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9日, 我国西藏自治区波密县易贡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大滑坡,二、三千米高的滑坡体把雅鲁藏布江的支流易贡藏布河的河道一下子堵塞住了,形成了堰塞湖。幸亏当时还不是雨季,主要是融雪径流,上游来水量还不大,否则立刻就会造成大灾难。即使这样,本来不大的易贡湖的水日见上涨,水面越来越大,淹了公路,淹了易贡农场,淹了居民点。
为了赶在雨季之前,把堰塞湖中的水尽量安全地排到下游,避免大灾难的发生,中央和西藏自治区政府都非常重视,水利部派人深入实地研究对策。此时此刻,尽量精确地了解滑坡体和堰塞湖的情况,尤其是被堵的水量、滑坡体的大小以及是否会继续发展、堰塞湖下游的河道坡降等等对最终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遥感是在这种场合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手段之一。为此,我们从滑坡发生后就开始设法获取这一地区的遥感数据。由于该处位于中科院卫星地面接收站接收半径边缘或以外,因此要从国内获取美国的资源卫星五号或七号的图像不太方便也不及时。故而我们向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提出申请,并最终在5月16日下午获取了我国资源卫星在该地区的1月26日、4月13日及5月9日的遥感数字图像,分别反映了滑坡发生前、发生后不多天以及发生后一个月的情况。随后又在6月30日获取了6月27日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图像,这是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专门为此任务通过卫星侧摆获得的云比较少的图像。
由5月16日获得的图像,并结合国家测绘局的1:25万电子地图,获知了在4月13日滑坡体从海拔4450米处一直下滑到海拔2200米,垂直高度达2250米。而到了5月9日,滑坡体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上端已发展到海拔5100米处,垂直高度增加到2850米,这说明滑坡体还在发展。滑坡形成的堰塞湖的面积也由4月13日的18平方公里增加到了5月9日的34平方公里。受淹区内有公路、农场和居民点。此外,还估算了堰塞湖的蓄水量和从滑坡体下游至通麦桥的河道坡度。
6月10日,在军民连续奋战数十天后,堰塞湖的下泄通道打通了,被堵的水以极大的流量下泄,由于河道坡度很大,流速极快,冲毁了部分公路和通信设施,与下游墨托县的交通已阻断,也失去了通讯联系。下游的情况究竟如何了,这是中央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日夜挂念的大事。在此情况下,我们利用了雷达卫星并在6月30日再次从中国资源卫星中心获得了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的影像,并结合国家测绘局的1:25万电子地图,获取了下游的信息。由于易贡藏布河下游以及汇入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河道坡降很大,河道不可能有积水。河道两岸都是悬崖峭壁,因此除凸弯处的滩地有冲刷或有积水外,两岸都没有受破坏的痕迹,两侧居民地的位置均高出水面200--300米,不会受到影响。沿江而行的道路和乡村小路的高程也大多在江面以上100--200米,但少数在100米以下的有可能会受到破坏。
以上几次监测获得的信息一方面提供了灾情,另一方面也为减灾救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易贡滑坡这一地质灾害连带造成的洪水灾害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中,遥感技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中国资源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后较早的一次重大应用。
我国开展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评估由来已久,采用的遥感监测平台有气象卫星、高分辨率卫星和飞机。在高分辨率卫星方面一直是使用外国卫星,一方面价格高,另一方面有时即使出高价也买不到或延误了时机。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为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和自主的平台。由于在乌鲁木齐有该卫星的接受站,为西部地区的遥感监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条件,这对于自然环境复杂恶劣的西部高原、沙漠等地区的遥感监测更是意义重大。
对西藏易贡地区发生的滑坡及引起的洪灾进行监测评估,也表明了我国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尤其是西部自然灾害的反映能力已大大提高。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