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园林景观实景 \ 苏州环秀山庄——湖石假山为中国之最

苏州环秀山庄——湖石假山为中国之最

发布于:2015-07-17 15:43:17 来自:园林景观/园林景观实景 [复制转发]
_20090119150108_26567.jpg

_20090119150136_54541.jpg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中景德路,面积仅为3亩,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环秀山庄占地不大,但其内湖石假山为中国之最。据载,此山为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虽由人作,有如天开,尽得造化之妙,堪称假山之珍。环秀山庄亦因此而驰名。此园本是五代吴越钱氏“金谷园”旧址。其后屡有兴废。清代乾隆(1736-1795)以来,蒋(楫)、华(沅)、孙(士毅)三家先后居于此处,掘地为池,叠石为山,造屋筑亭于其间。道光29年(1847)成为汪氏宗祠“耕耘山庄”的一部分,更名“环秀山庄”,又称“颐园”。

  环秀山庄―概况

  环秀山庄位于景德路262号,又名颐园,原为唐代金谷园故址,清乾隆年间为刑部员外郎蒋楫宅,蒋氏建有求自楼,并于楼后叠石为山,掘地三尺,有清泉流溢汇为池,名泉为飞雪。其后相继为尚书毕沅宅、大学士孙士毅宅。园中叠有一座假山,存留至今,系叠山大师戈裕良杰作。道光二十九年,汪为仁购建汪氏宗祠,立耕荫义庄,并重修东北部花园,名为颐园,又称环秀山庄。后经咸丰、同治年间战事,园多毁损。光绪中重修。及至1949年,仅存一山、一池、一座补秋舫。1984年6月至1985年10月,由市园林局和刺绣研究所共同出资,进行较大规模的整修。苏州园林设计室设计,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施工,恢复了环秀山庄四面厅、有谷堂、问泉亭、边楼等,建筑面积754平方米,新砌、整修围墙200余米,辅砌地面246平方米,并加固假山,疏通飞雪泉,清理水池,补栽树木。

  环秀山庄占地面积2179平方米。园景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园虽小,却极有气势。有诗云:“风景自清嘉,有画舫补秋,奇峰环秀:园林占优胜,看寒泉飞雪,高阁涵云”将园内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园内最佳当属戈裕良所叠假山,堪称一绝,占地不过半亩,然咫尺之间,千岩万壑,环山而视,步移景易。主峰突兀于东南,次峰拱揖于西北,池水缭绕,绿树掩映。山有危径、洞穴、幽谷、石崖、飞梁、绝壁,境界多变,一如天然。主峰高7。2米,涧谷长12米,山径长60余米,盘旋上下,如高路入云,气象万千。戈氏叠山运用大斧劈法,简练遒劲,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浑若天成,有“独步江南”之誉。

  环秀山庄今在苏州刺绣博物馆内,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环秀山庄―历史

  环秀山庄建造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晋代王旬、王珉兄弟舍宅建景德寺,后成为五代时期吴越王钱?H之子钱元?V的金谷园,宋代为文学家朱长文的药圃,其后屡有兴废。明嘉靖年间先后改为学道书院、督粮道署。万历年间为大学士申时行住宅。明末清初裔孙申继揆筑蘧园。

  清乾隆年间为刑部员外郎蒋楫宅,蒋氏建有“求自楼”,并于楼后叠石为山,掘地三尺,有清泉流溢汇为池,名泉为“飞雪”,并造屋筑亭于其间。其后相继为尚书毕沅宅、大学士孙士毅宅。孙氏后人孙均雅号林泉,于嘉庆十二年邀请叠山名家戈裕良重构此园。戈裕良在半亩之地所叠假山有尺幅千里之势,从此该园以假山名扬天下。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7年),汪为仁购建汪氏宗祠,立耕荫义庄,并重修东北部花园,此园成为汪氏宗祠“耕耘山庄”的一部分,更名“环秀山庄”,也称“颐园”。后多毁损,1949年时,仅存一山、一池、一座“补秋舫”。

  1984年6月至1985年10月,由苏州市园林局和刺绣研究所共同出资,进行较大规模的整修。并由苏州园林设计室设计,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施工。主要恢复了环秀山庄四面厅、有谷堂、问泉亭、边楼等,建筑面积754平方米,新砌、整修围墙200余米,辅砌地面246平方米,并加固假山,清理水池,补栽树木。


_20090119150108_26567.jpg


_20090119150136_54541.jpg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
  • 结构大佬
    结构大佬 沙发
    谢谢楼主分享!
    2015-07-18 23:15: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 sl968754
    sl968754 板凳
    好资料,谢谢分享。
    2015-07-18 08:51: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园林景观实景

返回版块

37.73 万条内容 · 28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北京地坛——“天圆地方”观念的融合

  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祗的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连续祭祀时间最长的一座地坛。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天的天坛内举行的,直到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改名为地坛。  地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以祭祀为中心,周围建有皇祗室、斋宫、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它的面积不大,37.3公顷,占地仅为天坛的1/8左右。举行祭地大典的方泽坛平面为正方形,上层高1.28米,边长20.5米,下层高1.25米,边长35米,乍一看去,似乎给人以矮小、简单之感。但是,就在这看似一无所有的表象下面,却隐含着象征、对比、透视效果、视错觉、夸大尺度、突出光影等一系列建筑艺术手法,隐含着古代建筑师们的匠心构思。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