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节能技术 \ 从环保设计概念剖析公路景观设计

从环保设计概念剖析公路景观设计

发布于:2015-08-28 09:53:28 来自:环保工程/节能技术 [复制转发]



在我国,高速公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等均对绿化提出了要求。后来环境保护日益强调,又专门制定了《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公路绿化规范》等。在高速公路绿化上,最初而又最多考虑的是安全和经济方面的因素,后逐渐融入了生态、景观方面的要求。从最初的种植行道树,到边坡绿化,直到中央分隔带、边坡、互通立交和服务区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绿化;在生态观念的渗透上,也有一定深化,设计手段进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信息时代。
1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过去公路景观设计一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开展公路景观设计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无论设计内容或设计手段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现有的研究也仅限于对高速公路用地范围内的绿地进行绿化美化方面的探讨,全面且系统地对高速公路景观问题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与关注。近年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推进,公路景观绿化工作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1983年,我国交通部制定颁发了《公路标准化美化标准》,即GBM工程,要求道路畅通、整洁、绿化、美化,道路景物交叉协调,构成流畅、安全、舒适、优美的道路环境。在现行公路设计规范中,对公路线形与环境的协调等等作了一些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在高速公路的设计中也考虑了某些景观设计的原则,如注意立体线形的舒畅,避免大填大挖,保护周围环境、景观和生态平衡等等。在某些地方,已有绿化园林公司承担了高速公路绿化方案的专项设计和种植栽培工作,设计手段也已经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
伴随我国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公路的行驶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公路环境的保护也做了很多工作。由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1983年交通部制订颁发的《公路标准化美化标准》,已不能满足不同环境等级的公路绿化、美化的需要。此外,我国的公路景观环境建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公路绿化、美化效果也没有完善的评价方法。因此,在公路景观环境建设的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第一,对公路景观环境建设的内涵认识不清,容易造成建设资金的无端浪费;第二,道路绿化、美化科学性不足,忽略了道路景观建设应强调功能性和美观性的统一;第三,道路绿化、美化技术水平低,绿化美化效果难以保证。
人们对公路环境问题的关注,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对公路景观、生态进行探讨。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熊广忠先生是国内较早研究公路景观的学者。他提出,公路美学的基本理论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动视觉特性的应用,二是公路线性自身的协调,三是公路线性与环境的协调。他认为,公路要形成优美的景观,首先要搞好线性设计,要保护好自然环境,设计、施工不对其有大的破坏,公路景观要反映地方特色和公路特征。熊先生还对绿化间距以及景物印象的车速与距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任福田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考虑驾驶员心理特性的道路线形设计新理论,其论著《交通工程心理学》成为公路景观设计的基础;徐吉谦先生在其新版的《交通工程总论》中,把公路景观单独作为一章,对公路景观进行了有益的探讨;长安大学张玉芬教授在交通环境领域也有很多贡献,对公路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若干问题作了较多的工作。
2公路景观特征分析
“景观”最初的含义更多体现在视觉、美学方面,即与“风景”、“景物”同义或近义。随着社会发展和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人开始用社会的和生态的眼光关注生存环境。人们对景观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也随之拓展,不再把它当作仅供人欣赏的视觉关照对象和毫无生机的地表空间景物,而认为“景观是在地貌运动过程和各种干扰作用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的社会和生态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的宏观系统”,即:景观同时体现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的约束,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的交流和融合。公路附着于大地表面,属非自然环境,是具有供汽车行驶功能的人工构造物。因此“公路景观与单纯的造型艺术、观赏景观等存在显著不同为满足车辆通行功能,在具有自身形态性能、组织结构的同时,又包含一定的社会、文化、地域、民俗等涵义”。也就是说,公路景观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功能性和观赏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身,是公路与周围景观共同构成的景观综合体系。
2•1公路景观特性
公路穿越荒野、沙丘、农田、湿地、丘陵和湖泊等各种自然地貌,生态结构复杂,景观类型多样,故公路景观不同于城市和乡村景观,也有别于自然山水和风景名胜,它有自身鲜明的特性。
2•1•1带状性
公路是线性构造物,公路景观也就随公路的延伸而连绵起伏,形成一个宽窄不断变化的带状空间。乘客被限定在带状空间内做高速运动,因此其视线将受到一定局限。但通过这种带状空间横向宽窄的不断变化,或峰回路转,或豁然开朗,或盘山而上,或涉水而过,纵向绵延几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跨越不同的气候带。虽然乘客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单一的线性运动方式,但因沿途宏观景观的交替变换、细微景观的丰富性和特异性,非但不会使运动过程有单调感,相反时常会有惊喜发现。
2•1•2动态性
公路景观以动态序列性景观为主。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乘客以高速运动方式在公路线性空间内行进,因此公路景观有别于以步行等低速运动或静态方式欣赏为主的景观形式。受高速运动的影响,人的视觉接纳能力限制,乘客只能走马观花对公路景观留下整体宏观印象,而忽略较多细节。同时,车辆在公路上的行驶方向使公路景观也具有典型的单向序列性,即使对同一公路,因来去方向不同也会获得不同景观印象。当然,在公路沿线合理利用景观资源,适当布置休息服务区、观景台等设施,也可使游客有机会欣赏静态景观。这种局部的静态观景,不仅有利于缓解游客因长时间高速浏览窗外景致所造成的视觉疲劳,也有助于丰富整个旅途体验,做到动静结合
2•1•3四维性
公路景观不只是位置变化的三维空间,它还与时间存在密切关系。这种四维性不仅体现在前后伴随的空间序列变化,也体现在周边环境的季相、时相、位相变化以及人的心理时空变化。
2•1•4多元性
