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3 万条内容 · 15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唐朝的两个政治中心洛阳及长安洛阳平面近于方形,南北最长处7312米,东西最宽处7290米,面积约45.3平方公里。洛水自西南向东北穿城而过,分全城为洛北、洛南两部分。洛北区西宽东窄,故只能把占地大的皇城、宫城建在西端,恰好西部向南二十里左右可以遥望两山夹水的伊阙,可作对景。这样,只好把坊市建在洛南区和洛北区的东部,形成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东北角和全城的南半部为坊市的布局。和长安城相同,皇城在宫城之南,城内集中建中央官署。宫城核心部分“大内”为正方形,东、西、北三面,有东宫、西隔城和陶光园、耀仪城、圆壁城等重城环拥。洛阳城北为邙山,禁苑只能建在皇城、宫城之西,而不能如大兴那样建在城北。宫城的正门、正殿、寝殿等都南北相重,形成一条轴线,此轴线向南穿过皇城正门端门后,跨越洛水上的浮桥天津桥进入洛南区,直指南面外郭城门定鼎门,形成全城的主轴线。洛南区在这条主轴线所在的定鼎门街左右划为坊市,街西四行,街东九行,每行由南而北各分六坊,另在沿洛水南岸又顺地势设若干小坊,通计洛南区有七十五坊,以三坊之地建二市。在洛北区,皇城宫城之东建有东城和含嘉仓,其东也布置里坊,东西六行,每行由南而北四坊,共二十四坊。这片里坊之南有运河称漕渠,自西面引洛水入渠东行,供自东方运物资入城之用。在漕渠与洛水之间又建五坊,通计洛北区共有二十九坊,以一坊为市。洛阳全城共有一百零三坊、三市,南北两区街道虽不全对位,但都是规整的方格网,洛阳之坊大小基本相同,街道网也比长安匀整。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7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顺治七年(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率清军攻打广州城,清兵驻营在城北白云山下,南明两广总督杜永和(原为李成栋之副将)率兵驻守城池。双方在城墙内外展开长达10个月之久的拉锯战。广州市民英勇抵抗,“城中人亦撄城自守,男子上城,妇女馈饷(送饭)。清兵环围城外……”《尚氏宗谱》记载清兵尸体在攻城地点下堆得几乎和城墙一样高。后因叛徒叛变,清兵得以“藉薪竞渡,遂得炮台”,转而发炮猛轰内城,广州城沦陷。
·清咸丰六年九月(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船事件,伙同法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八年一月十二日(1857年12月28日),英法侵略军进攻广州的大北门及小北门,据守这段城墙上炮台的都统来存率军死守,重创来犯之敌,毙敌数百名。英法侵略军攻占广州后,广州附近居民组成团练,有义勇军数万人,不断袭击侵略者的据点。盘踞这段城墙的侵略军,成为当年义勇军攻击的重点对象。
·咸丰十一年(1861年),英法侵略军退出广州,撤退前把被广州人民击毙的部分官兵名单,刻碑嵌在城墙上。这方石碑成了侵略者下场的物证。
·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自上海返广州,就任大元帅。4月16日,沈鸿英在新街发动叛乱,举兵犯广州,前锋窜至越秀山之北。孙中山亲临镇海楼,指挥部队在这段城墙上布防,迎头痛击叛军,把叛军打得落花流水。接着指挥追击,连克新市、石井等地,有力地压制了叛军的气焰。
来源:广州日报
http://www.ce.cn/culture/worldheritage/200710/27/t20071027_13391260_5.shtml
回复 举报
随着广州商业和对外贸易的日益发展,城外的南面又发展出“民廛稠聚,海船鳞凑,富商异货,咸萃于斯”的新商业区。这方面,克路士也有比较具体的记载。他说:“郊区很大,人口众多,乃至有的葡人认为它的幅员可跟里斯本的相比。它人烟稠密,人多到简直难以进入河岸上的城门。进出的人群通常都吆喝吵嚷着叫让道给挑东西的人。”“郊区一排排的房屋跟城内的相似……郊区的街道在尽头处都有门,派有专人看守,他的职责是每晚锁门,玩忽职守要严惩,每条街都有一名警察和一所牢房。警察的责任要么是交出晚上在街上为非作歹的坏人,要么是替他作赔偿。因此每晚街上都有守卫,相邻的人则划分为区,每晚组成六个区,也就是值夜。城门一到晚上就关闭,每座城门的双扇门上贴有一张封条,盖有官员的印。天亮开门,也有个告示所有人的标记,那是一块胶板上签署有同一官员的名字。”克路士的这些记载,不仅说明了城外“人户众多”、“人烟稠密”,与中国文献记载相同,而且更重要的是详细记载了城外的“街道在尽头处都有门,派有专人看守”,和每晚组成六个区“值夜”的情况,表明官员对城外街道的安全非常重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