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明清造园艺术奇葩--坊十笏园的造园特色

明清造园艺术奇葩--坊十笏园的造园特色

发布于:2015-06-01 15:07:01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1、概况
十笏园建于明代,原是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陈兆鸾(清顺治年间任彰德知府)、郭熊飞(清道光年间任直隶布政吏)曾先后在此住过,后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改建为私人花园。
“笏”为古时大臣上朝时拿着的狭长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丁善宝在他的《十笏园记》中对十笏园的命名作了解释:“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园,亦以其小而名之也。”“十笏”一词,来自唐人所著《法苑珠林》,在此书的《感通篇》中说,印度吠舍哩国有维摩居士故宅基,唐显庆中王玄策出使西域,过其地,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后人即以“十笏”来形容小面积的建筑物。此园面积仅二千余平方米,确是小园,丁善宝即取此意。
十笏园面积虽小,但在有限的空间里,能呈现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胜。园中假山池塘、曲桥回廊、亭榭书房等建筑共34处,房间67间,紧凑而不拥挤,身临其境,如在画中,给人一种布局严谨、一步一景的感觉,体现出北方建筑的特色,是我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的奇葩。十笏园平面呈长方形,由中、西、东三条古建筑轴线组成,中轴线建筑及其院落为园之主体部分。
2、主体布局
十笏园现存园址南北深70米,东西宽44米,占地3400平方米。南部临街“倒座”一排,院内前部以水池为中心,四周配置四合式庭院。建筑轴线东、中、西3条,各布庭院三、四进不等。东路主体建筑碧云斋原为丁氏居室;西路主体建筑诵芬书屋、深柳读书堂、秋声馆与静如山房等,为丁氏私塾和客房;中路为花园中心,十笏草堂位于水池前,四照亭居于池中,砚香楼、北厅位于最后。水池东岸堆叠半壁假山,山顶、山脚配置蔚秀亭、落霞亭、漪岚亭和稳如舟等亭舍;水池西岸经矩形游廊南通西跨院,北达春雨楼和砚香楼庭院。池岸以太湖石堆砌自然驳岸,将半壁山和游廊呈弧状连接一起。三路共建亭、台、楼、榭24处,房舍67间。其中山顶落霞亭为1949年以后增建。为突出砚香楼前的空间效果,对假山上下的四照亭、稳如舟、蓬莱三仙岛、蔚秀亭、漪岚亭、小沧浪亭等建筑景点,均采取小尺度构筑。在造景处理上,池东以摹拟自然景观为主,建筑为辅;池西则以建筑实景为主,仿自然驳岸叠石为辅,虚实呼应,富而不俗,是一处兼具江南、江北园林风格的私家小园优秀实例。
3、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
3.1运用自然风景式园林造景表现意境
自然风景式园林造景表现的意境,主要是追求一种"天然之趣",一种自然清新、淡雅宁静的情调,追求一种把自然环境与现实生活协调起来的美的境域。十笏园在造园上,通过对人工与自然、大与小、虚与实、藏与露等一系列对立统一体的研究,经过对各种景物的取舍加工,高度概括地再现出典型而抽象化的自然山水的本质特征,从性质和数量上确定了以有限的部分来表现出整体的效果。
中国的古典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在明清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造园艺术上深受绘画、诗歌的影响,讲求师法自然,重在诗情画意,以创造意境为园林设计的核心。十笏园造景从大自然山水中选择素材,突破了狭隘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模拟大自然的景色,通过概括,提炼和艺术加工创造出“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效果。
3.2借助听觉、味觉以及利用时令、雨、雪、雾、晴等气候变化,表现园林意境。
园林造景在早、午、晚和不同季节所呈现的时相、季相,在风雨、霜、雪、雾、等不同天气条件下所形成的不同景象,使游览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十笏园中透明如玉的柿子,晶莹地闪耀着光彩。春日桃红柳绿,莺啼燕喃;夏日荷芳满径,蝉嘶蛙鸣;秋日桂子飘香柿实累枝;冬日雪裹松竹,冰清玉润。不老的石榴树下拱起的小桥,细瘦高挑的落霞亭,平稳如台的四照亭,无一不体现着诗情画意。在这里,可以听到风的呼啸,雨的急切,也可以体味到阳光的柔和,草的芳香。
这种借助于听觉味觉以及利用时令气候的变化赋予诗的意境美的表现手法,在《园冶》一书中也屡见不鲜。
3.3运用空间经营的特殊手法表现园林意境
3.3.1分景
分景就是根据视像空间表现原理,将景区按一定方式划分与界定,形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构景处理手法。
3.3.2框景
就是使空间景色简洁幽暗的景框作为构图的前景,使人的视线高度集中于画面的主景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从漪岚亭中看到的四照亭,从一门一窗中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
3.3.3漏景
通过漏景透视园内外的景物,使景物时隐时现,造成“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意境。漏景的构成主要是通过景窗、花墙通透隔断,石峰疏林等造景要素的处理来实现。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3.3.4借景
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延伸空间的手法即是通常所说的直接借景。借景的原则即“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直接借景可分为近借,远借,仰借,俯借和因时而借的多种方式。
