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设计 \ 振冲碎石桩施工技术

振冲碎石桩施工技术

发布于:2015-08-01 18:22:01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设计 [复制转发]


摘 要:介绍了东武仕水库坝基加固处理采用振冲碎石桩技术的施工情况,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关键词:振冲碎石桩;填料量;密实电流;留振时间


1 振冲碎石桩原理及特点
用振冲法加固地基主要是通过在地基中形成密实桩体和挤密作用,与原地基构成复合地基,从而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作用。其特点是技术可靠、机具设备简单、操作技术易于掌握,可节省三材、加快施工速度节约投资。碎石桩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可加速地基固结,使地基承载力提高1.2~1.3倍。
2 振冲碎石桩施工技术
在东武仕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大坝内侧坡脚桩号1+220~1+470处的坝基位于淤泥和可液化粉质壤土层上,对坝体稳定极为不利,经验算大坝上下游抗滑稳定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因此采用振冲碎石桩技术来加固地基,提高地基承载力。施工平面布置分4个区,在振冲平面上铺30~60cm碎石垫层,保证吊车站位的稳定性。地基处理深度在8.6~13m共布置,振冲碎石桩1718个,进尺17258m,用料16609.30m3。
2.1 施工工艺控制
振冲施工过程可以通过填料量、密实电流和留振时间三个参数来控制,振冲碎石桩的质量是以振冲器振动时的工作电流达到规定值为控制标准。
2.1.1 技术参数的确定
经试验确定技术参数如下:1密实电流控制在60A;2填料量1.4~2.2m3/m(桩径600mm);3留振时间大于10s;4桩间距2.2m;5水源压力控制在0.6~0.8MPa,水量200~300l/min,制桩时水压0.1MPa,水量70l/min;6振冲器贯入速度为1.2m/min;7振密提升高度:振密后段提升高度0.5m。
2.1.2 振冲设备
(1)振冲机具设备。振冲器:型号ZCQ-30、转速1450r/min,功率30kW;起重机:8t吊车;水泵:排污泵1台、清水泵3台及供排水管道。
(2)控制设备。控制电源操作台,150A电流表,500V电压表。
(3)加料设备。装载机、机动翻斗车各1部。
2.2 单桩施工顺序
(1)对位:吊车垂直吊起振冲器,使喷水口对准桩孔位置,偏差小于50mm。
(2)造孔:打开水源和电源,检查水压(0.6~0.8MPa,水量200~300l/min)、电压(380V)、成孔电流25~30A,振冲器以1m/min速度造孔,当振冲器下沉到设计孔深0.3m开始清孔。


(3)清孔:成孔后一般需要1~2min清孔,以便回水将稠泥浆带出,以降低孔内泥浆密度,易于下料。  
(4)投料:用机动翻斗车将20~40mm碎石运至桩孔处,成孔后将振冲器提出孔口,由孔口投料(5)制桩:制桩电源50~60A,达到振密电流后,留振30s,以1.5m/min速度提升振冲器,待孔内料高0.8m左右再继续下放振冲器,挤密达到密实电流,直至达到设计高度后上部虚填0.7m左右石料,并用振冲器下压,保证桩头强度。
(6)移位至新孔位。
2.3 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造孔时遇到软土地基,采用“先护壁,后制桩”的施工方法:即在振冲开孔达到第一层软弱层时,加适量填料进行初步挤振,将填料挤到软弱层周围,以加固孔壁,再用同样的方法处理第二层、第三层等。
(2)造孔时,如土层中夹有硬层时,应适当进行扩孔,即在硬层中将振冲器往复上下多次,使孔径增大以便于填料。
(3)桩体密度不够时,延长留振时间,增加反插次数,增大填料量。
(4)桩位偏移超标:避免该问题出现的方法就是应使振冲器对准振位,控制初始下沉速度,保持振冲器悬重状态下沉。
3 质量检测
桩体检测采用重Ⅱ型动力触探,桩间土检测采用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分析土的力学指示。评定标准:重Ⅱ型动力触探桩局部点捶击数不低于四击为合格,桩间土标贯Ⅰ区捶击数大于五击,Ⅱ、Ⅲ、Ⅳ区大于六击为合格。检测结果:该水库坝基经过振冲碎石桩处理后,测试桩间土3m处捶击数都在六击以上,接近八击,6m处也在六击以上,平均值接近八击,桩体检测都在五击以上。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admin)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利工程设计

返回版块

28.24 万条内容 · 34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复合土工膜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概况二坝水库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城东约18km的碱滩镇境内,地处山丹河下游。水库总库容400万m3,兴利库容368万m3,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旅游、水产养殖等功能的综合水库。水库于1958年建成,主坝为均质土坝。水库主坝长1140m,坝顶宽度3.0~4.0m,坝顶高程为1495.00m,正常蓄水位1491.30m,坝底高程为1487.55~1488.80m,大坝内坡比1:3~1:4.5,马道高程1493.00m,宽1.5m,后坝坡坡比1:2。受当时建设环境及客观条件限制,坝前库底没有铺盖防渗,施工中未对水库坝基进行防渗处理,坝体夯填不密实,坝后也未做排水体,防渗效果较差,坝后常年渗流,高水位时曾出现管涌。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