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农田土整 \ 海河流域洪水管理问题的探讨

海河流域洪水管理问题的探讨

发布于:2015-09-14 17:17:14 来自:水利工程/农田土整 [复制转发]
一, 海河流域防洪工程现状
  海河长期以来洪水威胁严重,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几次大规模的防洪规划与治理,海河流域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900多座,总库容294亿m3,控制山区面积的85%。其中,山区大型水库31座,总库容260亿m3,防洪库容148亿m3,占61%。修筑堤防4000多千米,使流域内堤防总长达到2万km,相当于全国堤防总长的10%。开挖、疏浚骨干行洪河道50余条。在流域中下游地区规划保留了蓄滞洪区26处,设计蓄滞洪能力170亿m3。目前流域工程防洪能力为10~20a一遇,综合防洪能力约为20~50a一遇。现有的防洪设施在保证城市、工业、矿山企业的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农业生产的保护作用也在逐渐增加,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虽然在最近几十年中,海河流域防洪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由于泥沙淤积造成河床不断抬高加重了洪水威胁;现有防洪工程未达到设计能力,影响工程正常发挥效益;蓄滞洪区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迅速,难以正常启用;现代化的洪水预报信息技术体系不完善。
  海河流域大部分水库建于“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并受邢台、唐山两次大地震等影响,大多数工程存在着标准低、质量差等问题。流域山区共有大型水库31座,虽经过历次除险加固,尤其是近几年的大规模整治,巳使部分水库达到保坝安全要求,但目前仍有10座未达到部颁防洪标准。
  河道泄洪能力下降,堤防隐患严重。海河流域多数河道堤防为沙土填筑,基础防渗差,堤身质量差,内部隐患多;此外,地下水严重超采,引发大范围的地面沉降,致使河道泄洪能力大幅度降低,各河现状行洪能力只相当于设计标准的20%~70%。
  海河流域洪水具有洪量集中,突发性强,预见期短等特点。多年来建设的水文测报系统大多是以水库为基本单元的单个系统,技术设备落后、标准不统一、信息传播时间长,特别是流域性防洪减灾指挥决策系统没有按规划实施,对上游雨情、水情的预测、预报结果不能及时传到决策机关,影响防洪调度、抢险决策等。
  二,海河流域洪水特性
  海河流域位于东经112°~120°,北纬35°~43°之间,东临渤海,南界黄河,西靠云中、太岳山,北依蒙古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向东和东南的渤海湾倾斜,总面积31.8万km2。海河流域包括海河、滦河、徒骇马颊河3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23.18、5.45、3.18万km2。
  海河流域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5~14℃,多年平均降水量539mm,是我国东部沿海降水最少的地区。降水量年内、年际分布极其不均,年内降雨量75%~80%主要集中在7、8两月,年际间单站最大、最小降水量比值最大达9.4(樟犭么站)。海河流域洪水具有突发性强,预见期短,洪峰高,洪量集中,年内年际变化大,连枯连丰,区域洪水与流域洪水并存等特点。
  三,洪水管理目标
  过去的防洪主要着眼点是“防”,达到的目的也是“防”,但是洪水对严重缺水的海河流域来说,是一种宝贵的可利用资源,如何科学地管理这些水资源使得洪水变害为宝,最大限度地为人类服务,应该成为今后防洪的目标,即:实现对海河流域洪水的科学管理,在消除洪水可能造成的灾害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洪水的利用。
  据1956~1998年水文系列统计,全流域水资源总量372亿m3,人均占有量305m3,仅为全国的14%,世界平均的4%,远低于人均1000m3的国际水资源紧缺标准。水资源供需现状分析的结果表明,流域一般年份城市和农村缺水总量达80亿m3,缺水率18%。海河流域缺水严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地下水已严重超采,地表水利用已达90%。但是,受海河流域洪水特性和水库调蓄能力等因素影响,多年平均入海水量仍有61亿m3,其中汛期年均入海径流约30亿m3。海河流域各年代平均入海水量情况见表1。特别是1996年8月海河南系发生较大洪水,排洪入海水量达84亿m3,1994年8月滦河较大洪水,排洪入海水量达9亿m3,这说明流域洪水资源还有一定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
  四,转变观念调整流域洪水管理思路
  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根本解决途径在于建立节水型社会和实施跨流域调水,最大限度利用当地洪水资源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必须统筹规划、加快治理、科学调度、蓄泄兼筹,一方面增加洪水调蓄能力,削减洪峰;一方面将洪水转化为可控利用的资源。应进一步完善流域洪水管理工程体系,强化流域洪水管理非工程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加快流域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对洪水更高程度的预测、控制和利用,进一步提高水库调蓄能力,逐步建成兼顾流域生态坏境、洪水资源利用、能够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流域洪水管理体系。
