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更多地关心人口、住宅、环境、交通等表现突出的城市问题,对更深层次的精神困惑等社会问题却关注得不多。如何合理有效使用闲暇?如何创造适应人们需要的户外生活空间?如何提高城市空间的人文价值,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必然会促进传统风景园林理论的发展。
一 经济发展与精神困惑
工业文明促进了经济发展,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差距: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一国之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富人与穷人、人的物质生活上的富有与精神生活上的贫乏等等,而后者更使人产生困惑:为什么生活在物质富饶的城市却感到生活的贫乏?为什么作为文明中心的城市人际关系却不断“荒漠化”,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的享受之后,还是逃避不了精神上的失落感,紧张、焦躁、不安、孤独、恐怖、猜忌和缺少信任等具有普遍的认同,吸毒、赌博以及其他各种犯罪现象屡禁不绝。在美国这样经济发达的国家极端个人主义和享受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已经开始引发其经济上的衰退,并试图寻求东方文化的“良药”,而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如韩国、新加坡伴随现代化的进程其传统失落感、精神困惑感也不断加深,同样面临着欧美发达国家所出现的类似的“人文困境”,传统价值观念的蜕变,使新加坡人意识到现代化给他们带来的是物质的富足和精神的匮乏〔1〕,可见精神困惑是工业化进程中人类普遍面临的问题。
科学技术在迅速进步,城市化在不断扩展,但社会发展并不与此同步,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导致城市土地的高密度、高容积率开发,使人们失去心灵休息与安静的场所,城市空间的社会、文化和心理价值的丧失,强化了人感情的衰退、人情味的淡化。
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以后,归属与爱、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更为突出,按照Manfred Max-Neef的需要系统理论,人类需要是一个系统,由九个基本需要组成:持续生存、受保护、仁爱、理解、参与、闲暇、创造、个性和自由,基本需要满足的人才是一个健康的人。健康是物质、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结合而不只是没有疾病缠身和身体强壮(WHO)。作为文明中心的城市,只有当其满足所有市民基本需要的时候,才是一个健康、宜人的城市,应积极地满足市民的“仁爱”、“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实闲暇生活内容,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人性回归的健康社会,把城市这个生产物质财富的“工厂”转变为健康生活的“源地”。城市不仅仅是经济实体,同时也是社会文化载体,是文明的中心,在其复杂的物质构造背后,凝聚着一种人文精神,应在城市生活中培育合理的人性,创造一个充满生气的城市,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持续发展。
二 科技进步与闲暇问题
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给人类带来更多的自由时间,早在60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就提出未来社会是闲暇社会,人类历史上将第一次面临闲暇时间的压力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美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曾预言,人类将第一次面临真正的永久问题kk如何度过闲暇,闲暇的增加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生活和劳动意识。日本60年代就把闲暇问题作为城市问题之一,在我国也将同样面临这个问题。闲暇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闲暇需求与设施供给矛盾日益突出。“体育设施少”,“公园绿地少”、“很多业余爱好难以实现”、“想散散心找不到娱乐场所”成为多数市民抱怨的话题〔2〕,对单调机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普遍认为需要改变。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