高纯水;
②多效蒸馏设备还不具备国产化条件,设备引进的价格较高;
③原料水含盐量较低,使得反渗透可在较低压力下操作,达到了节能目的。因而决定选用反渗透处理工艺。


2工艺设计 21预处理系统
根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水源地水文地质详查情况,局部水源井的浊度较高,在室内放置4~24h后浊度高达40NTU。这可能是原水中存在一些不稳定离子,所处环境改变后还原成胶状物所致。因此,在原水进入淡化装置之前设置集水、澄清沉淀池,以使原水与大气充分接触,并得以澄清沉淀。由于原水中含有微生物,在预处理前加次氯酸钠(2mg/L)杀灭细菌,同时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的滋生。杀菌后的水加入絮凝剂(聚合氯化铁5mg/L)进行直流凝聚,以便后续过滤去除。过滤系统分别设置多介质过滤器和细砂过滤器两级过滤系统。参照国内、国外过滤器的运行情况,多介质过滤器的滤速选用10m/h,细砂过滤的滤速选用5m/h,控制出水污染指数SDI<3,Fe<0.05mg/L,CODMn<1.5mg/L,p=2~11,达到反渗透淡化系统要求的进料指标。预处理反冲洗水采用已经过多级过滤和防结垢处理的反渗透浓水,从而使系统自用原水量降至最低,使系统具有较高的回收率。

1442970378.png


1442970460.png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fhm330941939
    fhm330941939 沙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015-10-11 09:15:11

    回复 举报
    赞同0
  • phanghui
    phanghui 板凳
    谢谢楼主的分享。。。。。。。。
    2015-10-06 09:16:06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纯水系统

返回版块

6.51 万条内容 · 24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高纯水制备系统反渗透加EDI工程案例

工程概况   EDI的研究已有40年的历史,国外称电去离子法(Electrodeio—nization简称EDI),由于它是一种连续去离子过程,所以又称连续去离子法(Continuous Deionzation简称CDI),我国称填充床电渗析。直到1987年美国Millipore公司才推出了名为“IonpureTMCDI”的商品型EDI膜组件,1990年又推出了改进的商品组件。其后美国的Filter和Ionces公司、加拿大的GLegg和E-Ceel公司以及日本的旭化成公司都相继推出EDI的商品型组件及系统,到1995年底,已有近1000套EDI系统在世界各地运行,估计今后会有更快的发展,前景极好。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