  1,建设完善防洪工程体系
防洪工程体系是有效防范洪水威胁的基础。针对海河流域防洪标准不高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必须加快对现有病险水库、水闸的除险加固,对河道堤防险工险段进行治理,对河口进行清淤疏浚,加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努力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形成上调、中蓄、适时适量地泄的蓄泄兼筹的防洪、用水工程体系,为有效地管理洪水创造基本条件。
  2,加强科学研究,优化水库调度方案
  海河流域的水库大多是20世纪50、60年代兴建的,其汛限水位和调度原则也都是根据当时的历史资料确定的,几十年的运用表明,汛前弃水情况时有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洪水预测、预报水平的提高,对提高水库汛限水位增强调蓄能力的研究很有必要,通过上游水库的调蓄,实现洪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是有可能的。据有关部门通过对岳城和潘家口两座水库调度的研究论证表明:实施预报调度,如果岳城水库汛限水位由132m提高到136.5~139m,保证率在78%~80%的年份,可增加供水量1~1.8亿m3;潘家口水库汛限水位提高2~5m,可增加兴利库容1.8~3.5亿m3。照此推算,全流域山区31座大型水库平均每年可增加供水能力13~26亿m3。
  3,建立防洪与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兼顾的体系
  海河流域多年来未来大水,干旱严重,许多河道已经成为季节河道,洼淀面积逐渐缩小甚至干淀,造成了生态功能的失调。应该制定相应的规划,在保证防洪不出问题的前提下,适当建设河道梯级闸坝,用以拦蓄汛期洪水,恢复其生态功能,造福于沿岸人民。对于蓄滞洪区和洼淀要制定保护规划,适时适量地分泄洪水。做到防洪与水资源利用兼顾,上下游兼顾,本流域水源与外流域水源兼顾,防洪与生态恢复兼顾。
  4,建设全流域性的洪水管理预测预报信息体系
  及时准确地对上游降雨情况做出预测预报是科学管理调度洪水,实现洪水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加快流域信息化建设,建立全流域性的洪水管理预测预报信息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要以数字海河流域建设为契机,加快全流域性的洪水管理预测预报信息体系建设,形成有效的信息采集体系、信息传输体系、决策支持体系,完善洪水调度预案体系。在发生洪水时,可以迅速的采集和传输雨情、工情、灾情信息,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预报,决策部门可以根据预案进行有效的调度和防汛抢险指挥,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洪水资源和减小灾害损失。
  总之,洪水管理是一项关系到海河流域人民切身利益的战略问题,必须建成一个完善的洪水管理战略体系,在免除洪水可能造成的灾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加强对洪水的利用。通过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海河流域堤防工程、控制性工程、蓄滞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土保持等各项工程措施和信息化非工程措施得到较大程度的巩固和提高,做到能有效抗御和减少洪水灾害,实现洪水资源利用最大化。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农田土整

返回版块

5.03 万条内容 · 11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探讨水电开发的环境效益及问题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重视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问题,有关的研究也开始增多。1988年12月颁布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SDJ302-88),使得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更加规范和深入。1992年11月颁布《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L45-92),强调流域规划要把流域的环境保护作为目标,首次规定了流域规划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1993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1997年11月又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响》(HJ/T19-1997),明确指出《导则》是水电及梯级水电开发项目环评的技术指导性文件。迄今为止,我国的水电开发多是进行单项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而梯级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很少。笔者结合单项工程和梯级开发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