公路景观由自然的和人文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多种元素构成。它既满足运输功能,同时又要被赋予一定的历史、文化、地域和民俗等内涵。以往对公路景观的理解多局限在视觉品质的考虑和评价,而实际上乘客的感受是全方位的。虽然还是以视觉感受为主体,但听觉和嗅觉也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清脆的鸟鸣、混杂着淡淡青草味的新鲜空气都同样能给驾驶人和游客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
2•2公路使用者要求
公路使用者包括驾驶员、乘客、行人、路域居民及游客等,欣赏者不同,视点不同,对景观要求也不同。驾驶员和乘客以欣赏公路动态景观为主,路上行人以欣赏静态景观为主;路域居民及游客等所欣赏到的则为外部景观。
2.2.1自然景观的完整性
人类需要生存的同时,也需要美。公路所处的外部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隐含着与自然、生态等诸多平衡,人类的活动应以最大限度保持自然界的平衡为前提。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平衡,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的价值。自然界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经济价值、多样性价值和审美价值,但人们往往只注重第一部分,而忽略后两者。自然界的经济价值,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巨大物质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总和,它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原材料、能源、药物等,还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生物圈环境,对稳定和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类所需要物质100%来自生物圈,其中2%靠水体提供,98%靠土地提供。因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和维系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大自然秀美的山川、奔腾不息的河流及蓝天白云构成美丽的图景,使人们赏心悦目、精神愉快,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这种生机勃勃、多样统一的自然景观,对人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和维系人类生存的精神财富。
2.2.2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性
人类从自然中来,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始终存在着“返璞归真”的愿望,“钢筋混凝土森林”是人们必将厌倦的对象。在公路景观的构成因素中,自然景观空间分布广阔,随季节变化个性明显,是公路景观环境的主体,它决定了公路景观的基调。公路使用者要欣赏的是公路景观的自然性和原始性,任何喧宾夺主的非原生景观均会对自然的主题造成破坏,形成视觉和心理污染。从另一个方面看,公路景观是“此”与“彼”的相互作用。所谓“此”,是指公路自身景观,所谓“彼”,则是指公路沿线景观。公路自身景观和公路沿线景观的这种相互作用以协调性为纽带,以共同塑造公路景观的整体意象为目的。公路使用者对公路景观的整体意象,是对公路自身景观和公路沿线景观的分别意象,以及对其间关系的联想所组成的具有统一情感激发作用的系统。按照系统论原则,整体意象不是各部分意象的简单叠加,而是各部分意象中共性部分的升华。如果部分脱离了整体,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为此,可以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关系,以及公路自身景观与公路沿线景观的相互依存关系。所以公路自身景观的营造不必求“新”,而应求“融合”。
2•2•3景观的多样性
人类具有足够的好奇心和猎奇心,渴望得到不断变化景观的刺激。人靠视觉来认识景观环境,并且所得到的视觉感受通常比预想的要多。同其它景观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公路景观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公路的动态景观以一系列“显现”和“隐藏”的交替变化,呈现给驾驶员和乘客。可以设想,一条两侧是田野风光的公路,在曲线后隐藏有一个湖泊:当车辆驶入这条路时,乘客首先看到的是公路本身;而后,田野进入视线,新的景象展现出来;最后,行至弯道处,湖泊景象赫然入目,美不胜收。一条景观单一的公路不会有很强的感染力,即使其景观品质再好,再具特色,最初的良好印象也会因很快就被品味完而显得单调。只有使公路两侧的景观错落有致,随着车辆的前行,景观不断峰回路转,才会使人始终保持一种新奇感和探究欲望,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人的大脑会对视觉所接受的事物进行对比,并对差异产生反应。在公路上行驶,人的大脑始终保持着对已显现景观的印象和对正在浮现景观的分析,这种印象和分析之间的差异使人感受到生动的对比。也就是说,公路景观的并置和迭现使公路充满活力。
2•2•4景观的地区特性
人类具有求知欲。不同地区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气象及社会环境等;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群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审美观。归纳起来,不同地区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地区独特的景观环境。公路使用者的求知欲在欣赏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的同时,品味地区特有的文化,领略地区特有风貌的过程中得以满足。
3可持续发展设计要点
3•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战略思想。目前已为全世界所普遍接受,并己上升为国家之间的行动准则。目前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理想被广泛接受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Bruntland)夫人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委员会上所作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Future,1989年出版了中译本)的调查报告中提出的,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上取得共识。这个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概念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从工程技术角度而言,可持续发展标志着采用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通过“零排放”或者“封闭式”工程,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的工业或技术系统。
