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甘南州草地资源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甘南州草地资源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发布于:2015-09-01 16:42:01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1 甘南州自然生态环境概况;
  甘南州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接壤带,北纬33°06′30″-35°34′00″,东经100°45′45″-104°45′30″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全州由山原、山地丘陵和高山峡谷三个地貌类型组成。海拔最高4900m,最低1172m,平均3000m左右。地形比较复杂、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光照充裕,太阳年总辐射量在433.39-5,486.7兆焦/m2之间,但利用率低、热量不足、垂直差异大、无霜期为30-200天、降水较多、地理季节分布差异显著。
  甘南州是甘肃省的主要牧区之一,牧业是全州的支柱产业,1990年畜牧业生产总值9266.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8.46%。全州土地总面积为5812.14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53%;耕地面积为181.49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3.12%;草地面积4084.8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0.28%,草地畜牧业成为本州长的主导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甘南州的草地畜牧业,对振兴甘南州的民族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甘南的草地畜牧业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草业的系统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认识不足对草地资源缺乏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地长期超载过牧,草地退化和草地沙漠化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加上鼠虫和雪灾等危害。使草地环境日趋恶化,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平衡失调,影响了草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草地畜牧业稳定、高效、持续地发展。
  本文就甘南州草地的数量,特征及现状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加快甘南州草地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建设措施。

2 甘南草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1]
  甘南州草场牧草茂密、全州除少数地方峰岩裸露外,植被覆盖度达85%以上,其中600亩以上连片的天然草地总面积为3758.30万亩,占80%以上,且多为山原地貌,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放牧。
  全州共有草地面积4084.88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70.28%,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为3848.02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94.20%,天然草场平均亩产鲜草336.76kg,总储草量为120亿kg左右。天然草地理论载畜量为621万个单位,每6.25亩可养一个羊单位。草地主要分布于玛曲、夏河、合作及卓尼的部分地区和碌曲四县一市,饲养方式多为逐水草而游牧。
  草地有分布联片、牧草种类蘩杂,产量高,自然载畜量大,牧性强,季节性明显,畜种配置适宜等特征。
  全州草地可分为: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亚高山灌丛草甸、林间草甸、盐生草甸、沼泽草甸和山地草原7个草地类、17个草地组,29个草地型。在天然草地诸类中,亚高山草甸草场成为甘南天然草地的主体和精华、其次是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场,以上两类草地合计占全州草地总面积的86.97%,这两类草场的兴衰,左右着甘南畜牧业的生产形势。
  组成草地植被的植物有94科,369属,917种,其中可食牧草有890种,牧草以禾本科莎草科为主,豆科牧草较少,主要有披碱草属( Clinelymus),鹅冠草属( Roegneria),短柄草属( Brachypodium)、翦股颖属( Agrostis)、凤毛菊属( Saussurea)、蓼属( Polygonum)、委陵菜属( Potentilla)及野碗豆( Vicia amoena)、野苜蓿( Medicago lupulina)、小黧豆( Lathyrium quinquenervius)等,草丛平均高度35cm。这些植物以各自相适应的生态幅度,互相组合,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草地植被,在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综合影响下,一般从四月下旬开始萌发,九月中旬开始枯黄,枯草期达七个月。牧草具有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高及纤维素低的“三高一低”特点,且热值含量高,耐家畜啃食和践踏。

3 甘南草地资源现状
3.1 面积大、 类型多:
  全州草地总面积4084.88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70.28%,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为3848.02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94.20%,平均亩产鲜草336.67kg,总储草量为120kg亿左右,理论载畜量为621万个羊单位。草地主要分布在玛曲、碌曲、夏河、卓尼的部分地区及合作四县一市(见表1)。
表1 甘南州各县草地面积统计表(单位:万亩)

县名项目
全州

玛曲

碌曲

夏河

合作

卓尼

迭部

舟曲

临潭

总面积
4084.88
1365.93
741.20
739.62
261.00
498.50
227.34
128.14
123.16
比例(%)
70.28
33.44
18.14
18.11
6.39
12.20
5.57
3.14
3.02










