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青白江城厢镇护城河景观规划设计

青白江城厢镇护城河景观规划设计

发布于:2015-06-01 15:07:01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成都青白江城城厢镇文物古迹众多,在1993年2月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具有优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由于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人为破坏的加剧,致使镇内文物古迹损坏严重,建筑风格不再协调,失去了古镇往日的风貌。通过对护城河的设计,再现古镇风貌,突出古镇特征,创造更为良好的人居环境。
成都市青白江城厢镇是一座千年古镇,历史悠久,镇内文物古迹众多,据考证,城镇本身形成的历史,应上溯至两汉。城厢镇通过利用现有的自然、人文优势,发掘历史文化,创造古城新貌,带动城厢镇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城厢镇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通过护城河景观规划设计,将其打造成为城厢镇的标志性景观,必将推动城厢镇的整体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使城厢镇的人文、生态、环境得到巨大改善,最终使城厢镇的经济水平得到更大的发展。
1项目概况及现状分析
1.1项目概况
城厢镇位于成都平原的东北部,青白江区内东北部,属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面积约1.16km2。城厢镇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和东北风。该镇居长江流域沱江水系,流经全镇的有茅家河和绣川河等。城厢镇内无系统的排污管网和垃圾收集站,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排入河内,临河居民更是将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护城河中,严重破坏了的水质,使镇内居民生活质量下降。
1.2现状分析
1.2.1与城镇布局的分析
城厢镇护城河北临唐巴公路,西向太城路,护城河环绕于老城区外围。北接茅家河,河水由北向南,由西向东流入绣川河,全长约3.3公里。由于古镇布局格局完整,因此,护城河是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在城镇绿地系统中的地位
城厢镇城市绿化建设发展较为迅速,对改善城市景观面貌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人均绿地面积8.40平方米,绿地率11.75%。城厢镇自然环境朴实、优美,规划结合现状环境条件及水域,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型绿地系统。
(1)绿点:分布在护城河上的街头绿地、广场。
(2)绿线:护城河两侧控制的10-20米不等的古镇绿色屏障;沿保留沟渠两侧控制的10米宽绿化带。
(3)绿面:护城河上的三所公园,彭家珍公园、西街文化公园、绣川河生态公园。三个公园主题不一,设计思路皆不相同。
彭家珍公园:属现状保留,主要是以彭大将军为主题,里面含有彭大将军祠、寿佛寺等文物古迹。
西街文化公园:利用西街历史街区和老城太路之间的空间建设一个反映西街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厢古镇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文化展示的绿色空间,和老城太路西侧镇文化娱乐中心相呼应。
绣川河生态公园:利用绣川河秀丽的自然景观,结合新城镇商业中心的建设,在绣川河沿畔布置自然生态公园,该公园是全开放性的。公园的设计应与周边人文环境、地理位置、水体相和谐,利用本地植物造景,强化绿化景观效果,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休闲娱乐环境,力求成为城镇居民的大花园。
1.2.3在城镇历史文脉中的地位
城厢镇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历史风貌特征明显,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积淀厚重。古镇最大的特色就是城镇布局格局完整,古镇风貌主要由棋盘式道路格局,绕城护城河,传统民居风貌等构成,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建镇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其存在历史可上溯至西汉。城镇自建镇起就是县一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古镇格局曾经过严格的规划,适合本地主导风向和水系流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城镇格局未发生大的改变。护城河沿岸有众多文物古迹,如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古城门,西面的绣川书院、家珍公园,以及文庙武庙、明教寺觉皇殿、灵官庙等。
2设计指导思想及原则
2.1设计思想
根据青白江城厢镇总体规划,结合城镇提出的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古镇”的目标,设计时应“显城厢秀色、集民俗风情、纳川西文化”,营造一条历经风雨的护城河,将护城河及周围历史文化景点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2.2设计原则
设计应在经济、实用、美观、可行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护城河的历史文化价值,配合政府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使护城河及周边的环境得到改善。这样既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又吸引了游客,为发展旅游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以保护历史文化古镇为前提,尽量恢复历史文化古迹和风貌特征;
(2)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3)充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4)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
(5)合理调整用地结构,明确功能分区,创造与其区位特色相适应的城镇结构和城镇形态。
3规划设计方案
3.1总体布局
护城河在整体布局上采用了自然山水园的格局。在环境空间的组织与划分上[4],尽可能利用原有起伏的山丘,蜿蜒曲折的小河及常绿树群的基础上,对河道进行整改。规划应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古镇的现状,着重突出“历史文化旅游古镇”的特征,进行整改和恢复建设,并为城镇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及人居质量。
3.2功能分区
根据城厢镇历史上四座古城门的遗址和现有唐巴公路的地理位置,我们把护城河的规划布局分为五个区(图1),以配合和满足古镇的不同功能需要,展示城镇风貌。
20080915054609959.jpg
图1

