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许是个略显沉重的话题,却在近日网络上引起了热议。19
岁的大一女生吴昕怡带着忧伤告别了人间。她在遗书中写道“我救不了我自己,放过我”,这离她满怀激情跨进大学之门不久,而这一切跟“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身份紧密关联。
吴昕怡遭厄运时没遇上天使,却遗言“凡事往光明处看”,希望教育能在人文底色的修复中,承载起对“光明”的期待。这或许是现行教育的悲哀,又或许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从柴静的穹顶之下,到养老政策的争议,再到吴昕怡事件,这期间还不乏一次一次的其他教育丑闻……如此种种,都在2015
年持续发酵,让更多人开始反思、开始选择……
反观国外教育,中外的教育差异也清晰显现,先排除孰优孰劣的对比,各有利弊是必然的,关键在于人的选择,对于孩子的培养期望,需求的培养模式等等。新启点留学就中外教育几点不同作简要分析:
一、教育目的:国外教育下的学生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而国内教育会告诉学生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因而,国内的中国学生可能会视学习为任务,被动和无奈。同时在父母和老师目光下,背负着沉重的枷锁。
二、育人目标:国外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更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认为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而国内教育重在练“基本功”。因而,国外学生或许“低分”,但动手能力极强,很有主见。国内学生则会出现“高分低能”这种教育怪现象。
三、课堂氛围:国内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结论,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欧美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引导,让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在国内课堂上,老师可能会更多地要求学生保持安静,而国外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
四、考试体系:国外考试经常不拘一格,小组演讲和论文,开卷和闭卷,理论和实操相结合,最后的闭卷笔试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成绩。而国内的考试则很大程度上存在“一考定终身”的成分,考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对比、淘汰;而国外的考试目的则在于用最大的灵活性让学生全面地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学习时间:国内中学生每年有8
个月上课,每天从早到晚有11
小时的在校时间。国外的学生每年只有1000
个小时左右。上学时间短、课业负担少,鼓励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让孩子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学习自己有计划地安排时间。
六、关于成绩:成绩在国外属于“隐私”。老师只给家长看自己孩子的成绩单,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更不会排名次。国内,排名和公示是常态,教师的考核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学校间的比较也靠这个。
不同的教育体制,不同的教育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学生,也造就了不同的社会环境。
如果你也处于选择的迷茫期,不妨关注新启点留学。国内知名教育专家会给您一个客观、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