3.2 草地产量简评
  根据1979年—1982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然草地资源调查,草地可分为7个草地类,17个草地组,29个草地型。从各类草地的数量及质量来看、亚高山草甸草地是甘南天然草场的主体和精华,各县均有分布,是面积最大,利用价值最高的一个草场类型,总面积1992.07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911.74万亩,占全州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3.71%,平均亩产鲜草374.72kg,总载畜能力为343.46万个羊单位,7.79亩草地可养一个羊单位,其次是亚高山灌丛草甸草场、是甘南的第二大类草地类型、总面积1260.84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188.34万亩,占全州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33.55%,平均亩产鲜草291.03kg,10.03亩草地可养一个羊单位。另外,高山草甸类、林间草甸类、盐生草甸类、沼泽草甸类、山地草原类草地面积分别为:201.47万亩;42.03万亩;5.62万亩;207.55万亩;48.73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分别为:199.61万亩;11.30万亩;5.30万亩;199.71万亩;43.09万亩。分别占全州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61%;0.32%;0.15%;5.61%;1.21%,平均亩产鲜草分别为:165kg;236.31kg;479.75kg;454.46kg;160.78kg(见表2)。
表2 甘南州7 类草地生产能力统计

项目草地类
总面积(万亩)
可利用面积(万亩)
比例%
产草量(kg/亩)
总储草量(万kg)
亩/羊(单位)
理论载畜量(万羊)
高山草甸类
201.47
199.61
5.61
165
3.29
17.69
11.28
亚高山草甸类
1992.07
1911.74
53.71
374.72
71.64
7.79
245.41
亚高山灌丛草甸类
1260.84
1188.34
33.39
291.03
34.58
10.03
118.48
林间草甸类
42.03
11.30
0.32
236.31
0.27
12.36
0.91
盐生草甸类
5.62
5.30
0.15
479.75
0.25
6.09
0.87
沼泽草甸类
207.55
199.71
5.61
454.46
9.08
6.43
31.06
山地草原类
48.73
43.09
1.21
160.78
0.69
18.16
2.37
3.3 草地质量简评
  草地的产量与质量是通过划分类型等级判定的。“等”是表示草地质量的好坏,以牧草适口性,营养成分和利用程度分为五等(见表3)。“级”是表示草地产草量的高低,共分为8级(见表4)。草场中四、五、六级比例量大,相应产草标准在亩产鲜草100-400kg之间,这三级草场占全州可利用草地面积的80.39%;二、三级草地产草在亩产鲜草400-800kg之间,这二级草地占全州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18.24%。七级草地仅占1.37%,说明该州天然草场的类型和级差差异甚大,产草量差异明显载畜量也各不相同,根据中国北方草场资源调查办公室拟定的等级划分标准和甘南各类型草场植物组成,利用程度及牧草产量资料进行判定。参加评价的3758.31万亩草地面积中,可利用面积为3559.07万亩,评价结果是:
表3 甘南州各县草地质量分等统计表 单位:万亩

