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土保持 \ 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谈对雨水集蓄利用的几点认识

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谈对雨水集蓄利用的几点认识

发布于:2015-09-16 19:09:16 来自:水利工程/水土保持 [复制转发]
世纪之交,党中央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无疑为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严重,荒漠化不断扩展,生态环境恶化日益严重。为此,解决西部地区“水”的问题已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首要任务之一。近几年来,西部各省区在有效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同时,雨水集蓄利用也是一条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集雨工程的实施,使得西部干旱缺水地区水利条件得到初步改善,为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下面就西部地区开展雨水集蓄利用谈几点认识。
一、雨水集蓄利用的必要性

  (一)西部地区水资源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具体地讲分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35毫米左右,而水面蒸发量却高达1000--2600mm,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8%,是世界上干旱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再加上无序开发,荒漠化面积急剧增加,使原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恶劣,水资源更加紧缺。西南地区气候湿润,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2000mm以上,水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该地区人多地少,山高破陡,水低地高,加上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目前人均灌溉面积只有0.36亩,尚有56%得耕地缺水灌溉。因此,水得问题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西北水资源短缺地区开展雨水集流工程无疑寻找到了一个新水源,在西南水资源丰富地区更应该充分利用雨水集流工程把水留住进行农业生产和灌溉。

  (二)西部地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西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5%,有2亿多人口,3亿多亩耕地面积。由于历史原因,干旱或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十分严重,区域内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吃水困难和不能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从总体上来讲,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的被动局面。主要体现在:一是1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西部地区总人口只占全国的28%,农村饮水困难人数却占全国总饮水困难人口的54%。二是有效灌溉面积极少。西部12省区人均占有灌溉面积只有0.62亩,低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1亿多人口人均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少于0.5亩。重庆、贵州、青海等省没有一个大型灌区,人均只有0.3亩灌溉面积。三是牧区水利严重滞后。全国可利用草原的31亿亩中有95.6%集中在西部,全国水土流失面积1/4在牧区。由于牧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上不合理的传统牧业生产方式,造成牲畜超载,过度放牧,部分草原生态环境恶劣,沙漠化特别严重。

  (三)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居多,生态环境脆弱  西部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个别地域甚至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确是“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据1998年资料分析,全国592个贫困县中,有366个县集中在西部地区,占全国贫困县数的62%。西北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带,水资源在缺乏的同时又分布不均,这是导致沙漠荒漠面积扩大、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本原因,也同时制约着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西南水多土少,人口密集、山区面积大,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层薄,陡坡开荒非常普遍,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化”问题突出,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这类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制约当地工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符合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因此,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首先要加快西部的水利建设步伐,把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应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抓住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这个主要矛盾,实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配置、高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集雨工程的实施正是实现其西部雨水资源有效利用的最佳途径,它不仅能够解决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还能改善周围生态环境和促进区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雨水集蓄利用的可行性

  (一)历史悠久  我国雨水集蓄利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000年以前。雨水集蓄利用虽然是一项古老的技术,但经过我国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和发展多种雨水利用的形式,使雨水资源成为解决某些特殊地区人畜吃水和生产用水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手段。据有关专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严峻现实,雨水资源利用将是二十一世纪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国外利用雨水资源情况  目前,在世界六大洲都有收集雨水解决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例子。包括发达国家的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和发展中国家的泰国、印度、墨西哥等国家。在解决城市缺水问题上,日本开展规模最大,把雨水主要用于冲洗厕所、浇灌草坪,也用于消防和发生灾害时应急用水。雨水集流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在国外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印度对ANDHRA PRADESH地区8.9公顷的小流域研究认为,修建6处由1公顷集流面、300立方米蓄水池组成的系统,即可为该流域农田提供充足的补水灌溉用水。美国得克 斯州用小水池蓄存径流一年补充两次灌溉,成本每英亩约为60美元,而总收入可达100美元,集流农业技术所花的代价比一般工程要低。国外经验证明,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在解决生活和农业生产用水上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三)技术上已基本成熟,得到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和接受  多年来,经过有关科研单位和水利部门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围绕集雨工程的适用范围、施工工艺、水质控制等重点技术攻关,使雨水集蓄利用的技术体系已基本成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和接受。其中西南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集流,北方地区采用人工集流场或天然集流场与人工拦截措施相结合;蓄水工程形式北方地区以窑、窖、旱井为主,南方地区以水池、水窖、塘坝为主;节水灌溉的方法有座水种、点浇、管道输水灌溉、滴灌、渗灌、喷灌及精细地面灌等,普遍采用了地膜覆盖及其它综合农业技术措施。各省、区领导都非常重视雨水集流工程建设,把此项工程作为扶贫攻坚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任务来抓,在组织领导、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有力地推动了集雨工程建设。