3.3.5对景
所谓对景,一般指在园林中观景点具有透景线的条件下所面对的景物之间形成对景。在园林中,厅、堂、楼、阁等主要建筑物在方位确定后,在其视线所及,具备透视线,即可形成对景。
十笏园中十笏草堂与四照亭及其周围的山水、竹石、花木等组成完整的对景,中间隔水,遥遥相对。
[page] 3.4运用匾额、楹联、诗文、碑刻等内容的提示表现园林意境
匾额、楹联、诗文、碑刻对风景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点景作用,从而使风景富有内涵和意蕴,使之充满诗情画意。
园林的命名,即园林艺术作品的标题,采用诗简意丰的匾额,或记事、或写景、或意志、或抒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鸢飞鱼跃”、“落霞亭”、“四照亭”等等突出了园林的主要思想和主旨情趣。
3.4.1四照亭
取其四面阳光普照之义,亭中有清代状元曹鸿勋所题“四照亭”横匾。亭外悬有“涛音”,是清代书法家桂馥手迹。亭柱上对联为“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亭前悬对联“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3.4.2蔚秀亭
建于假山之巅,取自宋朝欧阳修《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蔚”、“秀”二字而名。有对联为:小亭山绝顶,独得夕阳多。
3.4.3落霞亭
所悬“聊避风雨”为郑板桥手笔。落霞亭对联为: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
3.4.4回廊石刻
在长廊的墙上嵌郑板桥竹兰图石刻5方。最南端为丁善宝撰、翰林丁良干书写的《十笏园》,记述了建园情况及其意图。这是十笏园最好的史料。最北端有张昭潜撰、曹鸿勋书写的《十笏园记》。
3.4.5城隍庙碑
碑高1.90米,宽0.80米,厚0.20米。碑文20行,每行47字,为郑板桥所撰并书,通篇楷书,在郑氏书作中极为少见,称为“三绝碑”。
在十笏园中保存完整的还有龟蛇碑、文征明石刻、董其昌书法石刻等珍贵的历史文物。充分体现了匾额、楹联、诗文、碑刻在中国园林意境表现上的重要作用。
4、建筑营造与造景特色
4.1建筑
十笏园属于中国清代园林建筑。该园建筑特色是疏密得当,布局严谨。它巧妙地熔南北建筑于一炉,集南北园林艺术于一体。全园以南面的十笏草堂为起点,将池中的四照亭与北面的砚香楼连在一起,使之贯穿南北,形成一条轴线,从中不难看出北派浑厚平稳的传统建筑构思和营造方式。而自西向东,却又着意构筑以曲为美的意蕴:小园以一条曲折线,将廊、桥、亭、坊、山、路串联并与园内所有景物衔接起来,颇有曲径通幽的南国园林特色,使人游此小园,大有置身于苏州怡园、留园或无锡寄畅园中的韵味。
4.2理水
中国园林理水有动态和静态之分。着重取自然之意,塑造湖、池、溪、瀑、泉等多种形式。而十笏园既能呈现静水之美,又不失动水之灵。在朱栏环绕当中有一湾池水,水平如镜呈现扑朔迷离之美。在假山林立中飞瀑冲石而下,如散珠碎玉,塑造出生动的园林环境。
4.3假山与置石
4.3.1假山
中国园林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在十笏园中水池东临半壁假山,山高10米,南北长30米,东西宽15米,是依东轴线上院落的房屋山墙以太湖石而建。拾级登山,山径崎岖,怪石嶙峋,路随峰转,其势巍峨。间有水池、山洞、瀑布、山门之设,山间杂植松柏草木,四时常青,经冬不凋。
4.3.2置石
在十笏园中置石的运用也相当普遍,即增加了野趣,又能缓和过多的建筑给人的视觉上带来的生硬和呆板。置石的方式可分为特置、对置、群置和散置等四种类型。而在十笏园中多采用的特置、群置这两种方法。
(1)特置
园林中特置的山石,又称孤赏石。由于这些岩石形状奇特,位置险要而引人注目,成为不可多得的风景。在十笏园中这中置石方法非常多见,给十笏园增添了不少情趣。
(2)群置
与多数山石互相搭配点置,成为群置。由于假山石的体型大小不同,互相交错搭配,可以配出多样的石景,点缀园林。十笏园中多在墙角采用这种置石方法,缓和了拐角处的生硬和呆板。
十笏园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中的一枝奇葩。顺乎自然又给以艺术加工,使自然美与人工美得到和谐的统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十笏园集建筑、风光、诗文于一身,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配以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结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16 万条内容 · 26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人工湖泊构建及其配套技术研究

人工湖泊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一项水利工程设施,在水域面积不断缩小的今天,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在现代城市建设、新型社区建设以及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建设中,构建人工湖泊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本文通过对人工湖泊的规划设计、防渗技术、景观设计及人工湖泊的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具体分析,探讨了人工湖泊的构建技术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认为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设计是人工湖泊构建的灵魂,有效而生态的防渗技术是人工湖泊构建的基础,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进行合理的景观设计和有效的管理是人工湖泊构建成败的关键。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