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5-09-08 10:36:08
来自:水利工程/农田土整
[复制转发]
目前,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笔者通过亲身参加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设计,发现一些影响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实施的政策性和技术性问题,本文提出个人一些看法,供探讨。
1.
存在问题
1.
1
每年均做一次可行性研究和一次初步设计,节水改造项目才能实施。
目前,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每年都要做一次可研和一次初设,项目才能实施。这种做法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而且严重影响项目的实施。即使投资几百万的项目,设计单位也要折腾两三个月才能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因为仅仅是地质和测量外业工作就要花个把月时间了,而且初步设计还要等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才能做,中间又要等一两个月。这样一来,几百万的项目就要等上半年时间才能实施。难怪审批部门总是指责前期工作时间滞后,建设主管部门也总是埋怨设计进度太慢。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按下达的投资额和工程规模做。
目前,上级有关部门总是先下达投资额和工程规模,设计单位再按要求去设计。如投资额×××万元,完成渠道防渗××km,渠系附属建筑物加固××座……。
这种“量好嘴巴烙烧饼”的做法在实施过程中很难操作。因为并非所有渠道断面尺寸均千篇一律,所用的防渗材料不尽相同,采取的工程措施也都各异。还有一些特殊渠段需要特殊处理(如滑坡、塌方等)。渠系附属建筑物加固也然,不是每座建筑物的规模均相同。因此,用同样的投资额,在不同的灌区或同一灌区不同渠段,要做同样的防渗长度及相同数量的建筑物加固,似乎是不大可能的。如果说可能,那是不符合实际的。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下达的投资额不足以完成下达的工程规模。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单位只好通过减薄厚度的办法来保证完成下达的防渗长度。一些本应彻底处理的滑坡或塌方,只好简单处理,达不到应有的加固和防渗效果。同样,渠系附属建筑物要保证完成下达的数量,也只好挑规模小、工程量小的实施,有些本应加固的规模大、工程量大的建筑物只好不做了。故笔者认为,这种按下达投资额和工程规模搞可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1.3
实施一段,勘测设计一段
目前,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总是每年安排施工哪一段就安排设计哪一段。
这样做法不利于全面考虑问题。如渠道水面线计算,这种每年计算一段的做法就不准。因为渠道水面线要整个渠道一起计算,且从下游往上游推算才比较准确。原因是下游壅水会对上游产生影响。目前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渠道防渗一般从上游往下游实施建设,故渠道水面线是每年度计算一段,从上游往下游逐年增加。这种计算无法预知下游壅水对上游的影响。若本年度渠道防渗长度正好到某一渠系附属建筑物(如渡槽、反虹吸、涵闸等)之前,则其壅水将对本年度渠道水面线产生影响。但由于此建筑物未纳入本年度设计内容,其水面线计算自然不在计算之列。况且测量工作也未做,想计算其壅水影响也无从计算。
1.4
同一渠道的断面形状及尺寸变化较大
大型灌区渠道原设计大多为梯形断面土渠。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有些渠段出现塌方或滑坡。故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过程中,渠道防渗设计一般用浆砌石挡土墙处理。若挡土墙断面为内坡垂直,则渠道断面即变成矩形(双侧设挡土墙时)或直角梯形(单侧设挡土墙时)。同时必须扩大渠道底宽,才能保证过水断面与原来一致。这就使得节水改造防渗设计后的渠道断面形状与原设计的不一致,尺寸变化较大,造成水流不畅。
1.5
渠道安全设计未引起足够重视
渠道防渗后,边坡平滑,糙率降低,对于水流而言,自然是好事。但一旦人畜掉入,就很难爬上岸。尤其是大型渠道,水面宽,水深大,更具危险性。某些大型灌区渠道防渗后已发生过小孩掉入渠道被淹死的事故多起。究其原因,除人为因素外,渠道的安全设计未引起足够重视也是原因之一。
2.
建议
2.1
减小设计频度,节省人力资源,加速工程上马。按3
~
5
年的实施计划做一个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后,再做初步设计。初步设计审批后,逐年安排实施。不必每年做一个可研和初设。
2.2
安排足够的前期经费,以便整个渠道的测量工作一次完成。
2.3
同一渠道的水面线计算工作应在该渠道首期防渗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一次完成,不应每次计算一段。
2.4
渠道防渗设计时,力求断面形状及尺寸少变化。当必须采用挡土墙处理渠道滑坡或塌方时,挡土墙断面应设计成贴坡式或仰斜式,使内坡与原渠道基本接近。此时若挡墙抗滑稳定不满足,可加大挡墙底板的脚踵长度,以便利用更多的土重。若内坡与原渠道相差较大时,应有足够长的渐变段与之相连接。
2.5
重视大型灌区的渠道安全设计问题。建议规范列入相应条文,在两岸渠道顶增设栏杆,以防人畜掉入。同时适当增加生活码头数量,除方便群众外,也可使人畜一旦掉入后能尽快上岸。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