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农田土整 \ “GPS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GPS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于:2015-08-13 11:15:13 来自:水利工程/农田土整 [复制转发]
GPS是导航卫星测时和测距/全球定位系统英文(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 System)字头的简写。该系统是美国自70年代开始研制的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到1994年有24颗在轨卫星连续向地面发射信号,供位于海、陆、空的固定和移动接收机接收,实现在地球上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刻的自动定位,GPS定位的特点[1]:①全球地面连续覆盖,24颗均匀分布的卫星保证地面上任何地点、任何时刻最少可以接收4颗以上的卫星信号,最多可以接收11颗卫星信号,从而保障全球全天候连续、实时、动态导航、定位;②功能多,精度高,可为各类用户连续提供动态目标的三维位置、三维航速和时间信息;③实时定位速度快,可在13内完成;④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⑤操作简单,观测简便;⑤两观测点问不需通视,大大减少了建立砚标的费用。

GPS定位技术己广泛应用于海空导航、车辆引行、导弹制导、精密定位、工程测量、设计、施工、验收、动态监测、设备安装、时间传递、速度测量等领域,尤其在测绘行业已取得可喜成果。GPS定位技术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发展很快,部分重点项目已经使用或正在使用GPS定位技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方案中明确要求,在全国水土流失监测中,尤其对地面监测,要充分利用GPS全球定位技术,实现数据的快速采集、对象属性的实时分析。就目前的应用现状看,GPS技术在水土保持上的应用还远落后于其他行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1 GPS定位技术在水上保持生态重建方面的应用
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对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速度,提高建设质量,增加科技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GPS定位技术可以应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1.1 应用于水保生态工程规划设计
生态建设规划需要调查评价土地利用现状、典型样点水土流失状况、地面坡度等数据,以往取得这些数据主要依靠外业常规测量或借助地形图资料,存在问题是外业常规测量费时费钱,且地形图资料不能反映最新地形地貌状况。利用GPS定位技术很容易完成图斑的跟踪、样点侵蚀量的调查及坡度量测工作,尤其在设计阶段,对水保工程的设计具有很大作用,如可以用GPS定位技术完成数字地面模型(DTM),用计算机设计软件完成拦泥坝工程设计等。

1.2 应用于水上保持工程施工放样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放样,以往采用经纬仪、水准仪、皮尺、罗盘等,操作比较繁琐,在地形条件复杂的区域,施工放样相当困难,精度难以保证。利用GPS定位系统中的RTK(实时动态)技术,很容易找到待定位的目标点。如果定位的精度要求不是很高,像梯田、造林地等的放样,利用GPS手持机定位放样,更简单容易,而且手持GPS接收机价格便宜,一般基层水利水保部门都可以买得起。

1.3 应用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竣工验收
由于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特殊性,以往的验收大部分采用现场抽样查看的形式,对实施工程的图斑、位置无法精确测量和定位。如果使用GPS定位技术,现场跟踪图斑,可很快确定出图斑在图上的位置和面积,观测出主要工程指标,确定工程设计的完成情况。

1.4 应用于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对自然水土流失的监测,宏观方面可建立GPS控制网,在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像控点测量,为航空遥感像片的定向提供加密点,用于宏观区域和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信息的采集、提取;在微观方面,可利用GPS技术监测沟头前进速度、沟底下切速度、沟缘线后退速度,甚至可以监测典型样点水土流失量(流失厚度)。对人为水土流失监测,一是可以定期观测开挖面、堆积面的变化情况,二是可用GPS现场测量挖填方量、堆积量和弃土弃渣量,三是可用GPS在最短时间内比较准确地确定开荒、毁林及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数量、面积等。

1.5 用于水上保持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数据更新
“3S”集成系统已开始应用于国家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和水土保持监测项目,GPS在“3S”系统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建立控制网,为数字化测图提供野外基础控制数据。②为信息系统提供图斑补测、补绘和更新工作。现已成熟的RTD GPS技术、RTK GPS技术甚至事后处理的普通DGPS(差分GPS)技术都是野外空间数据采集比较好的工具,能为GIS提供质量好、精度高的矢量数据。同时,可通过DGPS精确定位,实时测量训练样地面积,建立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数学关系,提高遥感图像分类的精度。

2 GPS定位技术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方法

2.1 在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用GPS中的RTK技术,把1台基站架设在某已知点或明显地物点上(该作业尽量设在作业区的中心位置),用流动站跟踪图斑,并赋图斑属性代码。经室内处理,可得到精度较高的三维土地利用图。
(2)坡度、沟道比降测量。用GPS测出坡面或沟道上下游两点的三维坐标,解算出两点间的距离和高差,可求得坡度和沟道比降等指标。
(3)拦泥坝工程设计。利用GPS测出坝址处一系列地形地豸特征点的坐标数据,通过后处理,求出各特征点的坐标,利用相关软件编制成数字地面模型,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完成拦泥坝工程设计。用这种方法进行工程设计,自动化程度比较高,可提供多方案比较,对设计结果进行修改也相当方便。

