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翠园中的石笋园
映月园
凝翠园中的叠翠亩
亩中山水展现当代中式园林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园———“亩中山水”占地面积约2.7公顷,位于黄浦江滨水南岸,世博会演艺中心以东,浦明路北侧水门广场以西。在世博会期间,中国园是重要的人流聚集、停留、转换的中转站,而在世博会后它将与中国馆等为数不多的场馆保留下来,作为会后文化遗产继续为上海市民服务。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特性也对该园的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园规划、景观及建筑设计负责人ECOLAND易兰规划设计公司首席设计师陈跃中,请他详细剖析了“亩中山水”的独特之处。
主题体现“当代中式”
陈跃中告诉记者,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在中国园规划初期就提出要建设既能够展示中国文化遗产,又能够展现当代性,体现出稳重、大气和富有现代视野的中国园林的要求。作为一个面对世界的中国园林艺术成就展示,中国园的设计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对中国的文化遗产特性的展现;二是体现中国的当代性特点。
“中国园的设计关键就是如何继承发扬传统园林中的优秀理念和造园手法。”陈跃中解释道,对传统的继承不是旧有形式的照搬,而是如何准确地理解传统造园精髓并进行提炼,在对当下服务需求的充分分析中,进行人性化的构图布局、材料选择。“中国园应体现当代中国的时代感和文化艺术品位,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该具有当代性。今天的园林应突破私家园林为少数人服务的框框,在‘亩中山水’的设计上,其开放式是面对每一个普通市民的。此外,由于场地周边有许多其它国家馆,因此,‘亩中山水’在表达中国本土特色的同时,还兼顾了国际性。”陈跃中说。
基于场地面临的挑战和应该遵循的设计原则,设计团队提出“当代中式”园林的设计目标。即结合现代功能需求,以当代景观设计语言表现传统中国园林的精神内涵,摒弃程式化的东西,在中国古典园林精髓中寻找寓意、内涵与元素,赋予现代景观审美的形式和手法,删繁就简、摒弃琐碎。在设计语言上进行创新,在具体造景手法上追求意境。
陈跃中指出,中国传统园林的精神源于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情感,与土地之间的深深感情,体现在中国画中,也体现在“缩千里江山于方寸”的园林中,在小空间中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意境。“亩”作为中国最基本的土地计量单位延续了几千年,设计通过将“亩”与“园”结合,以传统的“亩”为单位,在现代场景中再现中国传统名园中九种深入人心的意境,启发小中见大的想象力,并结合现代的实用功能要求和元素,亩中造景,形成了“亩中山水”系列作品。
格局巧妙连接自然
中国园设计初稿中的“九亩园”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由廊道、墙体和竹林进行有机划分。由于场地地下条件极为复杂,埋藏着西藏路隧道和地铁八号线,场地中间还有一道千年防汛墙,上面部分为覆土层,下埋挤塑板,用地范围内不可增加或减少其荷载,因此最终方案将完整的“九亩园”依据现场条件进行了巧妙、合理拆分,并分别命以主题进行设计。
陈跃中解释道,在该方案中,场地整体规划由两部分组成:静谧幽雅的竹林和深藏其中的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亩中山水”系列,其中包括由叠翠亩、桥影亩、听雨轩和荷香馆组成的凝翠园,石笋园,叠石园,映月园,盆景园和环秀园。“九亩园”各具特色且互相联系,周边以纯粹的竹林围合,两者相辅相成,以此达到整体感和丰富细节俱备的效果。临江部分设计为滨江大道,“九亩园”与滨江形成“对话”,亦使“亩中山水”园成为整个城市开放空间的组成部分,市民可在此驻足、观赏和游憩。在功能上还提供了漫步、穿越、赏园、休憩、观江等多种活动方式和游览路线,园内建筑设计也考虑到中国韵味和当代性的融合。
此外,借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景墙设计手法,在不同“亩园”连接处设计不同形式的景观墙体,利用借景、透景、漏景等造园方式形成“亩园”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同时利用廊道划分空间。由于廊道的庇荫、遮挡作用,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的过渡通道,让游人在不知不觉间欣赏到不同主题“亩园”的景观。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