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节能技术 \ 平禹一矿立井深厚表土层普通法施工技术研究

平禹一矿立井深厚表土层普通法施工技术研究

发布于:2015-09-08 13:44:08 来自:环保工程/节能技术 [复制转发]
论文导读:平禹一矿于1969年由武汉煤矿设计院设计,原设计生产能力0.6Mt/a,1976年投产。东翼五采区为本次设计技改区,设计生产能力为0.90Mt/a,开采水平-151m,二1、二3煤层联合开采,在现工广施工一条主斜井(明斜井),在东翼五采区连堂村东南约400m处施工东翼副井和东翼回风井两个立井井筒。最有说服力,具有可比性的是距技改区井筒位置不足2km的老主、副井井筒,均采用普通法施工,1969年施工井筒时,水量不大,粗砂且固结,砂层厚0.8m,井筒一半是砂,一半是粘土,未采取特殊措施顺利通过砂层。三是一矿老工业广场内2005年开始施工的明斜井,设计总长1186m,其中第四系表土层541m,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分别在181m揭露3.3m厚和在297m揭露2.2m厚砂层,实际揭露砂层均为固结状,含水量较小,井筒施工均正常通过。
关键词:平禹一矿,表土层,立井,普通法施工

  0.引言
  河南平禹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一矿为原新峰矿务局一矿。平禹一矿于1969年由武汉煤矿设计院设计,原设计生产能力0.6Mt/a,1976年投产。矿井现有一斜二立三个正在使用的井筒,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井田西翼,井田东翼尚未开发且地质构造少,煤层赋存稳定,储量较大,有利于矿井提高生产能力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一矿井下原煤运输环节中,电机车轨道运输能力不足,井筒提升能力也趋于饱和,随着国家高速发展的要求煤炭产量增长和矿井提升、运输能力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保证平禹一矿今后的持续、高效发展,并兼顾目前的生产稳定和效益,平禹一矿决定对全矿井进行技术改造。
  矿井设计主要特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0(净增0.9)Mt/a,采用立斜井单水平上下山混合开拓方式,东西两翼相对独立分区开采。西翼生产采区设计生产能力0.60Mt/a,开采水平-200m,仍利用矿井现有主、副井系统及I号回风斜井开采。东翼五采区为本次设计技改区,设计生产能力为0.90 Mt/a,开采水平-151m,二1、二3煤层联合开采,在现工广施工一条主斜井(明斜井),在东翼五采区连堂村东南约400m处施工东翼副井和东翼回风井两个立井井筒。全矿井通风方式为分区通风,即西翼为中央分列式,东翼为中央并列式。以一个二1煤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和一个二3煤高档普采工作面保证东翼五采区设计生产能力。
  设计新建井筒的技术参数:1)明斜井:井巷净宽3.6m,净高3m,净断面积10.76㎡,设计斜长1100m,斜井内布置1000mm宽的胶带运输机,主要担负矿井东翼煤炭的运输兼进风。2)东翼回风井:主要担负矿井东翼的回风。井筒直径5.0m,表土段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护,支护厚度700mm;基岩段采用现浇混凝土支护,支护厚度350mm,设计深度310m。井筒装备玻璃钢梯子间,兼做安全出口。此外,还考虑后期敷设瓦斯抽放管路的需要。3)东翼副井:井筒直径6.5m,表土段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护,支护厚度800mm;基岩段采用现浇混凝土支护,支护厚度400mm,设计深度330m。装备一对1吨矿车单层双车罐笼(一宽一窄),主要担负东翼采区下大件、材料及提升部分矸石等辅助提升,并作为矿井的主要进风井。采用冷弯道方钢罐道。副井井筒内敷设有排水管、压风管、洒水管和电缆。
  1.井筒施工方案的确定
  根据井检孔资料表明,第三、四系含水层组性由中砂,砾石和砂砾石层组成,多层含水层之间均有粘性土相隔。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大,井检孔5层细砂和3层砾石和砂砾石含水层,总厚度24.10m,五层砂土层埋深分别为34.2m、63.1m、68.35m、108.45m和140.95m,均为细砂,层厚分别为8.5m、2.7m、3.15m、3.8m和4m。砂砾石层占总厚度的15.2%。井检孔最下部的砾石层厚2.8m,与基岩风化带顶板之间有厚10.95m砂质粘土相隔,而井检孔下部砾石层厚1.95m,与裂隙发育、岩芯破碎的基岩风化带直接接触,产生密切的水力联系。隔水层岩性有粘土、砂质粘土、钙质粘土和粘土夹砾石。该层组底板埋深为158.95m,各含水层主要接受侧向径流补给,最上部一层含水层部分接受大气降水垂直渗透补给。该层组地下水富水性好,上部分含水层水是灌溉当地农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根据井检孔提供资料:井筒涌水量292m3/h,第三、第四系主要含水层为中砾石砂砂砾石共4层总厚27.77m。
  一矿副井、风井具有表土段厚、砂层多、涌水量大的特点,目前比较成熟的施工方法有冻结法及钻井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根据我国目前实际情况,钻井法通常用在进入基岩少,井筒无提升装备的井筒,由于本矿副、风井进入基岩段后还有150m左右的深度,且井筒装备齐全、对井筒垂直度要求较高,所以初步提出按冻结法施工的方案
  一矿副、风井表土段“土厚、砂多、水大”,地质条件复杂,三大特点在平煤建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按常规方法施工需冻结或注浆封水固砂,但冻结法施工井筒每冻结1m其费用就在10万元以上,投资量明显增加,整个工程严重超概算,工程资金无法落实到位,势必影响工程进度。论文大全。化学注浆固砂因砂土层密实注浆效果不佳,例如:平禹一矿明斜井垂深40m需揭露一层2m厚的砂层,采取了地面预注浆的方案,但实际施工揭露后,注浆效果不明显,浆液扩散半径均未超过0.5m。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节能技术

返回版块

1.26 万条内容 · 12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现状

论文导读:油气成藏过程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多个环节。建立油气成藏模式。主攻内容存在问题,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现状。关键词:油气成藏,成藏模式,主攻内容存在问题  1.前言  油气成藏过程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多个环节。免费论文,主攻内容存在问题。油气藏形成理论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这些理论是伴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而提出并不断完善的。免费论文,主攻内容存在问题。  从19世纪末开始,油气成藏的研究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末一20世纪50年代初)以沿背斜褶皱带分布油气藏的背斜学说或重力说为代表,为油气成藏的初始阶段。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本阶段是在油气成藏基本条件和形成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油气成藏机理,①有机地球化学确定了有机质类型、丰度和演化,对成烃和排烃进行了系统的评价。②研究了成藏过程中油气二次运移和机理,在油气二次运移的相态、动力、阻力、运移通道、方向、距离以及运移时间和运聚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③系统地研究了油气成藏的宏观条件。指出在一个能形成油气藏的圈闭中,充足的油源和有效的圈闭是油气成藏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④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以及世界其他陆相盆地大、中型或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证明了陆相油气成藏机理。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现在),国内外很多学者运用先进的油气勘探技术和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物理模拟技术系统研究了油气成藏的各项条件、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