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暖通空调 \ 制冷技术 \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发布于:2015-06-15 20:24:15 来自:暖通空调/制冷技术 [复制转发]
  冷链物流泛指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和消费等一系列过程中,为保障产品品质而采用相关技术或设备进行温度控制的全过程,是以冷冻工艺、制冷和保温技术为基础的物流过程。

  我国的冷链物流行业始于早期的进出口贸易,多用于跨国、跨地区的长远距离运输过程,应用领域有限,当时的政策、经济和技术环境也较为恶劣。时至今日,冷链物流已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行业,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的发展环境正逐步得到改善,冷链物流在工业生产、民众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多。

一、 发展冷链物流的政策环境

  发展冷链物流有利于减少农产品、食品等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失,也有利于提高农产品、食品等的安全性,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改善民众生活都有积极的作用。基于此,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近年来均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政策,以促进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1) 冷链物流产业规划政策

  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来加快农产品的流通;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积极发展以鲜活农产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

  2006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农业部、科技部发布了《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要重点发展速冻小包装、冷冻调理水产食品,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熟肉制品、扩大低温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的生产;重点发展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蔬菜等;鼓励企业建设包括预冷、分拣、包装、储运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2008年商务部制定《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保障生鲜食品消费安全”作为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工作内容有:加强我国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整体规划,制订有利于冷链物流发展的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立冷链物流业绩评价指标、冷链物流环境的监控办法等,满足冷链物流不断发展的需求。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和支持多家企业联合建立生鲜配送中心,推动产地配送中心的建设;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化低温冷链系统建设,实现冷链物流配送的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

2) 冷链物流产业扶持政策

  除了在大行业政策方面的规划外,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学术委员会也积极在行政、财政、法律、行业标准方面对冷链物流行业给予支持。

 2002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颁布了“冷藏工国家职业标准”,为在食品冷冻、冷藏行业内从事冷藏商品的搬运、堆码、保管和对库房内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的人员制定了职业标准;2009年全国物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存储标准》和《冷藏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存储标准》。

  2005年发布的《商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的通知》指出对试点企业建设的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可以实行加速折旧的办法进行财政支持;2006年商务部安排5亿资金,启动了“双百市场工程”用于扶持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建设和改造。

二、 发展冷链物流的社会环境

  冷链物流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的有效运行,而且还直接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习惯和质量,或者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后者的不断变化促使着前者的不断发展。

1) 食品质量和安全备受关注

  新中国成立直至20世纪90年代,国家政策和民众生活的主题一直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生活步入小康的民众才普遍开始关注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近年来连续暴露的食品安全问题如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都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作为食品生产重要环节的冷链物流也频频出现在政策议题和民众话语中。

2) 鲜活食品成为消费新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蔬菜产量占全世界的49%,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427公斤;2007年我国水果产量超过1.8亿吨,人均水果占有量达到138公斤,十年间增长了3倍;2007年中国水产品产品达到4,747万吨,比2002年增长了20%,人均占有量达到44公斤。

  瓜果、蔬菜、水产品等鲜活食品越来越受到民众的青睐,如何将这些新鲜的农产品从产地快速输送到消费者手中,是冷链物流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为冷链物流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3) 速冻食品和冷饮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以冻水饺、冻汤圆为代表的冷冻、速冻食品和以牛奶、乳制品为代表的冷饮产品正逐渐成为都市白领们的最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至2007年间,中国速冻食品工业总产值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达到197亿元,成为食品工业发展最快的子行业;而根据冷饮行业协会统计,2007年全国冷饮生产总量达到200万吨,5年间年均增长28%。

  但是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费量相比,我国速冻食品和冷饮行业未来提升空间还很大。2007年我国冷饮人均消费量为2.3公斤,而澳大利亚为17公斤、瑞典为16公斤、日本为11公斤、荷兰为18公斤;2007年我国速冻食品人均消费量为9公斤,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60公斤和20公斤。

#p#
三、 发展冷链物流的技术和设备环境

  与冷链物流相关的技术和设备包括冷库建设技术、制冷设备、冷藏车和信息系统平台等,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1) 冷库建设技术发展状况

  冷库按结构类型可以分为土建冷库和装配式冷库。前者的主体和墙面都采用钢筋混凝土堆砌而成,而后者的墙面采用隔热板材拼装而成。如果按冷库大小来分又可以分为大型冷库(容量10,000吨以上)、中型冷库(1,000吨-10,000吨)和小型冷库(1,000吨以下)。

 冷库建设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由于内外温差而引起的冷桥问题以及降温后引起的汽桥问题,通过加入隔热夹芯板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早期的冷库隔热板材主要采用软木、珍珠岩等天然材料,80年代后聚氨酯材料和聚苯乙烯材料得到迅速推广,目前仍然是冷库墙体的主流材料。

  国内专业建造冷库的厂家很多,冷库建设技术也很成熟。如开封空分集团制冷工程公司已经可以建造几万立方米的大型室外冷库,其他如大连制冷设备厂、天津森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也都有较为成熟的技术。

2) 冷库制冷设备发展状况

  制冷设备是冷库的心脏。制冷设备的主体是制冷机,按制冷剂不同可以分为氨机和氟机。制冷机和冷凝器等设备组合在一起常称作制冷机组,制冷机组又分为水冷机组和风冷机组,风冷机组具有简单、紧凑、易安装、操作方便等特点,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制冷机组类型。

  冷库制冷设备通常归类于空调/制冷设备制造行业。中国的空调/制冷设备行业在20世纪末开始迅速发展,到2007年,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180亿增加到1080亿,产品产销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已经达到800多家,是2000年的4倍。行业内较为知名的企业如大连冰山、烟台冰轮、深圳大冷王、上海开利等,企业多分布在山东、广东、江苏一带。

3) 冷藏车行业发展状况

 冷藏车泛指运输易腐货物的专业汽车,是公路冷藏运输的主要工具,主要用于农副产品和食品饮料的运输。根据汽车工业年鉴统计,2007年我国共有冷藏车3069辆,其中中型冷藏车和轻型冷藏车占总冷藏车数量的80%。

  国内专业生产冷藏车的厂家不多,只有20多家,市场集中度较高。其中河南冰熊、山东中集和郑州红宇三家企业产量占据整个市场的60%。

4) 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发展状况

  目前国内常见的物流信息系统主要有仓储管理系统(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WM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

  国内仓储管理系统软件主流品牌多来自于国外,使用方多为跨国公司或国内少数先进企业;国产品牌则占据中低端市场,代表品牌如唯智、上海超算、今天国际等。

  GPS技术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2003年仅宇达电通一家,但是到2008年生产企业数量就达到300多家,2006到2008年间销量年均增长率超过50%,预计到2009年销售额接近100亿元,代表品牌有纽曼、中恒、新科和宇达电通等。

  RFID技术是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利用RFID技术,可以将温度变化记录在RFID标签上,以此来对产品的生鲜度、品质进行实时管理。目前国内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RFID产业链,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频RFID标签生产国之一,2008年整个产业市场规模达到65.8亿元,代表品牌有易腾迈、优频科技、欧姆龙等。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制冷技术

返回版块

14.61 万条内容 · 80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国内溴化锂制冷机发展新动向

1966年我国第一台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诞生,距今已有43年历史。在这四十多年间,我国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技术和产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溴化锂制冷机技术由以前的仿制到后来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直至今天已引领世界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技术的发展方向。溴化锂制冷机产品也已从主要依赖进口,发展成溴化锂制冷机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国。目前,我国的溴化锂制冷机已远销美国、欧盟、南亚、东南亚、中东等广大地区。一、现状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