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环境修复 \ 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现状和应用

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现状和应用

发布于:2015-09-18 07:39:18 来自:环保工程/环境修复 [复制转发]
  河道污染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造成的,污染治理的根本性措施是污染源的治理。因此,世界各国均把污水截流、废水达标排放和控制排污总量作为河道整治的首要措施。然而,由于难以根除的面源污染及内源污染,即使在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河道污染及其富营养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此,各地在河道治理中,把污染源治理和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作为河道修复的重要目标。纵观国内外河道治理现状,以下几种方法较为引人关注:
1442536897.png

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了河流污染的治理

  1.引流冲污和综合调水。引流冲污实质上是对水体污染物和浮游藻类的稀释扩散,就局部而言常被视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相对简单、易行和代价较低的办法。


  2.曝气复氧。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


  3.底泥疏浚。在污染源控制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底泥则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清淤疏浚通常被认为是消除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然而,疏浚技术通常是决定疏浚效果好坏的关键。
1442537012.png

河流污染示意图

  4.化学絮凝处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快速和高效也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化学絮凝处理的效果容易受水体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必须顾及化学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态系统的二次污染,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作为临时应急措施使用。


  5.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生态—生物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生物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由于这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因此已成为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由于内河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河道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的恢复,并促使系统的自我维护和自我发展。因此,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有价值和最具生命力的生物处理技术。


  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简介


  ESB水体修复技术(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是一项目前世界上正在兴起的突破性的一种水体修复技术。ESB水体修复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动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体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还可以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结合起来,在治理区建设休闲和娱乐设施,创造人与自然融合的优美环境。ESB水体修复技术思路是,消除争氧物质,稳定水体的高溶氧状态,快速培植优势好氧微生物,打造生态基础,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定向培养、建立起人工生态,通过人工生态向自然生态演替,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并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循环再生、自我修复等特点,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442537196.png

生态系统演替理论

  ESB水体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浮岛技术、植物操控技术,生态护提技术,生态复氧技术、生态清淤技术、水生动物恢复和重建技术等。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按照水体污染程度,水体环境资源现状及业主要求等考虑选用不同的技术组合,以呈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ESB水体修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1442537298.png

水体修复技术的应用

  1、ESB-生态清淤技术(微生物降低内源污染)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它们能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尸体及残骸分解,将一些有害的污染物质加以吸收和转化,成为无毒害或毒害较小的物质。微生物能分解河床底质中有机碳源及其它营养物质并转化为菌体,促使底泥硝化(减少底泥体积,稳定底泥物理、化学性质,阻隔减少内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脱氮微生物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能分解氨氮,分解后的硝态氮被植物吸收,使部分氮退出水体循环,进而能净化水质。


  2、ESB-生物膜对水体的净化作用
  生物膜是一种为参与污染物净化的微生物、原生动物、小型浮游动物等提供附着生长条件的设施。它是在固定支架上设置生物填料,使大量参与污染物净化的生物在此生长,由于其固着生长而不易被大型水生动物和鱼类吞食,使单位体积的水体中生物数量成几何级数增加,可强化河湖水体的净化能力。生物膜表面积大,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生物膜其反应过程是:
  ①基质向生物膜表面扩散,
  ②在生物膜内部扩散,
  ③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与催化剂发生化学反应,
  ④代谢生成物排出生物膜。


  生物膜法处理的机理是使工程菌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填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育,形成膜状生物污泥,污水与生物膜接触时,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藻类、氮、磷等营养物,被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摄取,使微污染水得到净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繁殖。这种处理方法能够有效的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总量,使水体得到净化,在污水及微污染水的处理中得到了应用。
1442537399.png

已恢复的水体湿地

  3、ESB-浮岛的净化作用
  4、ESB-人工湿地(岸边涉水植物种植)
  5、ESB-水生植物操控技术
  6、ESB-水生植物净化景观化应用
  7、ESB-水生动物净化水体
  8、ESB-新生态链建立恢复
  9、ESB-生态护堤技术(绿化混凝土)
  10、ESB-复氧技术

1442536897.png


1442537012.png


1442537196.png


1442537298.png


1442537399.png

全部回复(1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d1970
    d1970 沙发
    需要持续改进
    2017-04-14 13:50:14

    回复 举报
    赞同0
  • d1970
    d1970 板凳
    :)还需要改进
    2017-04-14 13:49:14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环境修复

返回版块

9488 条内容 · 13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应大力建设生态居住区水环境系统

从集中系统走向分散,集中水处理系统与就地回用的分散处理相结合,随着膜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大型水处理构筑物走向分散的小型处理装置;恢复自然生态,设置循环再生系统,采用回用水营造水景、人工湿地,改善微气候,使水景具备综合功能,雨水由管道排放转为就地回用、就地渗透补给地下水,自然净化水体并恢复生物多样性;提高用水效率,从单纯节水到注重水的生态循环,提高了用水效率。 整治水体 传统意义上的污水处理(Wastewater Treatment)转变为水回用(Water Reuse),由小范围内循环的水回用发展到具有开发和资源化含义的水再利用(Water Reclamation)。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