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节能技术 \ 有关加快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

有关加快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

发布于:2015-08-05 12:04:05 来自:环保工程/节能技术 [复制转发]



   论文摘要:分析了生态旅游的特性和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提出加快青海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对青海省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论文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对策;青海省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生态学、旅游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生态旅游不仅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而且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资源实现市场价值,而且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生态旅游的特性分析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既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2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2.1有利于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
  生态旅游是为了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活动。这里所指的资源既包括可供观赏的自然景观,也包括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活动中所消耗的能源和材料。因此,生态旅游强调把旅游带给资源与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限度内,旅游设施要与自然景观协调,达到并维持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同时,应倡导在能量消耗和转化过程中采用“消耗最小”的原则,一方面,要适度消费,各项基础设施要注重简单实用;另一方面,提倡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再生资源,例如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提倡水资源的重复使用。旅游的资源环境是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实现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2-3]。
  2.2有利于提高社会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和回归大自然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是一种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注重在旅游活动中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使人们在山林、草原领略大自然的野趣,体验环境变化,真正认识到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和人类发展的基础,学会珍重自然,热爱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
  2.3有利于物种保护
  青海省各类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而生态旅游十分重视物种的保护,如各类野生动植物以及在森林地带栖息生存的动物种群。在生态旅游中,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受到有效保护,有利于生物的繁衍、生息。

 3加快青海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3.1高点定位,精心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视人为自然生态的有机成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规划上,要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3.2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 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政企分开,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按照1个中心(保护旅游资源)和2个基本点(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



  3.3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
  (1)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中国避暑胜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并展示昆仑文化、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加快黄河上游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
  (2)建设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区。整合沿途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加快沿线观光休闲集镇建设、格尔木工业旅游区综合开发,全力打造以体验道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探险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
  (3)建设“三江源”生态精品旅游区。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4参考文献
   齐静文.泛化理解下的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分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43-45.
   王泽光.正确认识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J].魅力中国,2010(3):6-7.
   宋宇.浅析生态旅游的价值[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2):18-20,26.
   马丽坤,王骏章.浅议休闲经济与森林生态旅游[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2):8-9,12.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节能技术

返回版块

1.23 万条内容 · 11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探析九寨沟景区的生态旅游管理

摘要:九寨沟景区通过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新理念实现了景区管理理念的生态转型,开创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实现了环境保护主体的多元化,实施“六精五细”的管理举措实现了景区生态旅游管理的精细化,实践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为国内旅游景区的生态管理提供了参照。 关键词:九寨沟景区;生态旅游管理;多元化主体;精细化管理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海拔在2 000米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当完整,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和大片原始森林,不但有五花海、五彩池、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等绝佳的风景,还拥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贵动物资源。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寨沟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今天却以“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的美誉蜚声中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人;景区年经营收入从1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6亿多元,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但是,与其他一些景区的过度开发以至旅游资源衰竭的情况不同,九寨沟坚持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理念,努力保护自然环境的秀丽和纯净。九寨沟景区的管理者,坚持以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为出发点,全力向中外游客展现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这里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幽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九寨沟旅游开发的巨大成功,是与景区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息息相关的。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