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中心广场项目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西侧,毗邻东方之门,由10幢建筑构成,建成后将居于苏州市域CBD核心位置,作为一座典型的地标性建筑群,其内部的机电设备配置也相当完善。
苏州中心广场建成后的建筑群主要包括酒店、公寓、商业和出租办公,总体来说体量巨大,业态丰富,在楼控系统的设计中,针对不同的业务模式进行区别设计,酒店部分主要依据酒店管理公司需要,结合自身的特殊管理方式进行系统设计,商业和出租办公的业态较为复杂,考虑到后期的运营需由大物业进行统一的管理,本文主要阐述这部分的功能设计。
苏州中心广场的商业部分总体上分为内圈和外圈,商业范围主要分布于地下一层至地上七层之间的裙房部分,包括了大型商业超市、零售、餐饮、娱乐等形式,塔楼部分则作为出租办公用。根据现有楼控产品支持的系统容量,结合今后物业管理的模式,在设计之初就按照不同的用途分成了几个独立的系统,即商业和出租办公分中心分别进行设计。在对机电设备的控制中,暖通设备是最主要的控制对象,作为商业综合体项目,苏州中心大量使用了中央空调系统,如办公部分主要为VAV变风量系统,商业部分主要为VRV变冷媒流量系统,在对VAV系统的控制中,除了对空调主机和VAVBOX的远程控制功能外,在出租区内也为承租单位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控制功能,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要。商业部分的暖通设备种类更复杂,控制形式也更多样,在这部分的设计中没有追求所有设备都要集中管理,在一些商铺内的设备交由商户自己进行控制,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满足不同商户的需要,如一些商铺内采用大量暖光源,且有散热设备的,在一般季节中对制冷的需求较大;而采用
冷光源的,主要是普通展示的店铺,则相应的需求量较少,如果由物业统一进行管理的话,在今后的运营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进行调整,无法体现楼控系统的优势。在商业中规划了大量的餐饮区域,对于油烟排放的需求非常迫切,经过市场调研,苏州中心项目最终采用了独立的排油烟系统,通过更专业的设备来实现功能,楼控系统仅在管理终端接入,仅作为工作状态监视用,而不参与内部的控制。作为LEED认证的绿色建筑,新风系统在本项目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作用,是人们对一栋建筑的舒适度最直观的体验;在本项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新风设备,楼控系统通过采集适当位置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合理的调整新风机工作状态,通过系统设定的方式,更精确的控制建筑内的空气质量。
以苏州中心的内圈A区为例,裙房部分为商业,塔楼部分为出租办公,在商业区域,楼控的控制范围仅为公共区的空调设备和所有区域的新风系统,出租单元内的所有空调设备仅控制电源通断,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具体由商户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调节;塔楼五号楼采用VAV空调控制系统,对办公楼内部的温度进行统一控制,实现集约化的管理。
通过上述几个典型的设备控制方式可以看出,楼控系统不是因为做的多做的大才算是成功的系统,而是在于控制的合理和适度,既能切实减少人力资源成本,也能满足物业管理需要和商户的使用需求,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这个系统建设的意义。结合目前物管单位的普遍现状,即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对于楼控系统需按季节进行调整等的认识不强,很多都是机械的按照预定程序进行工作,这样一来,前期对楼控系统的巨大投入也就不能很好的达到建设的目的了,而且有了这个系统作为参考,反而会降低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对设备的日常管理。在项目设计中与运营单位管理模式的沟通,对于楼控系统的设计也非常重要,如在本项目中,运营单位对于物管人员配备相当完善,自身有一套完整的设备巡视和检测流程,这样一来,楼控系统的设计参考使用单位的管理制度,相互补充互相照应,既能实现对设备的全方位监控,也节约了前期的建设成本,对于项目的稳定运行非常有帮助。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建筑智能化的概念也逐步深入人心,由于目前对于一个项目的智能化建设情况没有具体的要求,主要还是看今后的使用需求和建设单位的投资定位,设计单位在前期设计中需要把握清楚设计的范围,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冗余的功能。比如某个学校行政楼的半地下层车库大概有60个车位,配置了车位引导功能,这样就是属于比较典型的浪费了,使用功能是好的,但在实际使用中真正能节省多少社会资源,对于这样的设计,是无法体现出设计公司水平的。对于一个项目的智能化设计来说,其系统的配置原则,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保留适度的超前和冗余是必要的,如教育类项目在设计中,由于数字化校园的概念逐步清晰,学校的智能化配置也日渐丰富和完善,在学校的前期设计中,对于网络和布线系统的考虑就要尽可能的全面一些,未来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网络的基础平台,建设好了这个平台,对于今后的业务升级也避免了二次建设带来的麻烦和不必要的浪费。
在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中,既要大胆采用新技术新产品,也要把握好技术发展的方向,默守陈规的设计虽然能够满足当前的需求,而且可以做到较高的性价比,但考虑到今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果一个系统因为别的系统升级而面临淘汰时,那就是很大的浪费了。设计人员在面对一个项目的需求时,要清醒的看到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与使用方做好有效的沟通,对于项目后期可预见的使用功能变化也应有所考虑,对于一些管线类和网络类的基础系统需要做好充分的设计,对于其它常规系统的设计,应尽量采用通用协议和主流产品,以适应未来的技术发展。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