等级地点

I等

II等

III等

IV等

V等

总计

夏河县

面积

273.98

732.67

0.84


35.75

1042.84

%

26.27

76.26

0.08


24.05

100

碌曲县

面积


7.53

240.97

228.32


536.60

%


14.03

44.91

41.06


100

码曲县

面积


795.15

250.69

234.01


1279.85

%


62.13

19.59

18.28


100

卓尼县

面积


174.15

186.69



360.03


%


48.26

51.74



100

迭部县

面积


125.10

79.64



204.74


%


61.10

38.98



100

临谭县

面积

4.97

9.82

62.31



77.10

%

6.45

12.73

80.82



100

舟曲县

面积


42.45

14.66



57.11

%


74.34

25.66



100

合计

面积

278.95

1954.66

835.79

454.33

35.35

3559.07


%

7.48

54.92

23.48

12.73

0.99

100

表4 甘南州草场产量分级统计表 单位: 万亩

等级地点
2

3

4

5

6

7

总计

夏河县

面积

5.80

38.89

142.02

556.67

250.82

48.64

1042.04

%

0.56

3.73

13.62

53.38

24.05

4.66

100

碌曲县

面积

32.66


393.17

110.77



536.68

%

6.09


73.27

20.64



100

码曲县

面积

208.94

134.28

234

123.16

579.46


1279.85

%

16.33

10.49

18.28

9.62

45.28


100

卓尼县

面积


131.78

168.45

4.66

55.95

360.83



%


36.51

46.68


15.51


100

迭部县

面积


87.17


53.50

63.99


204.74


%


42.57


26.17

31.26


100

临谭县

面积


9.82

45.47

17.06

4.75


77.10

%


12.73

56.98

22.13

6.16


100

舟曲县

面积




22.56

34.55


57.11

%




39.51

60.49


100

合计

面积

247.41

401.93

983.12

888.46

989.52

48.64

3559.07


%

6.95

11.29

27.62

24.96

27.81

1.37

100


4 草地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
4.1 超载及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
  草业系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系统,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其认识不足,在草地资源利用上长期处于掠夺式经营,使草地生物多样性失衡,毒杂草量增加。目前全州中度及重度退化面积在3260亩,占全州草地总面积的50%,毒杂草由30%上升到55%,牧草高度由75cm下降到15cm,导致产量下降35%,并且部分地区出现沙化现象,草地一旦沙漠化,就标志着草地作为家畜放牧基地和牧业生产资料的属性基本或完全丧失,也标志着草地崩毁或即将崩毁。
  草地退化使草地的产草量下降,载畜量减少,直接给草地畜牧业带来损失。面积3848.02万亩的草地1982年至1996几年的时间,牧草总产量从5610kg/hm2下降到4500kg/hm2,下降率为35%,而毒杂草量增加25%,优良牧草减少20%。调查表明,全州因草地退化年损失牧草总量80kg/hm2左右,占全州总产草量的17%,1998年底各类牲畜实际存栏数为48.7%万羊单位,超载46.8%。这种退化状况,已对牧民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4.2 生物种质遭到严重破坏:
  河曲马牦牛、藏羊、厥麻猪是适应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特殊环境的独特种质资源。高寒草地是世界唯一的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生物种类丰富。类群从基因、细胞、个体或生态系统各个层次,均能为人类提供有价值的野生、家养或栽培生物的种质、遗传基质特殊基因材料。这些生物种生存环境严酷,由于滥扑乱杀和滥采乱樵,以及草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生物种质遭到严重破坏、优良牧草减少,毒杂草增加,一些特有种质资源已丧失而无法补救。如合作市与七十年代相比,植被覆盖度降低了19%,群落中的小高草趋于消失、逐渐被棘豆、龙胆等毒杂草所代替。
  生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可再生和可更新的资源,为了满足当代人类及子孙后代的需求,寻求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已迫在眉睫。
4.3 鼠虫灾害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对天然草地来说,长期超载过牧、牲畜过度啃食是最主要最普遍最根本的退化原因,其次是鼠虫害。据有关资料表明,甘南共有鼠害面积487.62万亩,占全州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3.92%;虫害面积204万亩,占全州可利用面积的5.67%,年损失牧草11亿kg,可供53.46万个羊单位采食一年。另据调查:甘南草地有各类鼠46种,隶属3目11科,以中华鼢鼠和达乌尔鼠兔危害最严重,其次是甘肃鼢鼠、西藏鼠兔和根田鼠。害虫有蝗虫、草原毛虫。达乌尔鼠兔的危害特点是:采食牧草、打洞掘土、减少生草面积,造成水土流失和地表凸凹不平,草地的破坏率达50%以上,危害严重的地区,使大片优良草地变为“黑土滩”。每公顷有洞口125-1700个,每公顷土丘覆盖面积有46.64-47.86m2,平均每只日食鲜草63g,一年消耗牧草22.68kg,草地由原来每亩产草799.6kg下降到每亩359.2kg,下降了55.1%;中华鼢鼠打洞掘土、采食牧草根系、降低草地生产能力,在沟谷台阶地每公顷有中华鼢鼠30只,破坏量为3279.30m2,在阳坡,每公顷有13只,地表破坏量为1239m2,这表明中华鼢鼠的破坏能力与生态条件有关。此种鼠每只日食鲜草253g,活动时间为4-10月,约200天,共消耗牧草50.6kg。