3•2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3)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它是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4)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可持续发展的涵义相当广泛,除一般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外,还包括消除贫困等。在本文中,所谈到的可持续发展与上面引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涵义略有不同,这里谈到的公路桥梁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比上面《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涵义小。公路桥梁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仅仅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即使在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范围之内,也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尽管它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公路桥梁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也涉及到经济、政治、环境、文化等方面。现在,可持续发展已被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其指导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发展与限制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就我国的国情而言,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位的;但我们目前的发展,不能走“涸泽而渔”的道路,必须顾及后代人的发展和我国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应是协调统一的。寻求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是保证社会公正、经济高效增长和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关键,唯有如此才可能不断追求社会的进步和生活品质的改善。保护环境和促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保护环境无疑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环节。同样,离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保护环境也将丧失其物质基础。
3•3工程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
如前所述,保护资源与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这里讲的资源既包括土地、水等自然资源,也包括文化、历史等人文资源。研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的目的在于取得良好的、健康的,与自然相和谐的物质环境或实体环境。与此相关的公路桥梁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非再生资源与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建设先进的、宜人的、高效率的舒适的公路交通系统等。公路桥梁结构一经建成,就会长期留存在环境当中。公路桥梁是道路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规划必然是在考虑城市的未来发展规模之初就必须进入考虑范畴的。公路交通量的路网总体规划若只是按照近期规划设计的公路桥梁设计,则不能满足远期预计发展的需要;而如果按照远期规划的预测需求进行公路桥梁设计,又将会在近期内造成显著的浪费。如何按照城市的未来发展规模进行适宜的公路桥梁设计,做到满足近期需求,不会造成近期显著的浪费,又能方便远期目标的扩建或改建,这样的公路桥梁设计无疑是优秀的。
4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现代的人们并不仅仅满足事物的用途,还要求感受事物的美,这样人们总是尽可能使事物的功能与美融合起来。能吸引人并能给人以乐趣的各种事物与美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创造性的产物,同样交通也不能忽视功能与美的和谐统一。人们进行交通活动时,首先要求的是安全顺利地完成空间位置的变更,同时也要求提供舒适的车内环境和良好的道路视觉环境。这些就是人们对道路美学方面的需求,也是提出公路景观设计的出发点。
本文从公路景观的发展历史出发,主要探索了公路景观的特征,并提出了人性化设计思想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实际工程的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我国对公路与桥梁景观的研究较晚,目前还有还多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努力。
(1)公路景观研究不但要跨学科,而且要跨门类,不但要有交通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社会人文方面的知识,需要深厚而广博的理论功底。鉴于这些原因,未来的研究要继续汲取其它学科,尤其人文社科方面的营养,把这些学科中优秀的成熟的观点看法应用到景观理论,继续完善这一理论。
(2)由于公路景观的学科交融性强,故要把建筑学、园林艺术学的理论及分析问题的方法更好的融入研究中去,推进景观理论中个要素的研究,并指导实际工程的建设。总之,景观研究牵涉范围广,与人关系密切,需要注意到工程技术、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人才的通力合作,进行仔细的调查研究,尽量设计出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双方面需求的结构。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节能技术

返回版块

1.23 万条内容 · 11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低碳环保设计在乳制品包装中运用探索

自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以及今年的两会上提倡“低碳经济”后,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响应低碳行动,低碳生活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新潮流。从生活的每个方面做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低碳生活理念应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将成为包装设计的新趋势之一,同时也成为产品设计师必须思考的首要课题。一、低碳环保设计理念低碳设计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设计模式,低碳设计实质就是高效的能源利用、开发绿色材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创新、产业结构化使节能减排得以实现,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在生活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为环境保护作出一定的贡献。是在“绿色设计”的基础之上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低碳环保设计就是以设计为起点,降低产品在制造、储运、流通、消费乃至回收等各个环节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从而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就要求在设计产品时,始终秉承节约原则,使产品在满足了安全性、舒适性等功能要求以外,符合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的要求。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环境向好的方向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暖。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