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家头 于 2015-6-25 16:56 编辑
一:海绵城市百科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城市问题。“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城市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土壤成为稀有资源。大量道路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沥青等材料,土壤被压实,结构遭到破坏,渗水能力丧失。这就导致本应成为地下水水源的大量降雨,反而成为城市排水的巨大负担。水泥大楼,柏油路面,都市以隔绝一切大自然的方式作为文明象征,看似坚不可摧,其实是让地球皮肤坏死再也不能呼吸。在极端气候变迁因子的导引下,暴雨、洪流、干旱、热浪,城市同时将会变成灾难引爆的核心。
好处1: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排出。强降雨一来,大家就感觉修多粗的下水管道都不够用。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让约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建设海绵城市,在暴雨来袭时,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储存起来;暴雨过后,再让雨水缓慢地流出,从而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雨水带来城市内涝问题。
好处2:
好处2:
当城市成为“海绵”时,降雨时城市吸饱了水,而在干旱缺水时,就可以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损有余而补不足”,让城市将本就珍贵的水资源运用得更加平衡。以北京为例,自打造“海绵城市”以来,仅2014年就累计收集利用雨水量2781万方,相当于14个昆明湖。
好处3:
好处3: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保护河、湖、池塘等水系,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缺水和热岛效应。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另外,“海绵城市”建设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经济效应可观。
国外经验已证明,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雨水管理方面行之有效。
比如:
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水环境设计
德国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
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
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道修建可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
时
下渗,超过渗透能力
的雨水则进入雨洪池或人工湿地。
美国丹佛水环境设计
美国的雨水资源管理以提高天然渗入能力为宗旨
强调与植物、绿地、水体等自然条件和景观结合进行生态设计,如植被缓冲带、植物浅沟、湿地等,大量使用由屋顶蓄水或入渗 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以获得环境、生态、景观等多重功效。
早在1980年,日本就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
日本雨水利用示意图
日本雨水利用最具特色的技术手段是建设雨水调节池
在传统的、功能单一的雨水调节池的基础上发展了多功能调蓄设施,具有设计标准高、规模大、效益投资高的特点。
在非雨季或没有大暴雨时,这种雨水调节池还可以全部或部分地发挥城市景观、公园、绿地、停车场、运动场、市民休闲集会和娱乐场所等多种功能。
新加坡滨海堤坝,城市中的蓄水池
以新加坡滨海堤坝为例,它将蓄水池与大海隔开,防止蓄水池内的水受潮汐影响。
当降雨较强而海水处于低潮时,闸门会降下,将过量的雨水排放入海。如果涨潮时降大雨,闸门则维持紧闭,工作人员转而启动巨型排水泵,将过量的雨水排入海洋。
全部回复(137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