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世界上第一个回廊式绘画庭园方式忠实地再现名画的造型和色彩的陶版画庭园。安藤忠雄强调的不是静,而是动的重叠,错综立体的视线很深地深入地下的效果。水和混凝土,动与静,虚与实,安藤找到了日本传统和现代的接入点。
陶板名画庭院由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竣工于1994年。此庭园是因界屋太一提议将1990年大阪举办的“国际花和绿的博览会”上展出之后的陶板画不要废弃,转移到京都特别建立了一座现代庭院,以便让普通的民众随时浏览东西方世界名画而建立起来的。全馆回廊式走廊、地上一层、地下两层,有绘画、7个水池、大小瀑布4处、大小造园3处。
陶板名画庭院是全世界第一个回游式绘画庭园(平面图),共有地面一层,地下两层,有7个水池,4个瀑布,8件展品,1994年竣工。图上的数字代表的是这8件展品的分布位置。为何要为这8幅画做一个展馆,又不是原作,不过只是翻出来的同等尺幅的陶板画嘛……经过查询,才了解了原因:1990年,大阪举办了一届“世界花和绿博览会”,会上展出了这一批陶板画。会后有人提议,这批展品不要废弃,应该建一个庭院持续展览,让普通民众可以随时浏览到世界各地的名画,于是这批展品被转移到京都,由安藤设计完成了这个庭院。
京都陶板美术馆和以往的美术馆不同,她不是一个封闭的建筑而是个开敞的庭院,一些参观廊道纵横交错的凌驾于一汪水面上,八幅世界名画巧妙地分布于游人行进的途中,包括达文西的《最后的晚餐》,鸟羽僧正的《鸟兽任务戏画》、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秀拉的《星期日午后的午后大杰特岛》、莫奈的《睡莲》、雷诺瓦的《阳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梵高《有丝柏的道路》。这些名画均是用天然陶土烧成的陶板拼成,在露天状态下风吹日晒不退色,可以永久保存。
陶板名画庭院的出现其实是日本人性格的一种本质反映,它把世界各地的名画都搬到了日本,然后创造一个骨子里很日本特色的环境,让人在这个独特的环境中欣赏名画时,别有一番风味。安腾忠雄设计的陶板名画院在京都市北边左京区,是万庭之中一座水和绿相融的现在庭院,虽说是庭院,实际上是专门展示陶制世界名画的室外开放型美术馆。
安腾忠雄的陶板名画庭院与传统的庭院从根本上有所不同。传统庭院平面构成多,而安腾忠雄强调的不是静,而是动线的重叠,错综立体的视线很深的深入地下。由平地入院,院分三层构造,顺箭头所示行进,感觉走了很长的路,但最后发现原来游玩在一个很小的空间之中,游道的设计吸收了日本传统庭院的手法,不同之处是将其立体化。从平面图上很容易看出全庭在构造上接近一幅立体主义的绘画。安腾将自然的要素抽出来然后又还原,形成截住光,留住水,收住风的钢筋混凝土容器。构成本身的动与陶板名画的静形成对比,然而静止的画又和无时不在流动的水和人工瀑布形成对照。钢筋混凝土硬质的墙和交错的框架,与庭中大面积的水同处,各名画之间均用池和瀑布相间。让瀑布的水声压倒周围的噪音。因为这座名画庭院位于市中心,安腾的独出心裁是让我们凝神冥想,以提供一个让日常疲劳得意恢复,相对独立且可以静养的空间。
进入大门就感觉与城市的喧嚣隔离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静静在水中绽放的《睡莲》。
清水混凝土和玻璃组合的几何墙体,通过坡道、水面上的小桥贯穿。名画在自然的风、光、水、影中展现不同的表情。
在潺潺的流水声中静静伫立着的《最后的晚餐》,设计者独出心裁给给我们提供了凝神暝想的静思空间。
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人们可以通过步道一层层往下进入,从不同的角度与名画邂逅。
我国的《清明上河图》,估计这里展出的是唯一能用手触摸的名画了。
全部回复(8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