  (四)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体制相适应  集雨工程一是兴建方式属于“民建、民管、民营、民用”,符合多种经济成分投资兴办水利工程的政策,与当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相适应,有利于调动农民自觉投资兴建集雨工程的积极性。二是该工程规模小,造价低,施工技术简单,形式多样,适用范围广,便于管理,能够现学现用,易于推广。三是该工程这种井随地打,地随井修的灵活分布模式,非常适合于旱塬丘陵起伏、农田农户分布零散的自然特点。

  (五)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  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了西南与西北形成“水多、水少”的反差。西南多属于高山和高原,水多而地少,岩溶分布普遍,造成地高而水低。虽有丰沛的降雨(年降雨量2000mm),但无调蓄工程,山洪爆发和泥石流现象经常发生,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山区农村饮水和农田灌溉都十分困难,要解决此类问题,兴建集雨工程尤其必要和紧迫。西北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因此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保护和节约雨水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集雨工程,把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西南和西北地区发展集雨工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无疑也是实现其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成为解决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和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主要措施  多年来,西部地区农民群众通过兴建水窖、水池和小塘坝等小微型水利工程,不仅有效的解决生活用水,同时还配合各种节水措施,积极用于粮食、蔬菜、瓜果和牧草的抗旱补充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集雨工程遍及全国半数省(区),各地累计修建各类水窖、水池、小塘坝等小微型蓄水工程500多万处,年蓄水能力约17.2亿立方米,初步解决了2091万人的饮水困难,发展抗旱补充灌溉面积1870多万亩。

  (二)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基础性条件  集雨工程的实施,使西部山区农业基础条件得到了改善,为这些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一是改变了落后的耕作制度。过去由于干旱缺水,没有灌溉设施,西部地区70%耕地都是“望天田”,一年只能种一茬农作物。兴建集雨工程后,灌溉有了保证,变为一年种二茬或三茬,原来种植结构品种的单一、产量很低的旱坡地,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使精耕细作代替了广种薄收,单位面积产量也成倍增加。二是提高了山区农业的综合开发水平。有了水源保证,使许多地区从单一的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西南地区着力发展的“池中养鱼,池边养鸭,池水灌溉,一水多用”模式;西北地区积极利用集雨工程,在保证抗旱水源的基础上,发展庭院经济和种植蔬菜、水果、烟叶等经济作物,亩均纯收入由过去400元增加到1200元,使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甘肃省总结出了“梯田+水窖+地膜+结构调整”的旱地农业发展模式,即通过梯田、水窖保土蓄水,实现作物节水补灌;推广地膜覆盖减少蒸发,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等措施,使多种农业技术组装配套,创造旱地农业的“两高一优”。