2.2 在工程施工放样中的应用方法
用GPS定位技术进行施工放样非常方便,根据精度要求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方法。①梯田、造林地、牧草地等水保措施放样:这类措施的放样精度一般要求比较低,用相对精度好一点的手持GPS接收机就可完成。操作非常方便,像手持罗盘仪一样,在地头走动,寻找待定点坐标完成定位。②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施工放样;应用GPS的RTK或RTD技术,基站安设在一已知点上,预先将待定点坐标输入流动站手簿,手持GPS流动站天线,按手簿上提示的方向寻找,很快就可找到待定点坐标。用同样方法确定一系列点,由这些点可以连成开挖线,确定开挖面。

2.3 在水土保持工程竣工验收中的应用方法
项目竣工验收中应用GPS的范围很广,在此举2个例子。①小流域综合治理竣工验收:按验收要求抽取一定比例的图斑,在现场对抽查图斑用GPS的RTK技术,求出图斑的面积,与验收图上的图斑面积比较,确定正确率。如果验收图已输入到信息系统中,可以把GPS观测的结果输入计算机,除能验证图斑的面积外,还可验证图斑边界和图斑位置的准确程度。②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验收:用GPS的RTK技术,观测工程主要指标,如坝顶高程、坝高、坝顶长、外坡比、内坡比、土方量、石方量等。如果原设计资料已输入计算机或用GIS管理,可以把GPS观测数据输入GIS系统,由计算机分析工程施工完成指标与设计值的差别,评价工程质量。

2.4 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方面的应用方法
(1)自然水土流失监测。第一,选定监测区域,收集监测区域有关资料(包括国家三角点、GPS点资料);第二,根据区域大小,按GPS网络规范要求进行GPS控制网设计;第三,野外先点、造标、埋石;第四,控制点观测;第五,内业解算、平差,得到GPS控制网作为动态监测的基础。在控制网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①宏观监测:在TM影像上找明显地物点,基于已建立 的控制网进行外业观测,求出一系列地物点坐标,作为TM影像几何精纠正的依据用于宏观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根据航测成图的要求,选一部分地物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根据航测成图的要求,选一部分地物特征点,经GPS外业观测,求出点的三维坐标,作为像控制点坐标,建立立体模型,采集有关数据,用于进行重点区域的监测。②微观监测:用GPS的RTK实时动态技术,把GPS的基站放在已建控制网的某已知点上,流动站沿沟缘线、峁边线、沟底线、沟头连续采集点的坐标,绘制出三维曲线,作为动态监测的基础,定期用同样方法观测,比较其变化情况也可以与以前的航片、地形图或野外实测的曲线比较变化情况。若用计算机处理,可以不讳得比较精确的变化量。
(2)人为水土流失监测。①开挖面、堆积面监测:布设一定比例的监测点,用GPS定期观测监测点的坐标变化情况,可及时了解流失量,也可预测新增流失量和流失速度。②弃土弃渣量测量:把堆积物近似看顾成多面体,用GPS测一些特征点的坐标,再模拟原地面形态,即可求出堆积物的数量。③人为破坏林草、植被面积量测:用GPS的RTK实时动态技术,基站架设在一已知点上,流动站沿图斑边界走一圈,在GPS手簿上就可显示出所测地块的面积。

2.5 在水土保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方法
(1)为全数字摄影测量、水土保持信息采集提供控制网其方法为:选择区域,控制网设计,野外先点、造标埋石,外业观测,室内解算,得到GPS控制网、在此网的基础上,利用GPS技术进行像控点测量,再进行室内加密,建立立体模型。通过自动DTM和半自动DTM软件,生成数字地面模型,作为信息系统的地形数据,作为GIS的专题数据。
(2)对信息系统图斑的补测、补绘和更新。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 需要及时更新数据、补充新的图斑,对重点监测区和典型样区,可用GPS的PTK技术对新完成的治理措施图斑和属性变更了的图斑进行了观测,将观测的数据输入信息系统,实现对图班的更新和补充。
GPS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的应用相当广泛,方法也很多,上边只提出了一些简单可行、一般技术人员都可操作的方法,由于实际工作性质和具体情况的差异,应用方法也有一定差别。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农田土整

返回版块

5.03 万条内容 · 12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3S”技术在集水高效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甘肃省中东部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长期受干旱制约,土地产出低、产量不稳定、投入效益差。从90年代起,甘肃省实施的利用自然降水、集雨节灌的集水高效农业发展战略,对解决我省中东部地区人民温饱和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克服在集水工程规划中存在的盲目性,科学地指导工程规划与决策,我们把“3S”技术应用于定西县高泉流域和静宁县靳坪集水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3S”技术及系统配置要求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