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二阶分析的类型及规范实现

二阶分析的类型及规范实现

发布于:2015-05-08 16:24:08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二阶分析的类型

由于结构二阶效应的存在,往往使得结构分析模型变成非线性。要考虑二阶效应,结构分析的结果就应包括弯矩、剪力和轴力的放大作用,而且分析往往需要迭代。概念上来讲,结构具有两种形式的内力放大,以及至少三种以上用以考虑这些内力放大作用的分析模型和分析方法1。
两种形式的内力放大:


  • 摇摆放大(Sway Amplification):楼层侧移随二阶效应的影响而不断增大,进而柱内与侧移有关的弯矩及其它内力被放大。这种类型的放大几乎全部来自于P-Δ效应(区别于P-δ效应),对无支撑框架的柱端弯矩影响很大。
  • 非摇摆放大(Non-sway Amplification):二阶效应使柱子自身和长度方向上的变形加大,进而柱内弯矩被放大。这种类型的放大来自于P-δ效应,对支撑框架的柱内弯矩影响最大。

根据考虑内力放大的方式不同,二阶分析具有如下三种不同的分析方法:

  • "Double-B"分析:分析过程采用小变形分析,分别用放大系数Bs和Bn来考虑“摇摆放大”和“非摇摆放大”;
  • "Single-B"分析:分析模型中直接考虑P-Δ效应的“摇摆放大”部分,用放大系数Bn来考虑“非摇摆放大”;
  • "Zero-B"分析:分析模型中直接考虑P-Δ效应的所有影响(“摇摆放大”和“非摇摆放大”)。

《砼规》和《高规》中二阶分析的方法

现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对P-Δ效应的计算明确提出了两种方法(如下),对P-δ效应的计算采用放大系数法(参第6.2.3条和6.2.4条)。


采用有限元分析法直接考虑P-Δ效应和P-δ效应(即"Zero-B"分析)是比较耗费计算代价的,对于工程设计来讲往往意义也不大。因此,规范主推的应该还是放大系数法,即"Double-B"分析,这样我们设计就可以基于一种小变形模型进行了。


对于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及筒体结构,规范用两个放大系数来考虑两种二阶效应。考虑P-Δ效应时,使用放大系数ηs(参B.0.1、B.0.2和B.0.3条);考虑P-δ效应时,使用放大系数ηns(参6.2.4条),同时规范第6.2.3条还给出来可不考虑P-δ效应的条件。


对于排架结构,规范用一个放大系数ηs来同时考虑P-Δ效应和P-δ效应(参B.0.4条)。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计算构件弯矩放大系数时,要考虑混凝土开裂而进行结构刚度的折减;而计算位移的二阶效应时,对位移的放大不进行刚度折减(参B.0.5条)。
《高规》的相关规定和《砼规》基本一致。


  • 无间道
    无间道 沙发

    学习借鉴一下还可以。
    2015-05-09 09:28:09

    回复 举报
    赞同0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15 万条内容 · 208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中国规范谱和ATC-40反应谱的参数转换问题

在用Sap2000进行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时,默认的需求谱生成功能是基于美国规范(ATC-40)设计的,而美国的反应谱参数与美国的地震区划有关,自然就不适合于中国的建筑。因此如果想求得相对于中国规范反应普的性能点,在Sap2000中就需要对ATC-40的反应谱参数(主要是Ca和Cv)做一下代换。文献[1]给出了一个以地震影响系数相等为原则的近似代换关系,如下: 起初,我以为中国规范谱和ATC-40谱是完全等比的关系,仅需要按上图式(1-20)进行转换即可,有些文章就是按此转换的,后来发现不完全是这样,当周期T>5Tg(即中国规范的直线下降段)时,中国规范谱和ATC-40谱区别较大。这样,如果结构的第一周期T1在直线下降段,那么按照地震影响系数相等的原则来近似代换时就应该按上图式(1-22)来求Ca和Cv,事实证明在某些情况下,这两种代换结果得到的Ca和Cv值会相差很大。例如:一8.5度区高层建筑,Ⅱ类场地,第二组,第一周期T1=2.2s,在罕遇地震情况下,当用式(1-20)进行代换后Ca和Cv≈0.48,当用式(1-22)进行代换后Ca和Cv≈6。下图给出了中国规范谱和ATC-40谱的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