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给排水工程 \ 水处理 \ 膜生物反应器:再现碧水清波可直接回用

膜生物反应器:再现碧水清波可直接回用

发布于:2015-09-14 08:48:14 来自:给排水工程/水处理 [复制转发]
在淡水资源短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对环境也提出了巨大挑战。一般的水处理技术只能达到中水排放标准,而一步到位的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成套设备,不仅可以实现从污水处理到再生水的转变,且成本低于海水淡化与南水北调。它使污水处理不仅仅是一个改善水环境的环保行业,还将成为提供清洁水源的行业。这种低能耗的膜-生物反应器污水资源化新技术与工程应用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种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废水处理技术出水水质好,占地省,运行稳定,是近年最受关注的污水资源化技术之一。应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可以使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去除率达90%以上,出水无悬浮物,浊度近于零,水质良好且稳定,可直接回用。 清华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以及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家“863”等课题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的联合攻关,实现了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工程应用。该项目开发了三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能耗膜-生物反应器(流化床型、气升循环分体式、平板式)和三种不同形式的膜组件单元。 与现有膜-生物反应器相比,低能耗膜-生物反应器膜运行通量有明显提高,达到了国际知名企业的先进水平。此外,科研人员还开发了一系列膜污染控制关键技术:提出了经济曝气量和次临界通量的操作模式,并在不同形式的膜-生物反应器中均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可有效控制膜面污泥沉积;研发了投加混凝剂和氧化剂的混合液膜过滤性调控技术,使膜运行周期延长2~4倍;开发了两种适合不同规模和自动化操作程度的膜污染在线化学清洗模式,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 针对城市污水脱氮除磷、小区生活污水和洗浴污水回用、医院污水处理以及印染、烟草等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等不同要求,科研人员开发的不同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可满足各种污水处理或回用目标的要求。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COD去除率超过90%,COD负荷率提高3~5倍,占地面积降低到1/5~1/3。
随着技术的成熟,该项目的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昔日的“贵族”产品已经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膜生物反应器河水净化工程在北京顺义新城温榆河水资源利用工程(10万吨/天)获得应用,更是打开了膜法处理市政废水和污水的新局面。据了解,亚洲第一座日处理规模万吨以上的大型城市污水膜生物反应器工程北京密云再生水厂(4.5万吨/天)、怀柔再生水厂(3.5万吨/天)、无锡硕放污水处理厂(2万吨/天)等多项大型污水资源化工程也成功应用了该成果。 目前,该课题组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研究成果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小区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和工业废水等的处理与回用中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应用,截至2008年底累计处理水量超过23万立方米/天。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处理

返回版块

76 条内容 · 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渗透膜技术:海水淡化的最新发展

联合国日前一份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将面临饮水危机。人口增长以及降雨模式的变化将使许多国家把海洋作为饮用水的潜在来源。但由于海水淡化过程中能源需求庞大,目前的技术尚无法解决人们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据《新科学家》报道,相对于传统的反渗透技术,研究人员找到了能效相对较高的替代性选择——正渗透技术。 现代反渗透海水淡化工厂的能耗效虽然比几十年前有所提高,但一座年生产1.5亿立方米淡水的海水淡化厂也会消耗90兆瓦电力,相当于20台海上风力涡轮机的峰值输出。反渗透是一个内在的能源密集型过程,自然过程中水流由淡变咸,而反渗透过程正好相反。如果在海水中注入高浓度的“汲取液”,淡水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被提取出来,这就是一些已经开始出现的试验性“正渗透”工厂背后的原理。 美国水化技术创新公司(HydrationTechnologyInnovations)2004年就推出了一种基于正渗透原理的便携式水过滤器。正渗透膜被封入小型密封塑料包,包中还含有糖和香料充当汲取液来源。但是该过滤器生产清洁饮用水的成本较高,只能用于紧急情况,因此无法应对世界性水源危机。 同样是2004年,美国耶鲁大学由梅纳赫姆·伊利米勒(MenachemElimelech)、杰弗里·麦卡琴(JeffreyMcCutcheon)、罗伯特·麦金尼斯(RobertMcGinnis)组成的研究小组将正渗透理念进一步推进。该小组使用了一种基于碳酸氢铵的汲取液,铵离子和碳酸氢盐离子可以吸引水分子通过薄膜,然后加热溶液至40摄氏度,氨气和二氧化碳便会排出,留下纯净的淡水,而排出的气体可捕获后重新使用。研究小组称,如果能利用发电厂的余热蒸发气体,该方法的能耗仅是目前海水淡化工厂的20%,但这种技术对工厂的选址要求较高。 正渗透技术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找到合适的薄膜,只让水分通过,排除盐分在外。《海水淡化报导》的编辑汤姆·潘克拉茨(TomPankratz)表示:“这是正渗透产业面临的主要障碍。”正渗透膜不仅需要厚度尽量薄,以便让海水接近吸引溶液,保持高渗透压;同时也需要足够强韧,可抵抗渗透产生的水流。 水化技术创新公司开发了一种纤维素薄膜,但该膜却无法抵抗碳酸氢铵溶液的碱性。为了抵挡反渗透过程的高压,反渗透膜需要“支撑层”来强化其韧性,但如果用于正渗透,这层膜就显得过厚了。 耶鲁大学研究小组认识到,如果将支撑层出去,就可以获得合适的正渗透膜。通过试验不同的聚合物溶液,该小组找到了一种利用替代支撑层制造薄膜的方法。新薄膜除了又薄又韧外,渗透性也很好。试验中,新正渗透膜的膜通量是传统反渗透膜的9倍,能够过滤97%的盐分。伊利米勒表示,试验采用的是“手工实验室版”新薄膜,如果新膜能以工业规模生产,其性能会更好。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