  草地植被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造成了草地生态环境和区域气候的变化。从1950-1990年,全州共发生大范围风雪、寒潮和强降温灾害78次,平均每年有1.95次;发生暴雨、冰霉灾害共计279次,平均每年7次。1961年-1980年全州出现53次干旱,导致牲畜成批死亡。例:1974年碌曲县春末夏初干旱,导致1975年春乏期,造成牲畜死亡33.679头,占当年初总畜数的9%,仔畜死亡6996头,成活率仅为66.9%。我州地处江河源头,生态平衡的失调,造成草地保持水土能力减弱,水土流失严重,已构成对下游洪涝灾害的威胁。
4.4 草地经营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
  草地退化影响到家畜品种的退化,个体生产性能降低。据调查,60年代至70年代牦牛平均胴体重约105kg左右;藏羊胴体约28kg左右;80年代牦牛96kg左右,藏羊25kg左右;90年代牦牛胴体86kg,藏羊23kg左右。
  牧业产值近年虽有增加,但同内蒙等地相比,差距较大,牲畜出栏率低(生产性能逐年降低)是产肉能力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5 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5.1 制止破坏草场、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甘南州草地退化、沙化的原因、除干旱加剧等气候因素和鼠虫害外,最主要的还是草地超载过牧、大量垦植,不合理利用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应绝对禁止挖掘一切防风固沙的植物,合理开发中药材资源,减轻放牧强度,促使生态环境逐渐走向良性循环。
5.2 以草定畜,加快畜群周转:
  草地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又是一个宠大复杂的生态系统,实践证明: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则很难在短期内恢复。“以草定畜、限制超载”是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的关键。目前草地承包已逐渐到位,今后要对承包户的草地按面积等级科学地确定载畜量的最高限量,合理利用草地,保障牧草完成生育期使其得以繁衍、更新。另外,利用牧草生物的季节性规律,扬秋、夏青草期之长,避冬春枯草期之短;在青草期尽量多养、快肥、早出栏,在枯草期(尽量)集中饲养保住基础母畜,育成母畜和良种公畜,把牲畜饲养量和牧草量的盛衰期协调起来,这样既可发挥羔羊、犊牛阶段发育快和饲料报酬最高的优势,又可加快畜群的周转,提高经济效益;既有利于提高母畜比重,优化畜群结构,又有利于减轻草地压力,恢复草地生态平衡。“提高母畜比重——加速繁衍——快速育肥——扩大出栏”应成为甘南州的草地畜牧业最佳的生产模式和周转方式。
5.3 加强人工草地建设,提高第一生产力:
  人工草地可大幅度提高牧草产量,同时还可提高饲草质量。因此,它是解决冬春季饲草不足,牲畜乏弱、遇灾既死、限制畜牧业增长的关键。建立稳定高产的人工草地,是解决草畜之间季节不失衡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冷季放牧家畜营养需要以及维持平衡饲养的必备措施。为此,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人工草地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且形成了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如新西兰人工草地占草地总面积的66%、澳大利亚60%、而我国仅点2.3%,因此应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发展饲料加工业,加强冬季补饲,这是甘南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5.4 加快草地法制建设,强化草地资源管理:
  在开发利用草地资源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保护草地资源的各项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逐步健全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草地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各类型草地载畜量,放牧强度等方面的定量标准。
5.5 实施综合治理,实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草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注重各个部分和环节的协调与全面发展。将草地管理、保护、利用开发建设、监理相统一;政策、科技、投入、市场相统一;土壤、牧草、家畜、人口相统一;光、热、水、肥、气候相统一;搞综合治理,才能大见成效。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13 万条内容 · 26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花卉苗木锈病的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

  锈病是花卉和景观绿化树木较常见和严重的一类病害,世界均有分布,我国各地多有发生。锈病种类很多,在园林方面主要危害蔷薇科、豆科、百合科、禾本科、松科、柏科和杨柳科等近百种花木。发病后蒸腾和呼吸作用加速,光合作用弱,生长势减弱,叶片提早发黄脱落,或引起枝干肿瘤、果实畸形等,降低产量和观赏价值,严重时甚至死苗,造成重大损失。  1 症状特点  病株大量出现锈色孢子堆而得名,在叶、茎等部位,先出现淡绿色小斑点,后扩大成锈褐色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为夏孢子堆;有的成橘红色到黑色小粉堆,为冬孢子堆;也有生蜜黄色到暗褐色点或粒状,为性孢子器;还有的生许多淡黄色、灰黄色到灰褐色稍隆起或刺毛状物,为锈子器、枝干上生肿瘤、丛枝和粗皮等,果实畸形或开裂。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