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15-09-01 18:07:01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在城市绿地的各项功能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优美景观、提供游憩空间等等。随着近年来城市绿地建设的大踏步前进,城市绿地带给游人精神享受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视。众所周知,游人在游园时发现历史,感悟历史是一种重要的精神享受,因此,应该注意在城市绿地中传承历史。
在城市绿地中,传承历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城市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中寻找经典事件和杰出人物,通过雕塑、壁画、碑碣等艺术形式进行表现。另一方面,则是从建设绿地的基地本身中寻找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传与后人。纵观近年来各地的绿地建设,第一方面已经普遍得到了重视,提升了城市绿地的历史人文品质。但是第二方面却常常被忽视,以至于新建绿地常常“脱胎换骨”,市民无法在其中找到一点过去的“痕迹”。
因此本文旨在重点探讨“如何在城市绿地中传承基地历史”。在我们参观上海近年建设的一些城市绿地时,看到了很多传承基地历史的设计方法,略作整理供大家交流借鉴。
一、原样保留
在古城公园的南部,保留了一处动迁民宅的局部,虽只有5米见方,仅有一片木梁柱结构的墙、一段木楼梯等残迹,但是真实地记录了在建设绿地前,这里是老城厢中的大片简陋危房。在广场公园(原延中绿地)自然生态园的湖面旁,保留了一棵大朴树,并作为该景区的主景,在其他切头去枝的移植大树之中,它才是历经此地岁月的主人。而在太平桥绿地旁石库门建筑的一处墙面上,原来用黑漆刷着“嵩山打字誊写社”的字样,也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引人瞩目。
以上可归纳为设计方法一:“原样保留”,也就是对基地中原有的一些建筑局部、设施、树木等不作任何改动,直接作为新绿地的构成元素。
二、改造后保留
在广场公园的地质园内,毗邻成都路有一组石库门建筑名为“辅德里”。其中30号是“中共二大”旧址,旁边还有平民女校旧址。在绿地建设中完整地保留了这组建筑,并加以修缮和恢复,由原有的居住建筑改造成了纪念性展览建筑。广场公园三期工程中的上海音乐厅整体旋转平移,建筑和室外环境相互依托,建成音乐公园,更是改造后保留的大手笔。而在徐家汇公园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具有72年历史的大中华橡胶厂的烟囱,修缮时还增加了光电设施和基座浮雕墙等,成为新绿地的标志。其二期工程中则保留了原中国唱片厂具有法式风情的小别墅,改造后作为休闲服务建筑。
以上可归纳为设计方法二:“改造后保留”,也就是对基地中原有的一些建筑、设施等进行外观修缮,保持或调整原有功能后,作为新绿地的构成元素。
三、恢复意境的仿建
古城公园的西北边界正是上海老城的城墙和护城河所在,昔日城墙上还有可以放眼黄浦江的丹凤楼。既要体现这一历史,又要保持新绿地开敞宜人的空间效果,最后就采用了城墙缩景和带状景观水体的表达方式,给人以老城墙及护城河的意境。这样,新绿地以空对实,衔接了新外滩,衬托了古豫园。而四川路绿地的西北角,仿建了一处石库门遗迹,并和观演小广场结合在一起,取名“三新里旧址”,不仅让人体会里弄生活,而且为市民开展文娱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
以上可归纳为设计方法三:“恢复意境的仿建”,也就是仿照基地中原有的一些建筑、设施等,局部重建或变化尺度和形式造景,重在意境的恢复。
四、修建纪念基地历史的小品
在凯桥绿地中有一片红色墙阵,其中有一面是纪念墙。墙上勾勒出动迁基地的平面轮廓,还镶嵌着29块绿色的动迁房门牌。旁边用铭文的方式标注:“本绿地共动迁居民1257户,企事业单位12家”。笔墨不多,但永久铭记了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也表达了市民对动迁居民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的感谢。
以上可归纳为设计方法四:“修建纪念基地历史的小品”,也就是提取基地中原有的历史信息,采用纪念小品的方式展示给游人。
五、老材料的再利用
太平桥绿地是拆迁陈旧里弄后建成的,拆除老建筑时有大量的旧砖旧瓦。在绿地建设中,局部采用这些老材料,比如园路铺地等。这些旧物再次得到利用,将基地中的历史信息传递给后人。在广场公园等绿地中,此类方法同样取得了经济实用和传承历史的双重效益。
以上可归纳为设计方法五:“老材料的再利用”,也就是将基地中拆除下来的部分建筑材料等,重新使用在新绿地的建设工程中,并适当加上提示信息,让游人知道这是旧物新用。
可以说,在上海新绿地中,已经初步探索了在城市绿地中传承基地历史的设计方法。在此向管理、开发、设计、建设和后期维护城市绿地的各单位提出倡议,创造更丰富的设计方式,在城市绿地中传承基地的历史,让城市绿地从它所在的土地上自然地“生长”出来。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