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华南理工大学松花江路历史建筑更新改造
建筑师:何镜堂
项目地点:中国,广州
用地面积:5100㎡
建筑面积:2600㎡
设计时间:2004年
竣工时间:2011年
曾获奖项:首届岭南特色建筑设计奖
松花江路14号-37号位于华南理工大学校内,原为老中山大学时期教授的居住区,现已被列为历史保护建筑。在完整街块内,北面一列是6栋1930年代建成的1层坡屋顶别墅,南面一列是4栋1970年代建成的2层高双拼别墅。由于年久失修,整个街块的建筑破败,更有部分建筑已成危房。为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建筑,同时改善该区域的校园环境质量,我们从2004年起至今,经过三次渐进式的更新改建,将这一破败的历史街块逐渐转变为一个独具岭南地域特色的、充满朝气活力的建筑师工作室,为校园创造了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创新基地,为社区创造了一个自然、人性化的公共活动场所。
历史建筑是有生命的、活的历史载体,保护历史建筑不仅在于完整地保护历史建筑实体,更需要为历史建筑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满足城市新的发展需求,适应现代人们在工作与生活中新的使用需求,从而使历史建筑在更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在历史和当前的叠合中塑造出场地新的特质,提升整体环境和空间质量,延续场所记忆与地域文化。这是我们面对这个历史街区改造时所确立的核心价值,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得以落实:
在总体布局中,我们通过梳理街区肌理,去除一些过去在使用中无序加建的临时构筑物,获得较为完整的历史空间架构;再适度加建,在各独立建筑之间建立必要的空间联系;在外部空间的关键位置嵌入新的功能模块,从而划分、围合庭园空间。庭园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我们通过园林化的概念建立场地秩序,将原来孤立的各单体建筑整合为整体的园林空间,建筑与庭园景观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在庭园设计中,我们保留了原有的树木,精心布置廊桥亭舍、果树花卉,在入口门厅和庭院中心位置设计了具有岭南特色的锦鲤鱼池,使庭园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营造了一个极具岭南地域文化特色、多层次的新时代岭南庭园。
在建筑机能更新中,我们按照建筑师工作室的需求,将功能用房分为以办公功能空间为主的基本模块、以交流讨论功能为主的共享模块、以辅助服务功能为主的辅助模块等三种功能模块,通过功能模块的组合来组织使用空间,从而获得了一个满足新功能需求的、能够激发创新活力的实用空间。
在与周边社区的关系梳理中,我们保留了原建筑之间的巷道、通廊,使内向式的庭园空间与周边环境形成隔而不断、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的内外空间关系,这不仅改善了社区的自然通风环境,也使建筑群有机融入社区,达到提升周边环境品质、激发社区活力的带动效应。
在建造过程中,我们尽量回收、再利用原建筑的砖、木等建造材料,并使用生态木、透水广场砖、植被砖、佛甲草等环保材料,在低造价前提上实现生态环保的目标。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