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中国当代建筑景观设计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精神失语问题。[方法]以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为例,从建馆的地域文化特性和建筑设计造型、色彩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当代建筑景观设计中表达中华文化的精神形式。[结论]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以其卓越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表现技巧,正确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艺术形式与文化、新材料技术与文化内涵表现等诸方面的关系,为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民族化、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专业经验。
关键词 建筑;园林;设计;文化
优秀的建筑从来就被视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美学高度的纪念碑,没有自己代表建筑的民族或城市是没有地位的。建筑具有民族性才具有世界性,具有民族价值才有世界价值。在当代,具有民族精神的建筑景观意味着文明的自信自立,意味着世界范围的亲和力以及由此而来的滚滚财源。然而,目前的中国由于现代建筑设计观念的滞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已在一定层面上导致了民族话语的失忆,形成了西方建筑风格一面倒的趋势。在城市建设的跨越性发展中,由于盲目性建设,东方这块古老文明的土地上留下了大量毫无本土文化特征内涵的西方建筑,这些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歪曲甚至摧毁了城市格局以及传统文明。中科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针对北京近几年标志性建筑“洋设计”成风的现象曾深刻指出:“看了这些方案除了震撼你还有别的感觉吗?[1]”。在建筑多元化、多样化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建筑如何与城市地域性文化历史相结合,如何在中国现代生活的坚实土壤上创造出既有时代文化特色又具有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文化,怎样继承传统并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对此作出了专业的回答。
1 建筑设计的整体性与文化性
建筑永远是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建筑设计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与周围环境关系是设计的原则之一。贝聿铭先生十分重视这一点,在谈到自己的设计时曾强调context原则,该词在一些文章中被译为“文脉”,其含义是“上下文的关系”,用在建筑上不但讲历史文化上的关系,也讲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讲与周围建筑的关系。意大利建筑设计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2]。”城市建筑兼有科学技术和艺术文化双重属性,对城市和建筑发展趋势的曲解,往往是由于没有把握住这两种属性本质的不同造成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靠突变、发现、发明来实现,它可以否定过去,“喜新厌旧”。但文化艺术的进步较多地是靠积累和渐变,对过去有更多的继承和包容,允许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不时地回顾传统。建筑需要借助文化主旨来创立它的真实性,只有这样建筑才可以说是忠于时代并成为时代的一部分。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传统中求“新”求“变”,而不是像一些城市的建筑那样脱离城市文化血脉和城市风格孤立的进行设计,导致城市建筑文化记忆完全丧失[3]。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文化南方地域文化的代表。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需要新的生活环境和时代气息。新世纪的苏州需要一个新起点和新的标志,这个标志应该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和谐: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现代与传统兼顾,“苏味”与现代并存的现代主义特征[4]。苏州博物馆新馆正是以这种审美要求进行建筑艺术设计探索的典型。新馆选址比邻世界文化遗产的拙政园,贝聿铭在现代材料以及构成设计中深刻阐述了当代建筑与城市深层肌理的密切关系。新馆从整合吴文化种种精神符号入手,在历史与美学、新与旧之间建立一种整体比照和联系:总体庭院布局与四周的古城保持相似的格局,空间四合院与园林庭院的交融,院落三条纵轴线的发展模式,新馆与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匹配,立面类型延续苏州传统民居灰瓦白墙的形式;要素层次、建筑材料、细部结构运用现代新的技术,墙、窗、坡顶等传统要素新的组合,园林、建筑、水景三位一体整体处理而达到的空灵淡泊意境(图1)。这些使苏博新馆建立起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生活的内在联系,成为苏州城市整体文化系统的一分子。
2 建筑设计的物质元素与精神形式
文化传承是通过造型、色彩、材料等具体元素来实现的。建筑设计是一门立体的艺术,他之所以具有承载文化的功用在于其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关乎精神,精神寄身于材料、造型、艺术形式,东西方文化只有在形式材料的重新组合中才能实现创新。简单套用现代图型模式和新的建筑材料,认为这样就现代化、民族化了,是不了解建筑形式与材料精神属性关系的缘故。目前许多城市远看非常现代,稍近观察则感觉苍白空洞,既无西方现代建筑的内涵也无中国文化的意韵,只有材料的豪华、造型色彩的虚妄。毫无疑问,文化与设计形式结合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建筑设计现代化民族化的根本问题,而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这方面已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2.1 造型 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现代特征,但精妙之处在于从新馆任意房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坡度与远处及更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几乎不差分毫,这使得人们首先从图形构成认同达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何体构成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断的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张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形空间交织在一起,西中有中,苏中有西,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简洁、抽象、有力度,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新馆整个运用轻型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墙体,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颜色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加上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玻璃天棚,空间封闭而又通透,折射出禅宗文化、道教文化的深层信息,参观者尽管在犹如在超级魔方的现代气息中穿行,却仍然被东方园林强大的传统文明牵引着,确立起建筑景观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造型、空间等中西元素有机的结合,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现代空间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博新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关键(图2)。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园林景观实景
返回版块37.75 万条内容 · 28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追踪王澍的设计——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摘要:新的象山校区位于转塘镇,周围是青山绿水。新建一期工程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设有视觉艺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和基础教育中心三个教学单位。校区总体规划十分注重校园整体环境的意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借鉴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校园总体布局,真正建成符合教育旅游要求的园林式、开放式的校园环境。总体布置从地势和环境特点出发,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分区明确,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可变性、整体性。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