3.2.1生态隔离区
该区为茅家河入口处,该段充分利用护城河以北,唐巴公路以南的条状区域,进行水质净化处理,使下游各段的水质清澈,并通过河面宽窄的处理,控制水的流速。在河岸两侧栽植大量乔木,并放养鸟雀,以阻挡唐巴公路的噪声。在开阔地带设置川西特色的客栈,以方便过往车辆休整。对河岸围墙进行立体绿化,种植七里香,凌霄等攀沿植物,墙脚设青石条台阶,让过往的客人留下视觉、听觉和味觉的印象,吸引来往的游客进入小镇。
3.2.2新貌展示区
该区河面拓宽至4~6米,河岸围墙延续生态隔离区的特色,乔木以柳树等观赏性树木为主,营造乡村小镇气氛。建筑风格从传统川西民居中提取符号,采用现代材料,融入现代设计手法,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和创造性,象征小镇与时俱进,永不停息的精神。
3.2.3古镇蜀韵区
该区明清时期的民居保留较多,规划中的西街公园,西街历史街区位于其中。因此,在河流整治中,结合西街公园的建设,使护城河穿园而过,既增添了公园的景色,又节约了造园的成本。公园采用自然式布局[1],以营造一种世外桃源的氛围,其间小桥溪流,树木葱郁,间或种植有桃树阵,梨树阵,樱花树阵等,。河岸自然造坡,卵石零星置于其间,给人以质朴,回归自然的感觉。溪边设置石凳、石桌,使游人尽享自由与天伦之乐,公园滨河地带延续生态隔离区的做法,达到恢复自然,模拟自然的效果。由于紧邻居民生活区,为了体现人性化设计,给居民创造亲近自然的景观空间,每隔30米设置亲水平台或临岸踏步,为居民提供亲水的机会。
3.2.4古城商机区
城镇新城区规划于护城河的南面,该区正好位于新、老城区的交界处。由于人流量集中,因此设计为商业区。我们把护城河改道,从商业区穿流而过。规划道路连接绕城大道,穿越商业区。商业区内以营造川西古典交易气氛,再现古镇原有市集风貌。该区河面较宽,结合商业区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营造自然山水园的氛围。
3.2.5名胜古迹区
因为该区有彭大将军祠,家珍公园等省、区级文物景点,所以规划以建筑控制为主,主要通过修整、改善和恢复等手段来达到保护景观的目的。护城河穿过家珍公园,与公园内湖水相融,使整个城镇水体相连,成为真正的“活水公园”。家珍公园的湖水如护城河上的一个水库,可起到良好的调控水的作用。河岸采用自然驳岸,或卵石叠置,或灌木丛生,观赏性乔木穿插其中,与北面第一段生态隔离区相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护城河。
3.3水系与驳岸的设计
水因子是护城河形成、发展、演替、消亡与再生的关键[5],因此水是本设计最重要的因素。营造的技术关键体现在池岸的处理,水位的控制和水体的净化。主要的措施有:
(1)通过连接家珍湖、护城河、茅家河和绣川河,形成完整的水系,达到统一的整体。
(2)模拟自然湿地中地表低湿,偶尔积水、季节性积水、常年积水等不同的水位形态,创造不同的自然水位;
(3)充分考虑枯水期的水源补充等问题;
(4)保持河水、人工河、湖的深度,以保证水体的质量,提高水体的自净功能;
(5)池岸的处理以自然生态驳岸为主,充分考虑因水位变化而带来的景观效果变化的问题;
(6)调节好土壤的酸碱度,通过选择乡土植物,适地适树,从而达到植物群落生态的最大化和景观的多样性。
3.4护城河的绿化
整个绿化配置突显出“翠染两岸,四季绚烂”的景观主题。在配置时应遵循物种多样性,再现自然的原则,体现陆生—湿生—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植物生态型从陆生的乔、灌、草—湿地植物或挺水植物—浮叶沉水植物等。具体绿化措施有:
(1)遗留地的保护:对河岸边长势良好,干径在20CM以上的树种予以保留;
(2)生态群落的恢复:运用多种类,多形态,多特性园林植物为主的自然景观,将自然引入园区,体现生物的多样性;
(3)历史文化的融入:中国的植物被文人赋予了人文精神,在绿化中应体现这种文化内涵,将历史文脉融入绿化之中;
(4)适地适树的运用:以最适当地能绿化的乡土树种为主,引入的优良树种为辅;
(5)远期效果的体现:近期绿化效果与长远绿化效果兼顾,快生树与慢长树相结合;
4总结
传统城市与现代景观联系紧密[6],在城市公共绿地空间结构布局中把握整体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时间上则表现为连续性。人文及历史文脉的呈现应本着“适时、适地、适度”的原则进行创作。青白江城厢镇护城河的规划着力体现“以人为本”,以恢复古镇历史风貌为主的理想,努力使新景观自然地融入环境,作历史与现代之间恰如其分的结合点。

20080915054609959.jpg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11 万条内容 · 26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庐山植物园园林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植物园是植物学及其有关学科的实验研究基地。国外植物园诞生于文艺复兴之后,早在十六世纪,欧洲少数国家开始创建植物园,如意大利的比萨植物园建于1543年,巴图植物园建于1545年,是世界上成立最早而迄今还存在着的植物园。目前世界上各类性质的植物园,已超过1000个。我国的植物园起步较晚,它是随着近代植物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国内的植物园、树木园已达60余座,大多建于50年代至80年代,唯庐山植物园建于1934年8月20日,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一座亚高山植物园,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和园林工人的共同努力,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植物园(见图)。值此建园55周年及建国40周年之际,总结一下建园的经验教训以及展望未来,十分有益。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