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资料库 \ 建筑中的奇葩——浅析独具匠心的徽派风格

建筑中的奇葩——浅析独具匠心的徽派风格

发布于:2015-08-17 16:56:17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资料库 [复制转发]

徽州文化,又称“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政治上大力提倡的“德治”和经济活动中讲求的“诚信”都是徽州文化的精髓。
作为徽州文化重要内容的徽派建筑,是中国最有名的古建筑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尊重自然,崇尚和谐人居的精神,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并流传数百年。徽派建筑蕴含着徽州从唐宋之时崛起直至明清时期鼎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观赏和使用价值,为研究建筑历史及建筑设计、技艺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例,对于当今建筑设计、构造的参考借鉴,乃至对于日益发展的旅游事业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徽派建筑的形成
徽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气温一般南高于北,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一月平均温度为0~4℃,七月为27~29℃,10℃以上活动积温为4620~5300℃。当强大寒潮过境时,往往气温骤降,甚至冻害越冬作物。无霜期约为200~250 天。在这片土地上徽州的先辈在古徽州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繁衍,在为改善居住环境而成年累月的劳动创造之中,创造了辉煌的建筑文化。徽派建筑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的古建筑流派之一。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此后雄踞中国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唯一可以与财力雄厚的晋商平分秋色、鼎足而立的商贾大帮。与此同时,一批批富商大贾不断涌现,清代垄断盐经营的徽商竟富得可以先后接待清帝康熙、乾隆南巡。另外,徽州人“儒而后贾”、“贾而好儒”,广交官府、文士,有的本人就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因此“亦儒亦贾”,实现了“官”“贾”“儒”的三位一体。
这些徽商为光宗耀祖、炫跃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造园林……给徽州的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纯正天然的乡土气息;加之徽州盛产木材,民间向来就有雕刻、绘画传统,砖雕、木雕、石雕别具一格;同时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布局结构、内部装饰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不仅实用性强,而且内涵丰富,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
徽州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楼上厅”形式,这是越人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在潮湿山区能有效防止瘴疠之气的入侵。后来中原士族大规模迁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就成为最佳选择。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解决通风和光照方面的问题,由中原士族带来的“四合院”形式逐步演变成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另外,山区木质结构的房屋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马头墙应运而生了。正是在外来文化与原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徽派建筑风格一步一步地形成了。

二、徽派建筑的构成
徽派建筑通常包括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三类。
徽州人讲究“无山无水不成居”,重视房屋布局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画面。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式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古徽州盛行尊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据记载,“新安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礼,彬彬合度。”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风格古雅的祠堂群,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封建宗法势力的博物馆。古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规模胜似琼楼玉宇,以显示家族的昌盛。呈坎罗东舒祠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融“古、雅、美、大”于一体。著名的祠堂还有龙川胡氏宗祠、黟县敬爱堂、棠樾清懿堂(罕见的女祠)等。
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为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表彰宦绩政声、孝子义士、节妇烈女等,徽州人多采用“立牌坊”的办法,以传显荣光、流芳百世。古牌坊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规模宏大;每一块梁枋,每一件镶嵌都合乎力度,在选址、造型、雕刻、用料等方面均有讲究。牌坊型制不一,雕刻精细,流檐翘角,宏伟壮丽。这些气势恢宏、拔地而起的牌坊,向来访的人们诉说着一个个忠、孝、节、义的故事。

三、徽派建筑的特点
1、在布局特征方面,徽州建筑布局一般顺应自然山水形势,包括建筑的起承转合和层高的起伏。这使徽州建筑群的秩序依附于自然山水的脉络。而徽州建筑中天井的灵活性及单体形态的简练性,使得建筑与自然更加协调。
2、从形象特征来看,徽州建筑除祠堂、牌坊和景观建筑外,民居等大多数建筑的形象,都通过国粉墙黛瓦的马头墙组合起来,而失去单体的个性。这使得徽州建筑形象上群体组合的韵律更突出。
3、就其精湛的砖、木、石雕工艺而言,从入口门罩和八字墙上的砖雕,到登堂入室后,梁架隔扇栏杆上的木雕、彩绘,以及台阶、柱础的石雕,无不精美绝伦。大凡见过徽州建筑中的三雕,再看中国其他地区民居的类似雕刻,总不免有粗疏之感。
4、徽州“其风最为近古”。徽州文化的精神特征更多地体现儒家伦理的有序、敦厚、沉稳、静谧。如果说,苏州建筑园林特质如汤显祖所概括的那种不拘法度的“风流”,徽州建筑则表现为一种“理趣”。
5、街巷景观量丰富,几乎达到“步移景异”的程度。街巷空间目标模糊,曲折通幽,层次丰富。
6、徽派建筑注重人本观念,如:用于村民交往的公共亭阁、廊桥,增加了私密性的影壁,以及小巷的门楼或拱门,无不体现对人的关怀之心。

四、徽派建筑的文化意蕴
在徽州建筑的物质文化中隐含着深层的精神文化。它们虽然是无形的,却在时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为建筑物质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感性的有利条件。
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集中反应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学倾向,房屋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代表徽州人一种特殊的精神寄托,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文化受到了古典生态观中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外表具有宗教的神秘色彩,实质上体现了古代人们朴素的自然观和生态观,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也体现了对自然的顺从和适应。它们以最直接的方式与自然接触,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的形式,定居地靠近水源及物质材料的获取场所,建造材料与营造方式都是当地所能获取的。
此外,儒家思想的宗法礼制文化、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道家老庄哲学、“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无一不在这些精美的建筑中体现出来。它们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宝藏;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其精神内涵的作用远超出了建筑本身的功能。

结语
建筑是一种丰富的信息载体与文化形态,它是那个时代、民族、那个国家、地域的社会观念、经济基础的综合。既有人们对材料、结构、加工工艺的理解,即自然科学的信息凝聚,也有人们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反馈。这些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的徽派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建筑造型与丰富多彩的设计思想,不仅为我们后人建造了一个精彩的物质世界,也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精神文化世界。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
  • co1442977302144
    好资料,谢谢楼主分享!
    2016-03-09 22:23:09

    回复 举报
    赞同0
  • zaq3384277
    zaq3384277 板凳
    现在兴建的许多徽派建筑,已经将徽派建筑的内涵抛弃,只留下马头墙和粉墙.
    2016-03-09 19:09:09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资料库

返回版块

13.59 万条内容 · 18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混凝土结构设计(朱彦鹏)

混凝土结构设计(朱彦鹏)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