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南市政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吴宇内容摘要:本文简述了我国地下建设工程顶管施工中最常用的几种工具管:简易工具管、土压平衡式工具管、泥水平衡式工具管的适用原理,各自的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顶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顶管施工技术在我国最早是在20世纪40年代左右在上海被应用,最早的管道顶进施工主要是小口径,短距离的顶管。解放后,1956年上海开始进行手掘式顶管试验,但当时的设备简陋,技术发展缓慢,其中北京最早在铁路路基下顶进钢筋混凝土管,上海首次顶进钢管穿越黄浦江江堤。
60年代北京和上海都有计划的开发和推广顶管技术,而北京地区由于地下水位较低,干法施工的钢筋混凝土管比较成熟。60-70年代上海基础公司等单位成立科研小组研制顶管新设备,并设计制造两段无绞型封闭式导向机头工具管,形成方向控制,水力机械化出土,触变泥浆减阻二大技术为核心的顶管新工艺,并首次应用于上海吴淞水厂百米顶进,一次穿越110.53m,方向偏差4.0cm,摩擦减小了2/3,管内出土也实现了连续性和机械化,从而解决了上海地区地下水位高,施工难度大,特别是钢筋砼管接头渗漏问题,使顶管技术得以发展和推广。紧接着在1981年,DN2600的管道穿越涌江,第一次应用了中继环接力方法施工,顶进长度达581m,使长距离顶管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这以后,我国又从德国、日本等顶管先进国家引进计算机控制,激光指向,陀螺仪定向导技术,使顶管施工技术在工程实例上一次顶进长度达到1120m(使用中继间14个)。它的成功应用,使我国在超长距离顶管技术方面处于了世界的领先地位。
二、顶管工具管的分类及其实际适用情况工具管是顶管的关键机具,它的主要作用是:掘进、防坍、出泥和导向,不同的工具管有不同的特性。所以应当依据工程的特点、地质情况和设计要求选择工具管。
工具管分为:简易工具管、挤压式工具管、三段两铰工具管、土压平衡式工具管、泥水平衡式工具管,机械挖掘式工具管。现就简易工具管、土压平衡式工具管、泥水平衡式工具管作一简单介绍。
(1)简易工具管。它的工作原理是刃口起切土作用并保护钢筋混凝土管,另外还起导向作用,它主要适用于我国北方地下水位较低,卵石、砾石较多的地质情况。简易工具管虽然是最早的工具管,但由于该工具管形式存在时间较久,掌握该施工方法的人较多,从而演变和发展出很多种适合实际施工的改造工具管。如挤压式、网格式和气压平衡工具管就是由简易工具管经过实践改造而制成的。因此,简易工具管由于改造方法多,适应性强的特点而被广泛采用。如遇“上软下硬”截面土质,可在简易工具头上部焊接格栅或挡板抵抗上部流砂,以挖铲或风镐破碎下部硬土和岩石,使简易工具管变成为网格式工具管;如遇淤泥质土,可将工具头前焊接喇叭口,使其成为挤压式机头,减少土体塌方造成施工事故。
(2)土压平衡式工具管。该工具管采用全封闭的机械化掘进方式,是由盾构机演变而来,我国最早采用的是引进日本伊势基公司的DK式土压平衡大刀盘工具管。这种掘进机掘进速度快,施工安全,适用土层广,弃土方便,在我国南方珠江三角洲及上海等土质较软、地质变化较大的地区得到广泛使用。它的工作原理是在工具管的前端刀盘不断转动,工具管顶进,开挖石钻削泥土进搅拌舱,被搅拌成软塑状态的物质土,还可以加入水、粘土或其它物质,使较硬土体塑化。通过搅拌对具有一定塑性和流动性的弃土,由螺旋输送机排出搅拌舱。但也有它的不足,土压平衡机头机械化程度较高,必须由熟练的技术工人操作,操作不当,就会因压力过大而造成机头上部土体隆起,或因压力过小而造成土体塌陷。再就是由于质量要求较高,很多零配体的生产质量,国内目前尚难达到要求,只能从日本进口,因此造价较高,难以迅速推广。
(3)泥水平衡式工具管。它是土压平衡工具管的互补机型,它的工作原理是刀盘不断转动,进泥管不断供泥水,排泥管不断将有弃土的泥水排出舱,泥水平衡工具管适用于渗透系数小于lO-3cm/s的砂性土,它的施工速度快,可连续出土。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都能使用,其缺陷是工作井的出泥较难。
综上所述,三种工具管各有不同优缺点:简易工具管适用于地下水较低的土质,可改变性大,经济适用,相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将是顶管施工使用的主要工具头。
土压平衡式工具管因其对硬土及岩石的强大切削功能,及其全封闭的工作舱,使该种工具管的安全性提高,在将来将取代简易工具管成为顶管中主要采用机头形式。
泥水平衡式工具管也因其在砂体中顶进速度快和安全的优势,被珠江三角洲等地下水位高、砂土较多的地区广泛采用。
三、顶管施工法的展望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地下建设日益繁荣,城市城下建设工程将越来越多,明挖工程对城市交通,地下埋设物,城市建(构)筑物,城市环境等产生很大影响,而暗挖工程尤其是顶管工程,对上述诸方面影响很小,甚至毫无影响。顶管施工技术的优越性越来越突出,但顶管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涵盖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土木结构、机械制造、化学灌浆、泥浆配制、自动控制等科学成果,所以还需更多投入研究和实践才能使该技术得以发展和成熟。
全部回复(1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