  (三)为退耕还林(草)、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干旱缺水年份,山区农民的粮食不能自给,为了解决温饱,他们只能不停的到山上开荒种粮,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有了集雨工程后,使农作物单产有了较大提高,农民手里有粮,心理不慌,这样才可以逐步将原来开垦的山坡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广西要求每建一个地头集雨工程,要配套种植一亩竹子,竹苗由政府无偿提供,这样既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四)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雨水集流工程的开展,旱区贫困农民改变了不良习惯,农村开始改水改厕,猪、牛、羊等牲畜实行圈养,农村逐渐改变了脏、乱、差局面,村容村貌有了大的改观。一些农户家中还安装了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和抽水马桶,有效地改变了农村脏、乱、差地局面,改善社区环境,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五)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西部地区有不少都是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居住着40多个少数民族,总人口达4200万,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40%。近年来,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地区的贫困落后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西部地区农民群众形象地把集雨工程称之为“爱民工程”、“富民工程”。为此,加快这些地区的集雨工程建设,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扶贫攻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集雨工程在我国半数省份都已开展,并初具规模,但在认识、技术、投入、工程配套等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认识方面  在基层,一些干部和群众认为在干旱缺水山丘区,集雨工程可以代替一切,无所不能;另一种认为集雨工程属于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国家不值得花大力气投资建设,是一种群众的自发行为。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其实,雨水集蓄利用在特殊季节、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发挥特殊作用的小微型水利工程,是对缺水地区抗旱水源的有效补充,是合理开发利用雨水资源的一种好形式,它与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相辅相成,在不少地方起着大中型工程起不到、的重要作用。对这一做法应给予充分肯定,大力提倡。

  (二)技术方面  技术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由于集雨工程多数是以农户为单元自发建设,使工程建设在选点、布局和工程型式上缺乏全面考虑,不尽合理,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得截流雨水资源和充分发挥节水灌溉的作用;二是有些地方工程布局过密,集雨面积过小,造成工程蓄不足水或蓄不上水;三是集雨工程点多面广,分布星罗棋布,由于基层水利技术人员有限,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和规划,技术指导和配套服务跟不上。四是部分各省(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和理论、政策水平研究滞后,缺少统一的标准技术规范来进行指导、建设与管理。

  (三)投入方面  兴建集雨工程的地区多数为贫困山丘区,地方财力和群众自筹能力十分有限。根据中央“关于贫困地区要实现人均半亩以上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和水利部提出的“三年基本解决2400万人饮水困难”的奋斗目标,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要把集雨工程作为加强西部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投入不足,是制约集雨工程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

  (四)工程配套方面  要使集雨工程效益充分发挥,配套措施首先必须跟上。有些地方只注重工程建设,忽视了综合配套措施。例如提水设备配套、节水灌溉技术、水质保护、耕作措施、农艺措施和种养殖业相结合的配套措施等方面。
五、几点建议

  (一)实行科学规划,注重因地制宜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再加上集雨工程涉及面广,数量较多,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发展集雨工程一定要从各地实情出发,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选择工程型式,确定节水灌溉技术和各种施工标准。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切不可盲目的追求数量,或搞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忽视工程质量,防止出现“行政命令”、“一哄而上”或“一刀切”,要按照规划,稳妥实施。

  (二)加强技术指导,提高科技含量  集雨工程属于小微型水利工程,农民群众是投入的主体,也是受益主体。因此,在兴建过程中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至关重要。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基层水利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基层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基层水利服务组织的作用,对工程规划布局、配套设备供应、施工组织、人员培训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实行全程服务。要把集雨工程与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品种改良、耕作制度、庭院经济和施肥方式等有机结合,为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奠定基础。

  (三)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工程配套  投入不足和工程配套跟不上是影响集雨工程发展及效益不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其中工程配套是重中之重。建议今后中央从水利建设基金中拿出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同时将集雨工程列入西部适宜发展地区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制定奖励和各项扶持政策,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坚持“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群众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方针,建立和完善多种投入机制,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兴建集雨工程,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工程配套一处”。

  (四)严格项目管理,确保效益发挥  为加强集雨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各地应结合当前实际,对集雨工程从规划、审批、立项、实施、验收等多个环节实行项目管理,按照“因地制宜、保证质量、综合利用、讲求实效、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制定“集雨工程发展规划”和“集雨工程资金管理办法”,积极完善和推行以奖代补、以物代补等形式,保证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适用效率。同时对集雨工程进行农业、科技、水利等各种措施的综合配套建设,确保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土保持

返回版块

4.35 万条内容 · 20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做水土保持需要政府批复

我单位在自己建设用地上建光伏电站。到水利局了解情况,水利局让我们做水土保持报告,监理和施工验收报告。具体怎么实施?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